暢銷黑膠唱片大多來自黑膠時代的音樂人

2020-12-22 騰訊網

黑膠唱片的銷量在美國已經連續14年保持增長,資訊時代的到來並沒有淘汰掉黑膠,反而點燃了人們對老唱片的情懷。

2019年黑膠唱片銷量比2018年上漲14%,高達1880萬張,相較2006年黑膠唱片剛剛開始復興的時候銷量已翻20倍。

根據《尼爾森2019年末音樂報告》,黑膠唱片銷售量在美國佔專輯銷售總量的17%,非常可觀。但是算上流媒體播放和單曲下載,黑膠唱片銷售量就只佔專輯等量音樂消費的2.4%了。其中,經典老歌佔了黑膠唱片銷售量的大頭。

尼爾森數據的報告中得出過一項有趣的結論,在過去十年裡銷售量最高的八張黑膠唱片中,有五張是在流媒體平臺Spotify的創始人Daniel Ek出生前發行的。其中銷售量排名第一的是Beatles的標誌性專輯《Abbey Road》,在2010年到2019年中售出了超過五十萬張。

暢銷的黑膠唱片大多數錄製的是黑膠時代的音樂。根據尼爾森統計,2018年The Beatles售出了32.1萬張黑膠,佔據銷量榜首,Pink Floyd和David Bowie分別位列第二、第三名。前十名中只有Panic! At the Disco一位當代音樂人。

雖然黑膠唱片的復興對音樂產業的總體影響並不大,但見證這項一百多歲高齡的技術起死回生還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在CD出現以後,大部分黑膠生產線已經被回收拆解,現存黑膠唱片工廠的產能供不應求,可見樂迷們對黑膠唱片的熱情。

那麼既然有流媒體這麼方便的音樂收聽方式,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買黑膠唱片呢?

很多高保真音質愛好者認為,黑膠唱片有更好的音質,但是大部分的非資深樂迷有其他的購買理由。一份由YouGov實施、BBC發布的調查顯示,一半的黑膠唱片買家從不用它們來聽音樂。一些買家用黑膠唱片裝飾房間,還有一些只是為了支持他們喜歡的音樂人。另外,有45%的受訪者表示會現在流媒體上聽過一張專輯以後再決定要不要購買黑膠版唱片。

黑膠唱片銷量的穩步增長,暗示著這一產業連同經典老歌一起的復興。這個幾乎統治了20世紀音樂產業的音樂媒介在今天依然保持活力,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編譯來源:

《Classics Dominate LP Sales in the U.S.》

《The Surprising Comeback of Vinyl Records》

《Vinyl Resurgence,Style over Substance?》

《LP Resurgence Led by Vinyl-Era Artists》

音娛觀察 | 音樂行業邊界被打破,這筆收購案透露出什麼發展趨勢?

Melody VR收購音樂流媒體平臺Napster,虛擬實境技術與流媒體的融合已成未來趨勢。

案例池 | 復興潮背後,推手嘿喲音樂的「黑膠新零售」邏輯

年輕人在哪呢?他們不在Shopping mall,就在去Shopping mall的路上。

相關焦點

  • 黑膠唱片是數位音樂時代的「文藝復興」嗎?
    但即便如此,由於消費門檻較高,黑膠始終未在大眾層面落地生根。20世紀90年代起,數位訊號代替了黑膠的模擬信號,音樂的發展進入數字時代,黑膠唱片生產線被大量淘汰;1992年,我國進入了「CD時代」,再後來,隨著MP3技術的誕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音樂的傳播幾乎不再需要任何物理介質,CD和實體專輯銷量持續下滑。1998年,我國最後一個黑膠生產線宣布關停,國產黑膠進入了斷代期。
  • 黑膠唱片的韻味與情懷
    復古風當道,仿佛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復古潮流在竄動,底片機、復古機車、高腰喇叭褲等紛紛興起,更不用說黑膠唱片,它從低迷的實體音樂市場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提起黑膠唱片你能想起什麼?文藝·小資·懷舊?或是高雅·昂貴·和情調?
  • 周杰倫也要出黑膠唱片了,黑膠真的回潮了?
    潮流總是在輪迴,數字時代的年輕人,扔掉了MP3和iPod,習慣了在網上聽音樂,如今為何又愛上了父輩們聆聽的黑膠唱片?甲殼蟲樂隊唱片    上世紀90年代,在CD的衝擊下,黑膠唱片銷量急速下滑。1998年,國內最後一條黑膠唱片生產線停產。
  • 周杰倫也要出黑膠唱片了,黑膠真的「回潮」了?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周杰倫也要出黑膠唱片了,黑膠真的回潮了?潮流總是在輪迴,數字時代的年輕人,扔掉了MP3和iPod,習慣了在網上聽音樂,如今為何又愛上了父輩們聆聽的黑膠唱片?
  • 嵌入黑膠唱片的青春
    李飛躍  2014-07-02 00:00:00   《世界經理人》雜誌 在我二十多年的黑膠唱片收藏經歷中,除了舊書店裡的「淘」,很多都來自 於對方不要了的「送」,清 理辦公室後的「撿」。留下的,卻大多是最珍貴的 時代記憶。
  • 數字媒體時代黑膠也沒過時,美國黑膠唱片銷售收入快超過 CD 了
    科技圈的更新換代總是快得驚人,但在這個連 mp3 都已經罕見,流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音樂的各種載體生命力依然相當頑強,索尼近日剛剛為 Walkman 的 40 周年紀念推出限量版卡帶式隨身聽,歌手們的專輯銷量中仍有 CD 的位置,就連聽起來像是古董級別的黑膠唱片還有不少人購買。
  • 黑膠遭受毀滅性打擊,我們還能再聽見黑膠嗎?
    這時候,你腦子一熱買下來的各種黑膠、CD唱片也就能派上用場了。打開唱機,從封套裡取出收藏已久的黑膠唱片,再把它小心放在唱盤上——欣賞一張黑膠唱片的每一個步驟都派頭十足。對於音樂人來說,自己的作品被做成黑膠,被樂迷購買,然後能夠有朝一日被粉絲翻出來在派對上播放,或者僅僅是作為收藏連拆封都不捨得,都是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 全球黑膠音樂回潮,一款唱機能否開啟黑膠時代?
    而這其中又數黑膠唱片以其特有的鮮活音色一直為人們所稱道,不但可以在聽覺、視覺、觸覺上勝過任何雷射唱片(包括藍光audio,sacd等),即便是在製作階段雷射唱片超越了黑膠唱片,再重播時,黑膠唱片的物理摩擦電子擴音所產生的空靈音色也是無可取代的,直到現在依然被一眾音樂愛好者所青睞。可喜的是,近幾年全球黑膠音樂回潮。中國黑膠文化也受到了影響。
  • 逆流而上的黑膠唱片 數位趨勢下的一支奇兵?
    加上CD具備生產成本低、質地輕薄體積小、攜帶及使用方便、重複使用無損耗等優點,使得黑膠唱片逐漸沒落。1990年代起,黑膠唱片生產線被大量淘汰。自此,數位訊號代替了黑膠的模擬信號,音樂開始進入數字時代。1992年,CD「一統天下」。
  • 逆流而上的黑膠唱片,數位趨勢下的一支奇兵?
    黑膠唱片的前世今生作為20世紀的主流音樂載體,黑膠唱片可說是一個時代的記憶。1877年,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發明了留聲機。2017年,永通音像與整合型黑膠服務公司嘿喲音樂合作,推出一項黑膠定製項目「黑膠繁星計劃」,為國內獨立音樂人及品牌提供黑膠唱片壓制服務。同年,在黑膠唱片生產線上投入生產的還有太平洋影音公司和中唱上海公司。嘿喲音樂運用現代科技結合數位音樂與實體專輯,研發出既能播放黑膠唱片,也能連接手機藍牙播放數位音樂的硬體設備,創立了HYM原創黑膠智能音響品牌。
  • 黑膠唱片昔日重來
    當CD唱片成為強弩之末,沉寂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黑膠唱片捲土重來,成為投資收藏新寵,一些珍貴品種被炒到了萬元以上。  黑膠唱片又稱密紋唱片或LP唱片,多為不透明的黑色,也有一些呈現半透明的茶褐色。最早的黑膠唱片為每分鐘78轉的單聲道唱片,上世紀60年代後發展為每分鐘33轉的雙聲道立體聲唱片。黑膠唱片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被光碟取代。
  • 黑膠唱片老照片 記錄時代樣本
    原標題:黑膠唱片 老照片 記錄時代樣本   1986年「讓世界充滿愛」百名歌星演唱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被認為是內地流行音樂的起點,8月6日集結了齊秦、張信哲、陳慧嫻、蘇芮、老狼、鄭鈞、張宇、姜育恆、動力火車及BEYOND樂隊成員黃家強十組巨星「歲月流歌」演唱會將在北京工體場唱響
  • 「黑膠唱片」到底是啥?
    上一期入門三十三問,我們講述了黑膠唱片是不是有錢人的遊戲。在後臺留言中,我們發現不少朋友對黑膠唱片有著極其模糊的認知,比如把膠木唱片與乙烯基唱片、SP與LP混為一談。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黑膠唱片」到底指的什麼?
  • 【特別策劃】「黑膠大叔」的2020年度黑膠唱片推薦
    陳湧,圈內人稱「黑膠大叔」,微博名字「古典黑膠38度」。任職瑞士醫藥公司亞太地區高管的他,有經濟實力支撐自己的愛好:收藏黑膠唱片,家中珍稀版本逾千張,各大黑膠唱片廠牌如數家珍;儲藏紅酒和雪茄,閒暇之餘灰一根古巴哈瓦那手工雪茄是最愛;收藏古董電子管收音機;為了自己喜愛的音樂家可以飛臺北聆聽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可以為了聽Kissin的鋼琴「打飛的」去香港。
  • 連張學友都要跑日本才能壓制的黑膠唱片,正在以何種方式「回潮」?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Ingram Washington 我們準備了一段看起來有點「裝」的開場橋段,這個開場音樂不是來自音控老師的電腦,也不是我們手機中的網易雲音樂或者QQ音樂,而是來自於這張真實的、藉由物理方式發聲的黑膠專輯。
  • 黑膠唱片都是黑色的?彩色的黑膠了解一下
    黑膠唱片只有黑色的嗎?經典的黑膠唱片有哪些?什麼途徑可以買到黑膠唱片?黑膠博士來告訴你答案。創業之初,老傅榮幾度失敗,那幾年,他收藏的黑膠唱片被打包封存在租來的房子裡,一直沒有碰過,如今,黑膠重回他的生活,因為音樂是他獨處的一種方式,而黑膠唱片則是他追求音樂必不可少的載體。我需要花多少錢才能愉快地聽上黑膠唱片?
  • 看見黑膠,聽見故宮—故宮黑膠唱片的數位化轉儲和修復
    唱片作為一種聲音載體,幾乎佔據了整個20世紀,不論是從粗紋到密紋的唱片,還是從薄膜唱片到雷射唱片,唱片上流動著的不僅僅是樂曲、戲劇、曲藝、甚至是偉人講話,這些內容更是一個時代的側影。9月8日下午,「雲上閱讀」公開課服貿會特輯,邀請到北京大學資源學院藝術傳媒專業老師、中科匯金項目部數位化工程師田野,與我們分享「看見黑膠,聽見故宮—故宮黑膠唱片的數位化轉儲和修復」,一同聆聽百年前的珍貴之聲。
  • 黑膠唱片:一分鐘33轉的浪漫
    骨哨毋庸置疑,人類對音樂的審美和追求,自遠古至今,從未停止。所幸,我們用了七千餘年的時間,創造了保存音樂的方式:1931年出現的黑膠唱片、1963年出現的卡帶、1978年出現的CD光碟、1998年出現的MP3、2004年出現的在線數位音樂......其中,最富有儀式感和珍藏價值的,當屬黑膠唱片。
  • 黑膠唱片回潮—回到最初的音樂載體,那一直都存在的黑膠唱機
    黑膠唱機的誕生源於愛迪生,愛迪生發明了第一臺留聲機,而後來,留聲機也通過慢慢的演變和改進成為了現在各式各樣的黑膠唱機。黑膠唱片的衰落與復興而黑膠唱片雖然不斷在發展,從78轉的黑膠,後來慢慢發展到45轉、33轉,黑膠唱片的材質也開始慢慢變得更加耐用,但磁帶與CD的出現,音質的改良與便捷,直接的衝擊著黑膠行業的發展,而1998年,國內的最後一條黑膠唱片生產線關閉。
  • 在寧波開一家黑膠唱片店是什麼體驗?90後的他做到了
    14張黑膠唱片,預售價格超7000元,仍然有不少粉絲忍不住「剁手」。 潮流真的就像是一個圈,數字時代的年輕人,扔掉了MP3和iPod,習慣了在網上聽音樂,如今為何又愛上了父輩們聆聽的黑膠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