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問鼎,悅讀針灸經典
國家級非遺針灸代表性傳承人李鼎教授
「得氣」一詞,在針刺中很常用。還常引《靈樞·九針十二原》「氣至而有效」一語來強調氣至與療效的關係。在《靈樞·小針解》中還說:「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都是說明針刺治療必須得氣,而且要守住氣而不讓失去。氣,現在都解釋作針刺引起的感覺,或說感應。因而「得氣」也可說是激起機體的感應。既說是感應,那就隨各人的體質、病情和具體部位的不同而有若干差異,不能用一個統一的要求來看待。
有些部位感覺靈敏,有些部位感覺遲鈍,這可說是氣有陰陽和多少的不同。例如四肢未端感覺最靈,俗語所謂「十指連心」;而頭身脊背正中和深部內臟則感覺遲鈍。《內經》所說「陽受氣於四末, 陰受氣於五臟」,這話從感覺來分析也是容易理解的。陽氣,可以看成是感覺靈敏的氣。四肢未端所以感覺靈敏,還由於這些部位是陰陽經脈會合處,《靈樞》所說:「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這話還適用於任督脈的銜接部——口唇和肛門周圍。這些部位的井穴以及人中和會陰等穴,常用於急救和治療精神病,能發揮回陽救逆、通調陰陽的作用。在頭脊正中的督脈經穴,針刺則不如灸法能取得較好的感應,故多用灸法才有利于振奮陽氣。
感覺因各人陰陽氣質的不同而有差異,這在「五態之人」中已加討論。疾病和衰老都會影響氣血的功能,久病和老年,其「氣澀以遲」,感應較遲鈍;新病和弱小,則「氣滑易脫」,感應較靈敏。如風溼病和糖尿病患者,針刺感覺很差;小兒患者和神經官能症患者,針刺感覺特靈敏。所以針刺得氣,既要辨部位特點,還要辨患者的氣質和病情。其中辨別部位的特點是最為基本的,應結合組織結構加以具體掌握。
針刺皮膚只出現單純的痛感,刺到肌肉層可出現酸脹感,刺及血管壁會出現痛感,刺及神經支會出現麻感,觸及神經幹時則出現麻電感。作為得氣的「氣」應是包括這多種感覺,而且要分析以何者為主。
「刺衛者出氣」
古人提出的「衛氣」、「營氣」、「谷氣」都屬得氣的內容,而以「谷氣」為主。「刺衛者出氣」,這可說是取皮膚的氣。皮膚的感覺不會有酸麻等細微感覺,透皮時只有痛,這痛是衛氣的反應。臨床應用皮膚針、皮內針(包括耳穴埋針),以及皮下留針的刺法都屬此類。
「刺營者出血」
透過皮膚刺及血管壁的痛感則屬於營氣的反應。「刺營者出血」,即指刺及血管壁以致引起出血現象。臨床應用粗針和三稜針淺刺出血,或皮膚針重叩出血等瀉絡刺法都屬此類。
「谷氣至而止」
針到肌肉層,若不碰上血管一般不會有痛感,而是或酸或脹以及一種沉重的感覺。關節附近的筋間脹重感尤為明顯。刺及神經組織則出現麻感,以至較為劇烈的麻電樣的放射性感覺。對這些感覺,在《針灸內篇》中有說:「凡針人穴,宜漸次從容而進。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這裡強調一個「不可忍者」的限度,不宜過量。
楊繼洲論針刺補瀉時有一警句:「凡刺淺深,驚針則止;凡行補瀉,谷氣而已。」針刺的深度和刺激量,要掌握到病人受「驚」的程度就適可而止;對於施行補瀉手法,主要在於掌握「谷氣」。
何謂「谷氣」?《靈樞》中有句話:「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說明比較和緩的,病人能夠耐受的針下感覺才是「谷氣」;相反較為急暴的,病人難以耐受的針下感覺就算不上「谷氣」,因稱之為「邪氣」。因而觸電樣的刺激神經幹的針感,古人是不把它列作主要的得氣要求的。可能因為「緊而疾」的針感不如「徐而和」的針感更具有持續作用,有利於「守氣」而不「失氣」。針刺鎮痛的遠道取穴情況就是根據這個原則。
針刺以達到「谷氣至而止」,谷氣是指處於「分肉之間」較為深層的針感。《靈樞》在論淺、中、深「三刺」時說:先刺皮膚層的衛氣部分,使「陽邪出」;再刺入皮下層的營氣部分,使「陰邪出」;三刺入「分肉之間」的谷氣部分,自然可祛除外部的邪氣而守住谷氣。還說「谷氣至」是己補而實、已瀉而虛的結果。楊繼洲所說的「凡行補瀉,谷氣而已」,即本源於此。
得氣既是補瀉的目的,又是補瀉的基礎,因為針刺補瀉的全過程都離不開「氣」。早於進針之前就要促使「氣」來。《難經·七十八難》說:「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壓)按所針滎俞(穴)之處,彈而努(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這裡說的,在進針之前就要運用壓、按、彈、爪(掐)等手法以促使「氣」來,隨後進針以「得氣」,再行「推而納之」或「動而伸(提)之」的補瀉手法。這既以得氣為基礎,又要求更好的得氣,也可說成是「調氣」。
「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在《難經》之前,《靈樞·終始》對「得氣」首先論述,要求醫者集中思想於用針:「必一其神,令志在針」;由此來調動病人的「神」和「氣」:「以移其神,氣至乃休」;隨後醫生的用針必須既堅定用力,又謹慎掌握:「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這裡強調醫者的「神」與「針」的關係,病者的「神」與「氣」的關係,以及醫者用針時「堅拒」和「謹守」的重要性。其中連帶提到的「男內女外」(《難經》作「男外女內」),似乎己無關宏旨。原意「內」、「外」當是指深、淺而言,男子可稍深些,女子可稍淺些。揚上善《太素》注說:「針下得男內氣,堅拒勿令出也;得女外氣,謹守勿入內也。」可參考。
「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
後世針灸著作描寫針刺得氣情況最為生動的,要數竇漢卿《標幽賦》中的一段話:「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當病人接受針治時,局部會有酸脹等感覺,隨之出現肌肉反應,這時醫者持針的手下才會有沉緊的感覺;如病人針下無反應,則醫者手下只有空松的感覺。《醫學人門》對此解釋說:「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這裡主要也是從醫者手下的感受來描述得氣與否,對病人的感覺只說痛屬於實而酸屬於虛;這方面說得比較具體的,還是後來《針灸內篇》所記的那段話。
「有感而無應」與「無感而有應」
針刺感應,只有病人對針處的感受是直接的,而醫生施針的手下是間接的感受。有些病症,病人雖有酸、脹、重、麻等感覺,但不能出現針下沉緊的反應,如小兒麻痺症的患肢,醫者所感受到的,只有空松感,仍不能算是得氣。這是因為,小兒麻痺症是脊髓前角灰質的傳出神經元受損,而后角的傳入神經元功能正常。這種病況造成有感覺而無反應的「軟癱」。假如是截癱病人,造成病位以下的感覺完全消失卻存在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反應(硬癱),這時醫者針刺的手下可有緊澀感而不是空松感,仍不能算是得氣,那只能說是病氣或邪氣。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軟癱),中醫屬於矮症,針刺有「感」而無「應」;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硬癱),中醫屬於風癱、拘急、半身不遂等症,針刺隨病情的不同,或無感覺,或有模糊而錯亂的感覺,但有不自主的肌肉反應,可稱無「感」而有「應」。
小結
解釋「得氣」為「感應」應當是包括感覺和反應這兩方面,而不單純是「針感」。古人對感應作用的解釋,離不開衛氣、營氣和谷氣,主要歸屬於衛氣。因為衛氣是防衛、保衛之氣,衛護於外起應答反應。《素問·逆調論》有說:「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此文《太素·痺論》作「衛氣虛則不仁而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苛也。」楊上善註:「營虛、衛實,氣至知覺,故猶仁也;若營實、衛虛者,肉不仁也;若營衛俱虛,則不仁之甚,故肉同苛。」苛,意指「不仁之甚」。什麼叫「不仁」?楊註:「仁,親也,覺也……神不至於皮膚之中,故皮膚不覺痛癢,名曰不仁。」按照《太素》楊注,衛氣主感覺(仁)又主運動(用),衛氣虛會出現「不仁而不用」,營衛都虛則「不仁」「不用」加重,以至「肉如苛」,因其失去了血氣的濡養。這裡沒有聯繫到谷氣(谷氣只在刺法中談到),也可以說,谷氣行於「分肉之間」的較深部位,衛氣則分布於較淺部位,但同是起感應作用。針刺經穴多數在「分肉之間」,故其得氣自然當以谷氣為主。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
參考文獻
[1] 李鼎著 胡玲 汪潤生 閻麗萍 協編. 針灸學釋難(重修本)[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
被譽為當代《難經》的李鼎教授代表作
《針灸學釋難》
「針灸問鼎」公眾號將陸續刊登「李論鼎說」
系列經典,敬請期待!
李鼎教授紀錄片
長按識別二維碼,讀李老原創經典
分享經典,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