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1935 年 1 月 尺寸:長 17.3 釐米、寬 12.3 釐米 質地:紙
此書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印發 的蘇維埃法令集成,內容有 1934 年 1 月第二次全 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 綱、1933 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頒 布的蘇維埃勞動法、1931 年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 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蘇維埃土地法。
1959 年,由江西省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印年代:1931 年 11 月 尺寸:直徑 9.5 釐米 質地:木、銀
1931 年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1月7 日至20日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大會委託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組建最高軍事機關即革命軍事委員會。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同時製成了這枚大印。戰爭期間,這枚印一直由中革軍委總司令部作戰局保存。
1959 年,此印交軍事博物館。
《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記錄及決議》年代:1934 年 7 月 尺寸:長 13 釐米、寬 9 釐米 質地:紙
1934 年 5 月,中央分局命令紅三軍西渡烏江 進入貴州,開闢黔東根據地,並於 7 月 21 日至 22 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召開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 大會。大會選舉賀龍、關向應、夏曦等八十人組成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在貴州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政 權。《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記錄 及決議》的主要內容有:1. 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 蘇維埃大會經過和代表成分統計。2. 中國共產黨代 表致詞。3. 紅軍代表致詞。4. 沒收和分配土地條例。5. 農村工人保護條例。6. 工農武裝問題決議。7. 優 待紅軍及其家屬條例。8. 肅反決議。9. 關於苗族 問題決議等。
1959 年 2 月,由昆明軍區從貴州沿河縣楊光 祿處徵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統一戰線的五大綱領》年代:1934 年 6 月 尺寸:長 23.5 釐米、寬 21.5 釐米 質地:紙
這是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統一戰線的五大綱領》。
南京軍區浙江省軍區徵集,1959 年由南京軍區政治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央軍委關於戰術指令的 「司字第一號訓令」年代:1933 年 10 月 15 日 尺寸:長 18.5 釐米、寬 13 釐米 質地:紙
這是臨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代主席項英與副 主席王稼祥、彭德懷於 1933 年 10 月 15 日共同 籤署的「司字第一號訓令」。訓令對當時的戰略形 勢作出了評估,並提出了紅軍的戰略方針和戰術 要點。
1959 年,由陳伯鈞捐贈軍事博物館。
朱德紅軍時期的黨證年代:1933 年 7 月至 1934 年 尺寸:長 10.1 釐米、寬 6 釐米 質地:紙
這本黨證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屬隊於 1933 年籤發,編號第 001128 號。黨證裡填有朱德的 姓名、籍貫、年齡、職業、社會出身、入黨年月以及頒發單位黨組織的蓋章籤字和頒發時間,內頁的 黨費繳納登記表中有朱德 1933 年至 1934 年間逐月繳納黨費和黨小組長籤收的印章。這是紅軍統帥 朱德履行一名普通黨員義務的真實記錄。
1959 年,由朱德捐贈軍事博物館。
《紅軍紀律條令草案》年代:1932 年 10 月 尺寸:長 17.5 釐米、寬 12 釐米 質地:紙
該草案是紅軍首部約定成文的紀律條令草案,刊於《紅軍步兵教程》。草案共分四章,分別為總 則、獎勵、懲戒、附則,說明了紀律條令頒布的 必要性及獎懲細則。1930 年全國紅軍代表大會在 上海召開,會議決定集中各地紅軍組建正規軍團。同年中央軍委參照蘇聯相關法規條令制定了《紅軍 紀律條令草案》,10 月《草案》頒布施行。1933 年 8 月 1 日,中革軍委在《草案》基礎上修改形 成《工農紅軍紀律暫行條例》,並頒布全軍執行。
1959 年,由江西省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於發行公債的布告(第九號)年代:1932 年 6 月 25 日 尺寸:第 1 頁:長 53 釐米、寬 34.7 釐米 第 2 頁:長 53.3 釐米、寬 25.5 釐米 質地:紙
1932 年 6 月 25 日,為籌備經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戰 爭短期公債,同時發布了第九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布告和「革命戰爭」短期公債條例, 決定於 7 月 1 日起發行短期革命公債 60 萬元,其中在湘贛、湘鄂省發行 10 萬元,在中央蘇區發行 50 萬元,分 5 期發行,每期 10 萬元。本債券分為五角、壹元和伍元三種,「以 1933 年 1 月 1 日起 為還本息時期,屆時本利同時兌還」。
1959 年,解放軍政治學院從方志純處徵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
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年代:1931 年 11 月 尺寸:長 18.8 釐米、寬 12 釐米 質地:紙
1931 年 11 月 7 日至 20 日,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召開,大會 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並選出 63 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27 日,中華蘇維埃共 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條例內 容共十章七十三條,主要內容有:1. 總則。2. 鄉蘇維埃。3. 城市蘇維埃(中央和省的直屬市除外)。4. 區、縣、省執行委員會。5. 工作的方式。6. 地方蘇維埃政府的具體工作。7. 地方蘇維埃政府的財政。8. 文件的署名。9. 地方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的檢查。10. 附則等。
1959 年,由解放軍政治學院從江西省吉水縣水南區滬江鄉第一村胡文山、胡承球處徵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
李碩勳烈士給妻子趙君陶的信年代:1931 年 9 月 14 日 尺寸:長 27 釐米、寬 20.8 釐米 質地:紙
這封遺書是李碩勳臨刑前寫給妻子趙君陶的, 後由獄卒帶到獄外郵局寄出,幾經輾轉交到趙君陶 手中。李碩勳(1903-1931),又名李陶,四川省 慶符縣(今高縣)人。192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 年擔任全國學生聯合總會會長,參加並領導了 上海的五卅運動。1927 年 8 月參加南昌起義,任 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 年後,在浙江、上海、廣東等地從事黨的地 下工作。1931 年 7 月在海南島被國民黨逮捕,9 月 16 日英勇就義。
1959 年,由趙君陶捐贈軍事博物館。
中央軍委頒發的 《蘇維埃和群眾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年代:1931 年 3 月 18 日 尺寸:長 17.2 釐米、寬 13 釐米 質地:紙
土地革命時期早期,由於各地政府、革命團體、 紅軍各部隊的旗幟、印信、袖章、徽章均未統一, 紅軍與政府、群眾團體的旗幟、印信難以識別。1931 年 3 月 18 日,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 會頒發、總參謀部印製《蘇維埃和群眾團體紅軍旗 幟印信式樣》,要求各地政府各紅軍部隊按此規定 制換旗幟。其內容有:蘇維埃政府及各群眾團體旗 幟,蘇維埃政府及各群眾團體徽章形式,地方武裝 旗幟,地方袖章形式等。
1959 年,由江西省軍區從永新縣烈士紀念館徵 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
林彪、羅榮桓 給曾士峨、羅瑞卿的信年代:1930 年 尺寸:長 27.7 釐米、寬 17.3 釐米 質地:紙
這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第二次反圍剿期 間紅一軍團第四軍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寫給位於 板鋪方面的紅十一師師長曾士峨、政委羅瑞卿的信,令二人次晨四時派兵接替第十二軍的哨位,掩護部 隊通過後再行撤退。
1966 年,由江西省新幹縣文教局歐陽球琳捐贈 軍事博物館。
中共六屆二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年代:1929 年 9 月 1 日 尺寸:長 17.8 釐米、寬 14 釐米 質地:紙
這是中共六屆二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為便於在敵佔區運輸,該書使用了《現代書局圖 書目錄》的偽裝封面。1929 年 6 月下旬至 7 月初,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六屆二中全會。全會聽 取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報告和關於政治、組織、農民土地問題和士兵運動等方面的報告,通過了《關 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的決議》《政治決議案》等文件。
由福建惠安文化館捐贈福州軍區,1959 年,由福州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毛澤東、朱德署名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年代:1929 年 1 月 尺寸:長 19 釐米、寬 13 釐米 質地:紙
這份布告宣示了紅軍的宗旨,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號召各族人民參加革命,建立民主 政府。1928 年,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調集 24 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1929 年 1 月 4 日至 7 日,紅四軍前委、紅四軍軍委、紅五軍軍委研究打破敵人「會剿」。該布告是 紅軍第四軍反擊敵人的第三次「會剿」,出擊贛南期間發布的。
1959 年,由南京軍區政治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趙雲霄烈士給其子陳啟明的遺書年代:1929 年 3 月 24 日 尺寸:長 27 釐米、寬 18.3 釐米 質地:紙
這封信是趙雲霄於犧牲前 2 天在長沙陸軍監獄署關押期間寫給其子陳啟明的,陳啟明在母親犧牲 後由祖母撫養,1930 年因病去世。趙雲霄(1905-1929),河北阜平人,1924 年在河北保定二女 子師範就讀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 年 9 月受黨組織委派赴蘇聯留學,留學期間與陳覺相識並結 為伉儷。1927 年 9 月回國,先後在醴陵、長沙工作,1928 年 9 月被捕後被判處死刑,因懷孕刑期推 遲 5 個月,1929 年 2 月趙雲霄在獄中生下陳啟明,同年 3 月遇害。
1959 年,由廣州軍區幹部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陳覺烈士給妻子趙雲霄的遺書年代:1928 年 10 月 10 日 尺寸:長 27 釐米、寬 16.5 釐米 質地:紙
這封遺書是陳覺犧牲前 4 天在長沙陸軍監獄署關押期間寫給妻子趙雲霄的。信尾提及的「王同志」 是陳、趙的婚姻介紹人王希閔。陳覺(1903-1928),湖南醴陵人,原名陳炳祥,號秉強。1923 年 在醴陵淥江中學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 年受黨組織委派赴蘇聯中山大學留學,留學期間與 趙雲霄相識並結為伉儷。1927 年回國後,先後在東北、湖南從事革命工作,1928 年 10 月在中共湘 西特委主持工作期間被捕,10 月 14 日就義,時年 25 歲。
1959 年,由廣州軍區幹部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許德華 ( 許光達 ) 黃埔軍校畢業證書年代:1927 年 7 月 20 日 尺寸:長 56 釐米、寬 41.5 釐米 質地:紙
證書上方印有總理遺囑,右側為總理訓詞,左側為黃埔軍校誓詞,中部印有「許德華 在本校第五 期炮兵科修業期滿考查成績合格準予畢業此證」字樣。許光達原名許德華,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任裝甲兵司令員等職,1955 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許光達於 1926 年進入黃埔軍校第五 期學習,1927 年 7 月 20 日畢業。
1977 年,由許光達家屬捐贈軍事博物館。
湖北各界(二七)慘案 紀念大會籌備處年代:1927 年 3 月 尺寸:長 18.7 釐米、寬 13.2 釐米 質地:紙
1927 年 2 月 7 日,社會各界在江畔舉行「二七」 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同年 3 月,出版此紀念特刊。該刊主要內容有「二七四十四烈士碑」影印件,施洋、 林祥謙等烈士的遺像、發刊詞,祭「二七」死難烈士文、奠基詞,「二七」 慘變略史,施洋、林祥謙 烈士小傳等。該刊還登載了「二七」 紀念歌、告全 世界民眾書、告全國民眾的宣言。
此書是謝澤贈送謝炳南的,湖南省常德軍分區 宣教科賈潤蓬從謝炳南處徵集後送交廣州軍區。1959 年,由廣州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第一期同學錄年代:1925 年 質地:紙、布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 產黨幫助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長洲島創辦了「中國 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又稱黃埔軍校),孫中山 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1924 年 6 月 16 日,黃埔軍校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招收新生 470 餘名。1924 年底,黃埔軍校第一期 學生畢業。第一期同學錄包含孫中山遺言、中央執 行委員會祝詞、大元帥訓詞、本校誓詞、蔣中正校訓、孫總理對陸軍軍官學校開學訓詞、第一期同學錄及 教官、學員照片和通訊地址等。
這本同學錄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梁廣烈所 存,1985 年由其子梁元捐贈軍事博物館。
朱瑞的中共七大代表證年代 1945 年 4 月至 6 月 尺寸 長 9 釐米、寬 6.9 釐米 質地 緞面、紙
這是被稱為解放軍「炮兵之父」的朱瑞在參加 1945 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時使用的代表證。朱瑞(1905-1948),早年曾在蘇聯克拉辛炮兵學校學習,抗戰期間任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和組織部長,八路軍第一縱隊政委,1943 年,進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 年任延安炮兵學校校長,同年作為軍隊代表參加中共「七大」。1946 年,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1948 年,在參加遼瀋戰役期間因踏中地雷犧牲。
1959 年,由朱瑞的夫人潘彩琴捐贈軍事博物館。
彭雪楓給鄧穎超的信年代:抗日戰爭時期 尺寸:長 27 釐米、寬 19.3 釐米 質地:紙
這封信是抗日時期彭雪楓寫給鄧穎超的,共兩頁,鋼筆書寫,信封為白紙自製。彭雪楓在信中敘述了與鄧穎超、胡服(劉少奇)等同志的友誼以及敵後鬥爭的情況。
1959 年,由解放軍政治學院移交軍事博物館。
新四軍遊擊支隊編印的《拂曉報》年代:1943 年 尺寸:長 37 釐米、寬 26 釐米 質地:紙
《拂曉報》,1938 年 9 月 29 日由新四軍遊擊支隊創刊於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是新四軍遊擊支隊的機關報。報紙為油印四開四版,開始為不定期,後長期保持三日刊。1941 年 5 月 4 日,四師進入津浦路東,9 月 6 日又增出了同型的新聞紙四開一張的《拂曉報·部隊版》,專為部隊而設。《拂曉報》的主要編輯有阿樂、單斐、易河、莊方、陳陣等。彭雪楓是該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為此報命名並題寫《發刊詞》。
1959 年,由廣州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毛澤東給羅章題寫的「以身作則」獎狀年代:1943 年 2 月 尺寸:長 43 釐米、寬 30.5 釐米 質地:布
該獎狀是中共中央表彰羅章在陝甘寧邊區大生產中的功績,獎狀內容:「以身作則 贈羅章同志 毛澤東。」1942 年 10 月至 1943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延安召開西北局高幹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報告,報告高度讚揚了在南泥灣開荒中做出卓越貢獻的三五九旅全體官兵,並親筆題詞表彰 22 名生產英雄,羅章時任三五九旅軍法處處長兼鋤奸科科長,七一八團政治委員,是 22 名生產英雄之一。
1959 年,由羅章捐贈軍事博物館。
鄒韜奮為曾生題詞「保衛祖國 為民先鋒」年代:1942 年 1 月 20 日 尺寸:長 28 釐米、寬 21 釐米 質地:紙
鄒韜奮(1895-1944),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35 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救亡運動,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的領導工作。抗戰爆發後,先後在上海、漢口、重慶主編《抗戰》《全民抗戰》等刊物,皖南事變後流亡香港。香港淪陷後,鄒韜奮於 1942 年 1 月在廣東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的救援下,回到廣東寶安白石龍抗日根據地。曾生,193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 年10 月組建惠寶人民抗日遊擊隊。曾參加組織護送滯留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和國際友人至後方安全地區。鄒韜奮為表達對此次救援工作的感激之情,為曾生題詞:「保衛祖國 為民先鋒。」
1959 年,由解放軍政治學院移交軍事博物館。
彭雪楓給烈屬謝老太太的慰問信年代:1940 年 7 月 尺寸:長 29 釐米、寬 22 釐米 質地:紙
謝家為抗戰作出了重大犧牲,謝老太太的長子謝繼書、次子謝繼良、幼子謝繼祥都參加了新四軍,但在 1939 年至 1940 年 6 月間相繼犧牲,謝老先生也因悲傷過度病逝,謝老太太帶著兒媳和四個年幼的孫兒艱難度日。1940 年 7 月,時任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的彭雪楓寫信給謝老太太,充分肯定了謝家對抗戰的貢獻,體諒謝家面臨的困難,並委派人員攜帶一百法幣前往慰問。在信的末尾,彭雪楓還表達了抗戰決心和必勝信念。
1959 年,南京軍區從謝老太太孫子謝鋒旗處徵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
《山東八路軍軍政雜誌》創刊號年代:1940 年 6 月 1 日 尺寸:長 19.5 釐米、寬 14.5 釐米 質地:紙
第十八集團軍第一縱隊政治部編印。主要內容有朱瑞為創刊號寫的《發刊詞》以及黎玉、徐向前、孫光等人撰寫的軍隊政治工作、戰術研究、戰鬥總結等方面的文章。
1959 年,由濟南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柯棣華等赴解放區時國民政府內政部衛生署開具的證明書年代:1939 年 1 月 21 日 尺寸:長 30 釐米、寬 28.5 釐米 質地:紙
柯棣華(1910-1942),印度人,原名德瓦卡納斯·桑塔拉姆·柯棣,1938 年 9 月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同年 11 月醫療隊抵達重慶後,隊員一致決定在每個人的姓氏後加一個「華」字,柯棣華的名字由此而來。1939 年 11 月,柯棣華、巴蘇華、愛德華三位醫生要求前往抗戰前線,得到國民政府批准。
該證明書是 1939 年柯棣華由國統區前往解放區時,國民政府內政部衛生署開具的證明。
1959 年,由北京軍區政治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共產黨人》創刊號年代:1939 年 尺寸:長 19.7 釐米、寬 14.2 釐米 質地:紙
《共產黨人》是黨內刊物,只限於黨內同志閱讀,非賣品,不得翻印或向黨外出售,封面標有「秘密」字樣。創刊號刊登了毛澤東撰寫的《發刊詞》、劉少奇《論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王稼祥《為中國共產黨的鞏固和堅強而鬥爭》、陳雲《鞏固黨與我區的群眾工作》等文章。
1959 年,由安徽炳輝縣委宣傳部捐贈,由南京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劉志堅的中國工農紅軍消費 合作社股票年代:1934 年 5 月 10 日 尺寸:長 17.4 釐米、寬 6.7 釐米 質地:紙
這是 1934 年 5 月 10 日,紅軍第三軍團政治 部劉志堅購買的中國工農紅軍消費合作社股票。劉 志堅,1912 年生於湖南平江,1928 年參加平江 起義,1931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秘書處處長、青年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 部部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等職。
1959 年,由劉志堅捐贈軍事博物館。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軍醫處國防衛生編輯委員會編《國防衛生》年代:1939 年 11 月至 1940 年 12 月
尺寸:創刊號:長 17.5 釐米、寬 13.2 釐米 第二、三、四期:長 19.5 釐米、寬 13.2 釐米
質地:紙
《國防衛生》創刊於 1939 年 11 月 20 日,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軍醫處國防衛生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毛澤東題寫刊名。這是創刊號及二、三、四期。創刊號中有饒正錫作的代發刊詞《我們的期望與努力的方向》,說明了該刊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在現實工作和抗日鬥爭中的指導意義,指明了醫務人員努力的總目標。第二期為紀念白求恩博士專號,刊登了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等文章。
該刊物由第七醫大祁開仁捐贈成都軍區,1959 年由成都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周恩來手稿《東徵勝利與我們》年代:1936 年 2 月 尺寸:長 26 釐米、寬 22.5 釐米 質地:紙
此為周恩來記錄手稿,手稿左上角、左下角有藍色墨跡。主要內容有:一、目前新形勢與新事變。二、我們的任務,要把國內戰爭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三、我們後方同志的責任。
1959 年,由周恩來捐贈軍事博物館。
紅軍總部在長徵途中 制定的《夏洮戰役計劃》(第十七號)年代:1935 年 8 月 尺寸:長 36 釐米、寬 27.5 釐米 質地:紙
1935 年紅軍長徵期間,中央軍委根據敵情變 化,決定放棄已有的《松潘作戰計劃》,轉為攻取 甘肅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並於 8 月 3 日制定了 《夏洮作戰計劃》。該作戰計劃分為敵情判斷、戰 役綱領、軍事區分及集中時間、通訊聯絡四部分, 計劃決定將紅軍分為左右兩路軍,分別北上,黨中 央隨右路軍行動。
1959 年,由陳伯鈞捐贈軍事博物館。
紅軍長徵的補償字條年代:1934 年 5 月 尺寸:長 12.5 釐米、寬 19.3 釐米 質地:紙、木
1934 年 5 月 8 日,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攻克四川省彭水縣後,進駐黃家壩地區。因為當時鄉親 們受到連年戰亂的侵擾,對紅軍並不了解,都逃離了村莊,無人在家。紅七師機炮連一排幾名戰士在 老鄉黃堂珍家生火做飯,吃了黃家的鹹菜、大蔥,用了幾根柴火,臨走時給黃家留下六升黃豆和這張 字條作為補償和說明。字條內容為:「老闆,× 們吃了你半罐鹹菜幾 ×××× 了幾根柴共補你黃豆 六升 紅七師機炮連一排 條。」
1959 年,由成都軍區徵集後移交軍事博物館。
紅四方面軍頒布的尊重宗教信仰的布告年代:1936 年 尺寸:長 42 釐米、寬 27 釐米、厚 2.5 釐米 質地:紙、木板、塑料
這是 1936 年紅四方面軍長徵經過川西北時, 為尊重藏族地區兄弟民族的宗教信仰,保護喇嘛寺 廟而製作發布的布告。內容為:「中國抗日紅軍總 司令部 查白利喇嘛寺聯合紅軍共同興番滅蔣,應予 保護,任何部隊不得侵擾,違者嚴辦。切切。此布。
總司令官 陳昌浩 公曆一九三六年 月 日。」
1958 年 12 月,由巴東文化館移交四川省軍區,1959 年,由四川省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毛澤東為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題詞「努力前進 打日本 救中國」年代:1938 年 11 月 尺寸:長 60 釐米、寬 37 釐米 質地:布
這 是 毛 澤 東 1938 年 11 月 為 西 北 青 年 救 國 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題詞:「努力前進 打日 本 救中國。」
1936 年,根據青年共產國際指示,中共中央決定改造共青團,使它成為廣大青年群眾的抗日救國組織。1937 年 4 月 12 日至 17 日,在延安召開 了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國代表大會。大會提出了《全國青年救國綱領》,決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1938 年 10 月 10 日,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決定成立中國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作為全國青年抗日救國運動的領導機關。會議之後,各地迅速建立了青年救國團體,全國各地的青年運動在抗日戰爭中有了迅速的發展。
1965 年,由羅瑞卿捐贈軍事博物館。
葉劍英給何應欽的電報底稿年代 1938 年 10 月 13 日 尺寸 長 30.3 釐米、寬 20.3 釐米 質地 紙
這是1938年10月13日,葉劍英參謀長發給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的電報底稿。內容是要 求國民政府協助八路軍運輸科長去香港採運通訊器材及藥品。葉劍英時任八路軍參謀長、中共中央長 江局委員、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在武漢,長沙,桂林等地參與領導長江局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負 責開展抗日宣傳和統一戰線工作,以及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籌集糧餉和軍需物資,幫助愛國青年前往延安和抗日前線。
1959 年,軍事博物館徵集。
第八路總指揮關防年代:抗日戰爭時期 尺寸:長 9.2 釐米、寬 6.6 釐米、高 3.2 釐米 質地:木
關防為舊時政府機關或軍隊用的印信,多為長方形。1937 年 8 月 25 日,根據國共合作抗日協議,駐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設立了機構, 製作了第八路總指揮關防。
1959 年,由江西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英國記者田伯烈著《外人目見中之日軍暴行》年代 1938 年 7 月 尺寸 長 18.5 釐米、寬 13 釐米 質地 紙
英國著名記者田伯烈編著,楊明譯,1938 年 7 月漢口國民出版 社出版,揭露了侵華日軍犯下的累累罪行。全書共分九個章節,內 容分別是《南京的活地獄》《劫掠、屠殺、姦淫》《甜蜜的欺騙和 血腥的行動》《惡魔重重》《華北的恐怖》《黑暗籠罩下之城市》《空 襲與死亡》《惡魔的陰謀》《結論》。另有三篇序言和七個附錄。三篇序言是作者原序、郭沫若序、譯者附言。七個附錄是《南京暴 行報告》《南京暴行報告(一續)》《南京暴行報告(二續)》《國 際委員會之書函文件》《攻佔各城市之日軍部隊》《南京的殺人競賽》 《請看日方之報導》。
1959 年,由南京軍區徵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
楊靖宇印章年代:抗日戰爭時期 尺寸:長 1.5 釐米、寬 1.5 釐米、高 3 釐米 質地:銅
此印章是楊靖宇在革命工作中發布通知、命令、文件時使用的。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 尚德,1929 年來到東北地區,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1932 年任中共滿洲省委代理軍委書記,創 建紅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先後任南滿遊擊隊政治委員、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師長兼政委、 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1940 年 1 月,犧牲於吉林濛江縣(今靖宇縣)。
1967 年 6 月,吉林省通化縣農民趙敬秀在鏟地時,拾到這枚印章,後捐贈軍事博物館。
美國芝加哥致公黨贈送蔡廷鍇的 「我國英雄」金質紀念章年代:20 世紀 30 年代 尺寸:長 6.2 釐米、寬 6 釐米、厚 0.1 釐米 質地:金
蔡廷鍇,字賢初,1892 年生於廣東羅定。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軍長。1932 年 1 月 28 日,日軍向 上海閘北一帶進攻,蔡廷鍇率軍奮起抗戰,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未得逞,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 精神。後又在福建組織起義,建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起義失敗後赴美國等國考察並進行 抗日宣傳和募捐。蔡廷鍇由於指揮淞滬抗戰戰功卓著,被海外譽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美國 芝加哥華僑組織致公黨贈送蔡廷鍇 「我國英雄」金質紀念章。
1987 年 3 月,由蔡廷鍇夫人羅西歐捐贈軍事博物館。
任弼時印章年代:解放戰爭時期 尺寸:長 16 釐米、寬 5 釐米、高 5.5 釐米 質地:木
此章是任弼時在解放戰爭時期親手刻制的。任弼時,1904 年生於湖南湘陰,1921 年入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1924 年回國後先後任共青團中央執委、組織部長、代理總書記、總書記。1946 年後,任弼時與毛澤東、周恩來共同轉戰陝北,任中央直屬支隊司令員,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解放戰爭。1949 年被推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名譽主席。1950 年 10 月 27 日病逝於北京。
由任弼時之女任遠志捐贈軍事博物館。
陳毅、粟裕給杜聿明、邱清泉、李彌的勸降信底稿年代:1949 年 1 月 1 日 尺寸:長 28.6 釐米、寬 18.7 釐米 質地:紙
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以後,淮海前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央軍委關於對杜聿明集團在兩周內不作最後殲滅的指示,停止對被圍的杜聿明集團的進攻,對敵展開強大的政治攻勢。此信是 1949年元旦華東人民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寫給國民黨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的勸降信底稿,要求被我軍包圍的杜、邱、李「立即命令部下,停止抵抗」。信的首頁右側兩行字「用重印華野司令部信箋重新抄二份」及文內鋼筆修改字跡均系粟裕親筆。
1959 年,由南京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朱瑞、邱創成等給林彪、彭真等關於炮兵建設的建議的電報稿年代:1947 年 尺寸:長 35 釐米、寬 25.7 釐米 質地:紙
這是 1947 年朱瑞、邱創成、匡裕民、趙繼剛、劉登瀛關於炮兵建設問題的幾點建議發給林彪、彭真、羅榮桓、呂正操、譚政、肖勁光的電報稿。朱瑞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兼炮兵學校校長;邱創成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政委兼炮兵學校政委;匡裕民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副司令;趙繼剛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學校政治部主任;劉登瀛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政治部主任;林彪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彭真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羅榮桓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呂正操時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蕭勁光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
1959 年,由解放軍炮兵移交軍事博物館。
太原戰役繳獲的閻錫山印年代:1949 年 4 月 尺寸:長 4.7 釐米、寬 4.7 釐米、高 9.5 釐米 質地:玉石
這是太原戰役期間,解放軍部隊在閻錫山辦公室繳獲的印章。太原戰役從 1948 年 10 月 5 日開始至 1949 年 4 月 20 日結束,人民解放軍最終攻取太原城,生俘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五兵團司令官孫楚等,殲滅國民黨軍 13.5 萬餘人,解放了山西全境。閻錫山(1883-1960),山西五臺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12 年出任民國政府山西都督,1949 年在太原解放前夕飛往南京,統治山西達 38 年。
1959 年,由瀋陽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彭德懷、習仲勳籤署的青化砭戰鬥命令年代:1947 年 3 月 23 日 尺寸:長 26.8 釐米、寬 20 釐米 質地:紙
這份命令是西北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彭德懷、副政委習仲勳於 1947 年 3 月 23 日下達的青化砭伏擊戰命令。此命令下達了作戰任務、兵團部署、注意事項、指揮員位置及聯絡方法等。1947 年 3 月,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部在佔領延安後繼續北進,企圖尋找人民解放軍主力決戰,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主力在延安東北的青化砭地區設伏。3 月 25 日,國民黨軍第三十一旅主力進入伏擊圈,西北野戰軍向敵人發起突襲,全殲國民黨軍第三十一旅旅部及第九十二團共 2900 餘人,取得青化砭戰鬥的勝利。
1959 年,由武漢軍區第一軍移交軍事博物館。
毛澤東給陳昌奉的題詞和照片年代:1946 年 5 月 17 日 尺寸:題詞:長 17.5 釐米、寬 15.5 釐米 照片:長 10 釐米、寬 8 釐米 質地:紙
陳昌奉(1915-1986),江西寧都人,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毛澤東警衛員。1946年 5 月 17 日,陳昌奉從延安調到山東前線工作,臨行前看望毛澤東時,毛澤東在陳昌奉的日記本上題字並送陳昌奉一張有其題字的照片。題字的內容是:「昌奉同志,努力工作,忠實於黨,忠實於人民!祝你勝利。毛澤東,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照片正面題字:「毛澤東」,背面題字:「陳昌奉同志存覽,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
1959 年 10 月,由陳昌奉捐贈南京軍區,南京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吳溉之的筆記本年代:1945 至 1949 年 尺寸:長 20.3 釐米、寬 13 釐米 質地:紙
吳溉之 (1898-1968),湖南平江人,1945 年出席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1945 年 11 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政委,中共通化省委書記等職,領導土地改革運動,鞏固解放區,支援全國解放戰爭。該筆記本收錄內容較多,時間跨度為 1945 年中共七大至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主要內容包括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報告,最大限度估計困難的講話,東北局關於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東北戰局夏季攻勢,中國目前戰爭的性質問題,全東北解放後的形勢與任務決議草案,目前形勢和黨在 1949 年任務等。
1959 年,軍事博物館徵集。
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國共產黨委員關防和「軍調」臂章年代:1946 年 1 月至 2 月 尺寸:關防 : 長 9 釐米、寬 6.5 釐米、高 3.5 釐米 臂章 : 長 9 釐米、寬 7 釐米 質地:木、布
根據國共兩黨 1946 年 1 月 10 日籤定的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協議,由中共代表葉劍英、國民黨代表鄭介民、美國代表羅伯遜在北平組成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軍調部所設三人委員均有表決權,一切事務的實施均需要三人一致通過,為此,製作了關防,並為明確身份,給每位在軍調部工作的人員配發了寫有「軍調」字樣的臂章。第二天,軍調部即向全國發布了停止一切戰鬥的「和」字第一號命令,並派執行小組分赴赤峰、集寧、濟南等地監督停戰命令的執行。1946 年 6 月底,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同年 8 月,馬歇爾表示「調處」失敗。1947 年 2 月,葉劍英等中共駐北平軍調部人員返回延安,軍調部撤銷。
這枚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國共產黨委員關防即為當時發布命令使用的,由江西軍區徵集並移交軍事博物館;臂章是當時任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秘書長的李克農佩戴的,由李克農之子李倫捐贈軍事博物館。
淮海戰役繳獲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的印章年代:1948 年 11 月 25 日 尺寸:長 16 釐米、寬 5.4 釐米 質地:木、橡膠
1948 年 11 月 25 日,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將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包圍於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經過激烈戰鬥,全殲第十二兵團,俘虜兵團司令官黃維,繳獲此印章。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戰俘的黃維被關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 年獲政府特赦。出獄後,黃維被安置在全國政協當文史專員,後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
1959 年,由旅順博物館移交軍事博物館。
毛主席給任遠志的題字「光明在前」年代:1947 年 3 月 尺寸:長 9.6 釐米、寬 5.9 釐米 質地:紙
1947 年 3 月 13 日,胡宗南集團以十五個旅十四萬人的兵力向延安發起進攻。3 月 18 日,黨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任遠志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之女,當時正在延安中學就讀,住在王家灣,任遠志親眼目睹了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不分晝夜,辛勤工作的情景。在撤離王家灣時,她向毛澤東辭行,請毛澤東題字,毛澤東欣然在她的小本子上寫下「光明在前」四個字。
1959 年,由任遠志捐贈軍事博物館。
張治中寫給陳毅的信年代:1946 年 11 月 21 日 尺寸:長 22.3 釐米、寬 16.3 釐米 質地:紙
該信是張治中為保釋前安徽省主席張義純而寫給陳毅的信,用藍色鋼筆書寫在印有「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政治部解放官兵訓練總團」的信箋上。陳毅時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等職。張治中(1890-1969),1949 年 4月任南京政府和平談判團首席代表,赴北平進行和談。和談破裂後,張治中留居北平,後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渡江戰役後,張義純在浙江開化潰退途中投誠,後羈押在解放官兵集中訓練團裡。張治中與張義純是安徽肥東同鄉,二人是湖北武昌陸軍小學同學。
1959 年,由南京軍區政治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印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圖案》年代:1949 年 6 月 尺寸:長 27.3 釐米、寬 21.3 釐米 質地:紙
1949 年 6 月 15 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樣式定為長方形,橫直為 5 ∶ 4,紅色,靠旗杆上方綴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亦稱「八一軍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義誕生以來,經過長期奮鬥,以其燦爛的星光普照全國。為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印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圖案》,其內容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圖案、軍旗製法及軍旗墨線圖等。
1959 年 10 月,由總參訓練總監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愛民模範」歐陽海的題詞附:國防部授予「歐陽海班」稱號的獎狀(長 54.2 釐米、寬 39 釐米)
董必武為歐陽海的題詞:「向歐陽海同志學習 赴湯蹈火如需要 臉不變色心不跳 毛主席的好戰 士 說得出來做得到 曾經跳入冷水井 救出小孩非由請 又曾跑進大火房 背出鄰家老大娘 見義勇為出 天性 生平只知幹革命 一本毛選不離身 書能活用可通神 捨生冒險救車禍 百千人命得安妥 忘我精神 世所欽 鋼鐵意志火紅心 董必武 一九六四年二月。」
朱德為歐陽海題詞:「學習歐陽海同 志高度自我犧牲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 服務。朱德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徐向前為「歐陽海班」的題詞:「歐陽海班的同志們要齊 心協力 紅思想專技術 把歐陽海班的革命紅榜高高舉起 永不退 色 徐向前題贈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一日。」
聶榮臻為歐陽海的題詞:「學習歐陽海烈士: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戰,為人民獻出問心無愧的一 生!聶榮臻 一九六四,春節於廣州。」
葉劍英為歐陽海的題詞:「向歐陽海烈士學習 真正認識毛主席為全人類進行的共產主義偉大的革 命實踐,並學好毛主席著作,在平凡勞動中就可以表現出崇高的風格,在短暫的生命裡,也可以發揮 出無限的光輝。葉劍英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五日。」
尺寸 朱德題詞:長 34 釐米、寬 23 釐米
董必武題詞:長 68.5 釐米、寬 13.6 釐米 徐向前題詞:長 38.5 釐米、寬 35 釐米
聶榮臻題詞:長 69 釐米、寬 66 釐米 葉劍英題詞:長 68.5 釐米、寬 42.5 釐米 質地 紙
歐陽海(1940-1963),湖南桂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九三八部隊一營三連七班班長。1963 年 11 月 18 日部隊訓練時,一匹膽小性躁馱炮的軍馬受驚竄上湖南湘江東岸的京廣鐵路,在駛來的客 車即將撞上軍馬而不可避免造成脫軌覆車的慘禍時,歐陽海奮力推開軍馬,避免了事故,自己卻壯烈 犧牲。廣州軍區追授歐陽海「愛民模範」稱號,他所在的班被國防部命名為「歐陽海班」,朱德、董 必武、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為歐陽海題詞,在全國掀起一股學習歐陽海的 熱潮。
1966 年 10 月,由廣州軍區政治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陳毅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題寫的各分館館標年代:軍事博物館建館初期 尺寸:第一張:長 69.3 釐米、寬 63.5 釐米 第二張:長 69.7 釐米、寬 69.3 釐米 第三張:長 72.3 釐米、寬 69.2 釐米 第四張:長 69.3 釐米、寬 69.2 釐米 質地:紙
軍事博物館籌建期間,軍博第一任館長賈若瑜請周恩來總理題寫軍博各分館的館標,周總理將此 事轉託給陳毅元帥。陳毅來軍博審查展覽時,在軍博會議室題寫了各分館館標,即「第二次國內革命 戰爭館」「抗日戰爭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館」「保衛社會主義建設館」「抗美援朝館」「兵器館」 等。這些題字後被製成豎匾,懸掛在軍博各分館大廳門前。
毛澤東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題寫的館標年代:1962 年 尺寸:長 34.8 釐米、寬 27 釐米 質地:紙
1958 年 10 月 12 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在北京復興門外開工興建。1959 年 3 月 19 日,經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62 年夏,毛澤東主 席親自題寫館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題字經放大、鎏金製成銅匾,現懸掛於軍事博物館展 覽大樓正門上方。
原總政治部主任肖華從毛澤東手中取來並親自送交軍事博物館。
最高人民法院發給杜聿明、溥儀等的特赦通知書年代:1959 年 12 月 4 日、1960 年 11 月 28 日 尺寸:長 27.1 釐米、寬 19 釐米 質地:紙
1959 年 9 月 14 日,中共中央向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提交議案,建議在慶祝建國十周年時特赦確 實已經改惡從善的戰爭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該議案在 9 月 17 日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九 次常委會議上通過。同日,國家主席劉少奇發布了特赦令。1960 年 11 月 9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作 出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戰爭罪犯的決定。本館收藏了 1959 年 12 月 4 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給杜聿明、王耀武、曾擴情、鄭庭笈、宋希濂、楊伯濤、陳長捷、邱行湘、溥儀的特 赦通知書(一九五九年度赦字第壹號至第捌號、赦字第拾壹號)和 1960 年 11 月 28 日發給李仙洲、 範漢傑、宋瑞珂、李以劻、羅歷戎、胡臨聰的特赦通知書(一九六零年度赦字第壹號至第陸號)。
1960 年 12 月 21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移交軍事博物館。
郭沫若手稿——《志願軍戰歌序幕詩》年代:1958 年 10 月 14 日 尺寸:長 25.7 釐米、寬 18.6 釐米 質地:紙
這是郭沫若於 1958 年 10 月 14 日在朝鮮仁平為志願軍文工團大活報劇「志願軍戰歌」寫的序幕詩,傅庚辰曾為該詩譜曲。在首場演出中,郭沫若親自朗誦了《志願軍戰歌序幕詩》。
1959 年 10 月,軍事博物館徵集。
一等功臣杜鳳瑞烈士的 請戰書年代:1958年9月4日 尺寸:長 24.3 釐米、寬 17.2 釐米 質地:紙
杜鳳瑞(1933-1958),河南方城人,空軍 某部飛行員。1948 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 年 10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 年 9 月 4 日,杜 鳳瑞寫下此請戰書,堅決要求赴福建前線參戰。10 月 10 日,六架國民黨空軍 F-86 型飛機入侵龍田、 福州地區領空。杜鳳瑞所在的空軍某大隊八架米 格 -17 型飛機與其展開空戰。戰鬥中,杜鳳瑞擊 落敵機兩架,所駕駛的飛機為掩護長機中彈負傷,
1977 年 10 月,由旅大警備區政治部移交軍事 博物館。
一九五六年軍委擴大會議 籤到簿年代:1956 年 3 月 尺寸:長 27.2 釐米、寬 19 釐米 質地:木、紙
1956 年 3 月 6 日至 15 日,中央軍委擴大會 議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各總部、各軍區、軍 兵種領導人和政府有關部門代表共 111 人。會議 著重討論了保衛祖國的戰略方針、國防建設、軍隊 的組織編制、幹部工作、軍事訓練和領導方法等問 題。會議決定把全軍現有員額裁減三分之一。彭德 懷、黃克誠、譚政、宋任窮先後在會上作了報告。在籤到簿上簽名的有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 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 87 人。
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任命彭德懷為國防部長的通知書年代:1954 年 9 月 29 日 尺寸:長 50.8 釐米、寬 38.7 釐米 質地:紙
1954 年 9 月 15 日至 28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設 立國防委員會和國防部,毛澤東兼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彭德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新中國首任國防 部長。根據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布第 015 號任命通知書,任命彭德懷為國防部長。
1980 年,由中央警衛局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授予賀龍的元帥軍銜命令(第 1 號)年代:1955 年 9 月 23 日 尺寸:長 28.4 釐米、寬 20 釐米 質地:紙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授予賀龍的元帥軍銜命令。1955 年 9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 實行軍銜制度。27 日,在北京舉行授予元帥軍銜及勳章典禮。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將「授予中 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 聶榮臻、葉劍英。同日,國務院舉行授予將官軍銜和勳章的典禮。
由賀龍夫人薛明捐贈軍事博物館。
雷鋒日記年代:1957 年至 1962 年 尺寸:長 18.3 釐米、寬 12.7 釐米 質地:紙
這是雷鋒在 1957 年至 1962 年使用的日記本, 內容除日記外,還有學習筆記、發言提綱和摘抄的 毛澤東著作。1963 年,總政治部以這 9 本日記為 依據出版《雷鋒日記 1959-1962》。同年,軍事 博物館舉辦首次雷鋒展,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參觀展 覽並親自翻閱 1962 年 8 月 10 日的雷鋒日記。
1963 年,由瀋陽軍區軍史陳列室移交軍事博 物館。
孫生祿的嘉獎令和光榮匾年代:嘉獎令:1952 年 12 月 12 日 光榮匾:1954 年 嘉獎令:長 26.5 釐米、寬 19.3 釐米 光榮匾:長 130 釐米、寬 70 釐米、厚 8 釐米 質地:嘉獎令:紙 光榮匾:木
孫生祿(1928-1952),河北定興人,1945 年入伍,194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空戰中, 他先後擊落擊傷敵機 7 架。1952 年 12 月 3 日,孫生祿與 8 架敵機格鬥,擊落敵機 1 架,終因敵我 懸殊而光榮犧牲。1952 年 12 月,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政治部頒發給孫生祿嘉獎令,空軍授予他 「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54 年,河北保定市黨政各界群眾團體贈送「功勳卓著」光榮匾。
嘉獎令於 1953 年志願軍政治部在朝鮮舉辦展覽時徵集,1959 年移交軍事博物館。光榮匾於 1959 年由軍事博物館徵集。
夏季反擊戰中繳獲的南朝鮮首都師白虎團團旗年代:1953 年 7 月 尺寸:長 89 釐米、寬 72 釐米 質地:綢
南朝鮮首都師一團,又稱「白虎團」,韓戰期間駐守金城以南地區。1953 年 7 月 13 日晚,
夏季反擊戰金城戰役開始,志願軍二〇三師派出迂迴支隊向敵縱深插進,迂迴支隊先頭分隊用化裝奇 襲的方法去摧毀「白虎團」團部。在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指揮下,先頭分隊迅速繞過敵人前沿封鎖區、 雷區,找到敵團部所在地,經過激烈戰鬥,當場擊斃「白虎團」團長崔喜寅、機甲團團長陸根珠,活 捉首都師副師長林溢淳等,共殲敵 70 餘人,繳獲了李承晚親自授予「白虎團」的「虎頭旗」,完全 搗毀了「白虎團」團部,癱瘓了敵指揮系統。
1953 年志願軍政治部在朝鮮舉辦展覽時徵集,1959 年移交軍事博物館。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任羅榮桓 為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的委任令年代:1950年4月6日 尺寸:長 40.2 釐米、寬 35.6 釐米 質地:紙
委任令上蓋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印」章、騎縫章和毛澤東的籤名章。羅榮桓 (1902-1963),湖南衡山(今衡東)人,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革命軍事委 員會副主席,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 席等職,1955 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59 年,由羅榮桓夫人林月琴捐贈軍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