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家正解——何謂得氣?

2021-02-07 針灸問鼎

點擊上方問鼎,悅讀針灸經典



國家級非遺針灸代表性傳承人李鼎教授



「得氣」一詞,在針刺中很常用。還常引《靈樞·九針十二原》「氣至而有效」一語來強調氣至與療效的關係。在《靈樞·小針解》中還說:「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都是說明針刺治療必須得氣,而且要守住氣而不讓失去。氣,現在都解釋作針刺引起的感覺,或說感應。因而「得氣」也可說是激起機體的感應。既說是感應,那就隨各人的體質、病情和具體部位的不同而有若干差異,不能用一個統一的要求來看待。 


     

有些部位感覺靈敏,有些部位感覺遲鈍,這可說是氣有陰陽和多少的不同。例如四肢未端感覺最靈,俗語所謂「十指連心」;而頭身脊背正中和深部內臟則感覺遲鈍。《內經》所說「陽受氣於四末, 陰受氣於五臟」,這話從感覺來分析也是容易理解的。陽氣,可以看成是感覺靈敏的氣。四肢未端所以感覺靈敏,還由於這些部位是陰陽經脈會合處,《靈樞》所說:「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這話還適用於任督脈的銜接部——口唇和肛門周圍。這些部位的井穴以及人中和會陰等穴,常用於急救和治療精神病,能發揮回陽救逆、通調陰陽的作用。在頭脊正中的督脈經穴,針刺則不如灸法能取得較好的感應,故多用灸法才有利于振奮陽氣。

 

     感覺因各人陰陽氣質的不同而有差異,這在「五態之人」中已加討論。疾病和衰老都會影響氣血的功能,久病和老年,其「氣澀以遲」,感應較遲鈍;新病和弱小,則「氣滑易脫」,感應較靈敏。如風溼病和糖尿病患者,針刺感覺很差;小兒患者和神經官能症患者,針刺感覺特靈敏。所以針刺得氣,既要辨部位特點,還要辨患者的氣質和病情。其中辨別部位的特點是最為基本的,應結合組織結構加以具體掌握。

 

 

     針刺皮膚只出現單純的痛感,刺到肌肉層可出現酸脹感,刺及血管壁會出現痛感,刺及神經支會出現麻感,觸及神經幹時則出現麻電感。作為得氣的「氣」應是包括這多種感覺,而且要分析以何者為主。

 


「刺衛者出氣」



古人提出的「衛氣」、「營氣」、「谷氣」都屬得氣的內容,而以「谷氣」為主。「刺衛者出氣」,這可說是取皮膚的氣。皮膚的感覺不會有酸麻等細微感覺,透皮時只有痛,這痛是衛氣的反應。臨床應用皮膚針、皮內針(包括耳穴埋針),以及皮下留針的刺法都屬此類。

 


「刺營者出血」



透過皮膚刺及血管壁的痛感則屬於營氣的反應。「刺營者出血」,即指刺及血管壁以致引起出血現象。臨床應用粗針和三稜針淺刺出血,或皮膚針重叩出血等瀉絡刺法都屬此類。

 


「谷氣至而止」



針到肌肉層,若不碰上血管一般不會有痛感,而是或酸或脹以及一種沉重的感覺。關節附近的筋間脹重感尤為明顯。刺及神經組織則出現麻感,以至較為劇烈的麻電樣的放射性感覺。對這些感覺,在《針灸內篇》中有說:「凡針人穴,宜漸次從容而進。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這裡強調一個「不可忍者」的限度,不宜過量。


楊繼洲論針刺補瀉時有一警句:「凡刺淺深,驚針則止;凡行補瀉,谷氣而已。」針刺的深度和刺激量,要掌握到病人受「驚」的程度就適可而止;對於施行補瀉手法,主要在於掌握「谷氣」。


何謂「谷氣」?《靈樞》中有句話:「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說明比較和緩的,病人能夠耐受的針下感覺才是「谷氣」;相反較為急暴的,病人難以耐受的針下感覺就算不上「谷氣」,因稱之為「邪氣」。因而觸電樣的刺激神經幹的針感,古人是不把它列作主要的得氣要求的。可能因為「緊而疾」的針感不如「徐而和」的針感更具有持續作用,有利於「守氣」而不「失氣」。針刺鎮痛的遠道取穴情況就是根據這個原則。


針刺以達到「谷氣至而止」,谷氣是指處於「分肉之間」較為深層的針感。《靈樞》在論淺、中、深「三刺」時說:先刺皮膚層的衛氣部分,使「陽邪出」;再刺入皮下層的營氣部分,使「陰邪出」;三刺入「分肉之間」的谷氣部分,自然可祛除外部的邪氣而守住谷氣。還說「谷氣至」是己補而實、已瀉而虛的結果。楊繼洲所說的「凡行補瀉,谷氣而已」,即本源於此。

 


得氣既是補瀉的目的,又是補瀉的基礎,因為針刺補瀉的全過程都離不開「氣」。早於進針之前就要促使「氣」來。《難經·七十八難》說:「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壓)按所針滎俞(穴)之處,彈而努(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這裡說的,在進針之前就要運用壓、按、彈、爪(掐)等手法以促使「氣」來,隨後進針以「得氣」,再行「推而納之」或「動而伸(提)之」的補瀉手法。這既以得氣為基礎,又要求更好的得氣,也可說成是「調氣」。

 


「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在《難經》之前,《靈樞·終始》對「得氣」首先論述,要求醫者集中思想於用針:「必一其神,令志在針」;由此來調動病人的「神」和「氣」:「以移其神,氣至乃休」;隨後醫生的用針必須既堅定用力,又謹慎掌握:「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這裡強調醫者的「神」與「針」的關係,病者的「神」與「氣」的關係,以及醫者用針時「堅拒」和「謹守」的重要性。其中連帶提到的「男內女外」(《難經》作「男外女內」),似乎己無關宏旨。原意「內」、「外」當是指深、淺而言,男子可稍深些,女子可稍淺些。揚上善《太素》注說:「針下得男內氣,堅拒勿令出也;得女外氣,謹守勿入內也。」可參考。

 


「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

 


後世針灸著作描寫針刺得氣情況最為生動的,要數竇漢卿《標幽賦》中的一段話:「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當病人接受針治時,局部會有酸脹等感覺,隨之出現肌肉反應,這時醫者持針的手下才會有沉緊的感覺;如病人針下無反應,則醫者手下只有空松的感覺。《醫學人門》對此解釋說:「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這裡主要也是從醫者手下的感受來描述得氣與否,對病人的感覺只說痛屬於實而酸屬於虛;這方面說得比較具體的,還是後來《針灸內篇》所記的那段話。

 


「有感而無應」與「無感而有應」

 


針刺感應,只有病人對針處的感受是直接的,而醫生施針的手下是間接的感受。有些病症,病人雖有酸、脹、重、麻等感覺,但不能出現針下沉緊的反應,如小兒麻痺症的患肢,醫者所感受到的,只有空松感,仍不能算是得氣。這是因為,小兒麻痺症是脊髓前角灰質的傳出神經元受損,而后角的傳入神經元功能正常。這種病況造成有感覺而無反應的「軟癱」。假如是截癱病人,造成病位以下的感覺完全消失卻存在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反應(硬癱),這時醫者針刺的手下可有緊澀感而不是空松感,仍不能算是得氣,那只能說是病氣或邪氣。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軟癱),中醫屬於矮症,針刺有「感」而無「應」;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硬癱),中醫屬於風癱、拘急、半身不遂等症,針刺隨病情的不同,或無感覺,或有模糊而錯亂的感覺,但有不自主的肌肉反應,可稱無「感」而有「應」。

 


小結

 


解釋「得氣」為「感應」應當是包括感覺和反應這兩方面,而不單純是「針感」。古人對感應作用的解釋,離不開衛氣、營氣和谷氣,主要歸屬於衛氣。因為衛氣是防衛、保衛之氣,衛護於外起應答反應。《素問·逆調論》有說:「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此文《太素·痺論》作「衛氣虛則不仁而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苛也。」楊上善註:「營虛、衛實,氣至知覺,故猶仁也;若營實、衛虛者,肉不仁也;若營衛俱虛,則不仁之甚,故肉同苛。」苛,意指「不仁之甚」。什麼叫「不仁」?楊註:「仁,親也,覺也……神不至於皮膚之中,故皮膚不覺痛癢,名曰不仁。」按照《太素》楊注,衛氣主感覺(仁)又主運動(用),衛氣虛會出現「不仁而不用」,營衛都虛則「不仁」「不用」加重,以至「肉如苛」,因其失去了血氣的濡養。這裡沒有聯繫到谷氣(谷氣只在刺法中談到),也可以說,谷氣行於「分肉之間」的較深部位,衛氣則分布於較淺部位,但同是起感應作用。針刺經穴多數在「分肉之間」,故其得氣自然當以谷氣為主。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

 


參考文獻


[1] 李鼎著 胡玲 汪潤生 閻麗萍 協編. 針灸學釋難(重修本)[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


被譽為當代《難經》的李鼎教授代表作

《針灸學釋難》



「針灸問鼎」公眾號將陸續刊登「李論鼎說」

系列經典,敬請期待!


李鼎教授紀錄片




長按識別二維碼,讀李老原創經典



分享經典,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佛教:何謂「剎那」?何謂「永恆」?阿彌陀佛!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向各位讀者詮釋何謂「剎那」,何謂「永恆」:02剎那中有芳華後梁時期,國內有一個禪宗道場非常出名,那便是「靈樹道場」。這道場是由知聖禪師教習佛法,席下更有弟子眾百人,道法目漸興盛,越來越多的人因此慕名前來修行。
  • 何謂【天庭】
    何謂【天庭】 何謂【天堂】 天堂天常天堂開修行正果仙位來因果因功修成身 天堂之路像家裡未修功果未能居天堂之路上不來 修仙洞府修行處仙境眾仙群居地休閒修仙修天地
  • 談「得氣」與「針感」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至又稱為得氣,是針刺後的經氣感應,可表現為酸、麻、脹、重、熱、涼、緊、灼、癢、痛,還有觸電、蟻行、水波、氣流、灼痛、刺痛、跳動、蜂蜇、蠕動等針感。 有學者認為得氣與針感兩者的意思相同。那麼得氣與針感是否完全相同?二者相互關係如何?本文分析得氣與針感的方方面面。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綜上而言,松之真義已明:何謂松,緊而不僵也;何謂緊,松而不懈也。那些把松與緊割裂開,專去求松,進而把松目的化、神秘化,這有悖於太極拳道與拳理,是當前太極拳修煉中的一個嚴重誤區。其實,松與緊就如同鹹與淡,無非是那麼一種滋味,嘗到了,不過如此。修煉太極拳實際就是在恢復人們原本就有的鬆緊而中的狀態。鬆緊求中,乃是返璞歸真,復命歸根,遵道而行,實則不難。
  • 我們一直說身心靈,何謂心?何謂靈?
    身體大家都知道了,那何謂心理?何謂心靈?心,是在七個脈輪的中間位置,在它之下的三個脈輪屬於三維能量屬性,在它之上的三個脈輪,就有高維能量的介入了,如喉輪,眉心輪。
  • 何謂元氣?真正解讀元氣!
    何謂元氣?元氣即生命活力。元氣與生俱來,為人身諸氣之動力。元氣壯則諸氣壯,元氣衰則諸氣衰,元氣動則諸氣動,元氣息則諸氣息。陸遊詩云:「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病邪襲人,只要元氣不虧,病邪再如何熾盛都不會害命。反之,若元氣已損,則生命活力必然下降。元氣不足是許多慢性大病的根本病機。
  • 針灸中常說的得氣是什麼?為什麼要追求得氣?怎麼才能得氣?
    在針灸治療過程中,醫生常常會提「得氣」這個概念。得氣與否好像和治療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好像也並不是每個穴位都能夠得氣。那麼什麼是得氣呢?得氣就是毫針刺入穴位後,產生針刺感覺。得氣時,穴位局部的表現:有的患者會在穴位處出現紅暈,呈淡紅色,形狀不規則,並非過敏表現。那麼,為什麼要追求得氣呢?換句話說,為什麼要得氣?得氣是每一個針灸醫生追求的東西,因為得氣可以判斷疾病的發展、患者經氣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預後。
  • 何謂五行生剋
    那麼何謂五行生剋呢?有的朋友說:『比如金克木就是相剋,水生木就是相生。』這麼說沒錯,但是太籠統。其實,五行的生與克是相對應的兩個方面,同時,又是相互統一的。只有五行相互生克,才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才能令萬事萬物不斷地變化、發展。大到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小到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等,可以說任何事物都離不開五行的生克。
  • 何謂八字「天象、地象、星象,乾坤象」
    ①、何謂天象?八字四陽幹俱立,互為上生且不衝刑,地支中有戌亥二字者,為天象。又戌亥者天門之象,主聰明天賦,成功之象。②、何謂地象,八字四陰乾俱立,互為下生,且不衝刑,地支中有辰巳二字者,為地象。又辰巳為地戶之象,主厚德載物,仁義道德,有為之象。
  • ----何謂體質?
    油麥菜中含有萵苣素,吃起來有一點苦,但是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對失眠,神經衰弱等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睡眠不好得朋友,可以嘗試著在睡前喝一杯油麥菜榨的汁水,可以解決自己的睡眠不好問題。第二,有減肥瘦身的作用。油麥菜含有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可以消除多餘脂肪,很多人稱它是減肥生菜。要涼拌著吃,生吃也可以。配合運動,減肥效果很不錯的。
  • 北京眼科醫院:何謂調節與集合
    北京眼科醫院:何謂調節與集合 時間:2020-11-25 16:59 北京華爾醫院 北京眼科醫院:何謂調節與集合,調節是指當物體的焦點由遠向近移動時為看清物體必需增加屈光力量,通過焦點移動,清晰的在視網膜上成像,眼的這一過程稱為調節,調節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晶體懸韌帶的鬆弛
  • 何謂「迎隨補瀉法」?具體方法有哪些?
    何謂「迎隨補瀉法」?具體方法有哪些? 「迎隨」就是逆順的意思,其名始見於《內經》。
  • 《玉仙法訣廣集興南子注·上篇·89、何謂衝突》
    《玉仙法訣廣集興南子注·上篇·89、何謂衝突》三關衝開督脈過,中脈大椎兩相交
  • 道德經眇解五 | 高維解讀之何謂「寵辱若驚」?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人在世間行走,寵和辱都很難放下。
  • 何謂逆增上緣?
    何謂逆增上緣?(大安法師)  《佛說無量壽經》講,在這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勝過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在這個世界會被人欺負,被人欺負你也心安理得,你笑眯眯,還讚嘆他。因為他欺負你越多,就讓你修行的道業越增上,叫做逆增上緣。何謂逆增上緣?(聖嚴法師)  逆增上緣是什麼呢?
  • 從小到大13張照片,告訴你何謂風華絕代
    從小到大13張照片,告訴你何謂風華絕代提及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伊莉莎白二世是目前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她的美貌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燦爛的笑容,略施粉黛,依舊美得清新脫俗。現在來一組伊莉莎白二世從小到大13張照片,告訴你何謂風華絕代。
  • 書卷氣,最美的氣質
    何謂書卷氣?它內秀於心,它外毓於行。 書卷氣,是一種靜氣。對一張琴,溫一壺酒,聽一溪雨,自我陶醉,自得其樂。遠離人聲鼎沸,不孤獨。怎樣才能修心修行,怎樣才能養一身書卷氣?答曰:讀書。 蘇軾曾經寫道:「腹有詩書氣自華。」
  • 從小到大13張照片,告訴你何謂風華絕代?
    提及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無論是幼時還是至今,伊莉莎白二世如同女神般璀璨,也是英王室最美的典範,而從小到大13張照片,亦告訴你何謂風華絕代。
  • 解密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五運六氣論述!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
    岐伯曰:氣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有,同其化也。帝曰:願聞同化何如?岐伯曰:風溫春化同,熱曛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燥清煙露秋化同,雲雨昏瞑埃長夏化同,寒氣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帝曰:五運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餘知之矣。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
  • 黃芪,到底補哪裡的氣?
    大多數人認為黃芪補氣,卻不去關注黃芪到底補哪裡的氣,是補肺氣?還是肝膽之氣?還是脾胃之氣?是補表之氣?還是補裡之氣呢?幾乎沒有人深究,只是盲目使用。其實,黃芪是有其獨特的功效,不單是補氣那麼簡單。黃芪,味甘、微溫,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