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性】兩杏訪談節目創始人,採訪百位數嘉賓。專研兩杏情感問題、深入教學兩杏技巧,專攻夫妻杏不和諧,用運動提升婚姻品質,幫助大家全面提升生活杏福感。
先總結:
價值決定價格
商品所滿足的需求價值決定了價格
實體娃娃實際上滿足的是
一部分特殊需求(並非性需求)
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偶爾會在新聞裡看到這樣的報導:「清潔工在垃圾桶裡發現屍體,報警後發現竟是塑料娃娃」
「某函數明星竟然被做成實體娃娃,成人用品店堪比杜莎夫人蠟像館」
印尼漁民撿到充氣娃娃,將其奉為「天降神靈」,欣喜若狂。
作為新時代的有痔青年,我們向來是不耽於這些「惡臭」新聞的,於是一邊嗤之以鼻,一邊雙手敲鍵盤打得啪啪響。
等到夜深人靜四下無人,跑到搜索框裡敲下這些文字:
人的生活圈以及認知區間相當有限,偶爾一不小心踏出我們的認知區間,才會發現原來這世上有很多從未涉足的平行世界,千奇百色的「圈」,而且這些圈子還真的不小。
實體娃娃的需求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大,而且它們和它們的擁躉,也並非我們想的那樣「獵奇」,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們甚至有點「高貴」(主要是貴)
傳說中,娃娃最初誕生於二戰德國軍營,但據可查閱的商業資料記載,真正成為消費級產品的娃娃,誕生於日本。
70年代實體娃娃誕生於日本(這個設計,真是十分懂得勤儉節約)
高
能
預
警
!
90年代,一體成型無縫銜接的實體娃娃
2000年的「袖珍寶石」系列。
由於製作成本高昂的關係,售價來到了560,000日圓,相當於人民幣3萬元(這可是2001年,這價格當時能在北京二環買間臥室了)
時至今日,技術革新,你還可以像製作Animoji一樣為她選擇不同風格的身體部位
當然售價相當不菲,不過漲價速度就遠低於房價啦,一個實體娃娃全套大概需要50000人民幣
在扒娃娃的演變歷史的同時,能看到娃娃的售價一直相當高昂,遠超當時絕大多數消費品。
不得不說,如果單純作為一個發洩荷爾蒙的工具,它的售價未免高到離譜。
2000年時,日本家庭人均年收入18K美元(數據來自CEICDATA,並參照當年匯率107左右,折合約192W日元),換句話說,購買者要花費56W日元,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來購買一個娃娃,這筆開銷根本不能以日常消費品來衡量。
娃娃這樣一個看起來只是用於發洩荷爾蒙的玩具,對於購買者來說稱得上是相當重要的階段性決定了。
那麼真正購買娃娃的人,是為了滿足需求嗎?
這裡信手截圖幾張實體娃娃社區愛好者們的語錄:
無論是高昂的價格,還是愛好者們對於本身對於實體娃娃的看法,都應該明白娃娃,恐怕並非娃娃。
實體娃娃為了追求更真實的觸感,更完美的形體結構,所以內部有大量的實心矽膠,以及金屬骨架。
重量大多在20-40KG之間,聽起來只有80斤嘛,如果是真人的話,應該算非常輕巧了。但是作為一個沒有自我動力的玩偶,它的重量就相當可觀了,實際上,一個人成年人很難自如地移動以及擺動它。
所以說,想讓實體娃娃成為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任你擺布的發洩工具」可以說是不太可能的(只要牛頓說的話還算數)
但是從精神意義上來說,她又從來不會違抗、反對你的任何要求。
比如你想安安靜靜的打電動遊戲,她會一言不發地坐在你的身旁陪著你;
比如你想找個人一吐不快,卻又無處訴衷腸的時候,她絕對是最好的傾聽者;
比如你想看她穿一件純黑的lo服,她會微笑著等待你給她換上衣服;
是的,在喜歡她們,真正需要她們的「圈子」裡,實體娃娃是作為化解孤獨,滿足控制欲和收藏欲、傾訴欲的存在。
我們總是以為與我們不同的便是不對的,獵奇的就是不正常的。
但它們的存在撫慰了許多人的內心,他們的存在是為了消除孤獨——作為人類永恆難逃的主題。
其實實體娃娃的存在意義到底為何,大家可以看看一部聽名字很cult但實際上很治癒的電影:
《充氣娃娃之戀》
雖然片子譯名叫充氣娃娃之戀,但實際上片中出現的這個娃娃是一個實體娃娃,當然,不糾結這一點(明顯是翻譯片名的人將實體娃娃和充氣娃娃的概念混淆了,關於充氣娃娃與實體娃娃有什麼區別我會另寫一篇介紹)
當然這部電影的重點並非實體娃娃,講述的是一名從小有社交恐懼症的宅男,帶著一個實體娃娃與親人們相處並被接納的溫暖的故事。
但這部電影也側面說出了實體娃娃的存在意義,可以說表現得非常到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很暖。
也希望大家能像片中主角的家人一樣,善待每一個跟我們不太一樣的少數人。
我是葉曉雪
一名杏商教練、資深兩杏技巧授課人、杏健康指導師
有什麼苦難都可以找我
—BYE BYE~—
交個朋友or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