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鐵城註冊了商標「Eco-Drive 光動能」,目前的光動能手錶可吸收任何可見光源並轉化成動能帶動手錶的運轉。
光動能手錶不使用普通石英手錶電池,避免了廢棄電池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無需定期更換電池,給佩戴者帶來了方便。光動能手錶的節電功能保證手錶在充足電的狀態下,根據機芯型號不同,可在黑暗中正常運行幾個月至十年不等。
1973年,日本陷入第一次石油大恐慌。人們搶購洗衣粉,手紙等商品,到處人心惶惶。翌年,日本政府通產省發布『sunshine計劃』,重點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煤炭,氫燃料』新能源。同時也研究『風力,海洋能』等新能源。
1974,西鐵城完成了第一塊光動能手錶的試製品。
2年後,1976年8月,西鐵城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塊光動能指針式手錶。
1974年的試製品和1976年的光動能指針式手錶,共同之處是光能發電板就裸露在錶盤上。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技術還不能把發電板藏起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誇耀『老子,光動能』,跟當今的機械錶做成透背或者故意在錶盤上挖個洞洞是同樣的理由。但是光動能沒有在當時就廣泛應用在西鐵城的手錶上,因為光動能2個弱點。
西鐵城曾經中斷過光動能的開發。
原因有2個:
第一,當時的太陽能發電板使用的是『單晶矽半導體』。又厚又脆,很不好加工。這個『單晶矽半導體』的發電量倒是夠了,但其厚度使得手錶很難做得薄,其難加工性使得手錶很難做得漂亮。
第二,當時的蓄電池壽命太短,才5年左右。也就是說,比一次性電池的壽命長不了多少。『不需要交換電池』的實質只是把『交換電池』換成了『交換蓄電池』,並沒有帶來光發電的好處。
1980年代後,新技術的出現,搬走了這2個重大障礙。新的大牛技術是『非晶矽半導體』和『雙電層電容器』。
非晶矽半導體』可以比『單晶矽半導體』做得更薄。而且加工容易,可做成各種形狀。『
雙電層電容器』經多次充放電也幾乎不劣化,壽命也更長。
西鐵城重整旗鼓,於1986年,製成了充滿電後能運轉200小時的手錶:411機芯。
1995年,製成充滿電後能運轉6個月的手錶。781機芯。 至此,西鐵城奠定了光動能的基礎。78系機芯登場以後,光動能手錶裡追求手錶造型的各種款式才逐漸增多。
1996年,電波表裡也用上了光動能。
從第一隻光動能手錶問世以來,西鐵城公司不斷完善光動能手錶的設計和技術,克服了錶盤吸光,能量儲存、節電等種種技術難題,終於實現了將尖端的制表工藝以及精美時尚的外觀設計與光動能機芯完美地融合為一體。
但在開始時,西鐵城手錶並不受人賞識,無法打破瑞士手錶一統天下的局面。除了光動能,還有有兩件事徹底將西鐵城推進大家的視野,讓西鐵城成為了日本三大名表之一。
西鐵城有段時間銷售並不好,希望打開澳大利亞市場。公司為此專門召開公司高級職員的會議來商量對策。有人建議:「我們應該擴大宣傳,多多佔用電視臺的黃金時間和報紙的廣告版面,以鋪天蓋地之勢,給人造成先聲奪人的印象。」也有人說:「對,應該大做廣告。不過宣傳的效果不能馬上奏效,況且,現在的廣告過多過濫,公眾對之已失去興趣,我們還能不能採取其他更好的辦法呢?」又有人接著說:「要公眾眼見為實,最好的辦法是搞破壞性試驗,通過這種公開的試驗,讓大家了解我們西鐵城手錶的良好性能。」還有人補充說:「我們不妨採取獎勵性的措施,最好的獎勵物品莫過於西鐵城手錶本身,這樣能使我們的手錶迅速推向市場。」與會者獻計獻策,終於想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不久,西鐵城公司通過新聞媒體發出了一條令人咋舌的消息,某時將有一架飛機在某地拋下一批手錶,誰拾到就歸誰。
這條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有人驚喜,有人好奇,也有人懷疑。但人們的心理就是這樣,越是令人驚奇、懷疑的東西,就越要探個究竟,所以人群像潮水般地湧向指定地點。時候到了,只見一架直升飛機飛臨人群的上空,盤旋片刻後,在百米高空向人群旁的空地上灑下一片「表雨」。期待已久的人們紛紛奔上去撿表。拋下的表是如此之多,以致使大家都有所收穫。他們在驚喜之餘還發現西鐵城手錶在空中丟下後,居然還在「嘀達嘀達」地走動,於是,在場上發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驚呼聲:「這種表真是精良耐用,名不虛傳。」接著,電視臺又播放了這次拋表的實況錄像,使得「西鐵城」很快深入人心。此舉,巧妙地將廣告、破壞性當眾試驗和實物獎勵三種辦法結合在一起,使「西鐵城」名震整個鐘錶業。
1983年(日本昭和58年)7月,位於澳大利亞的長礁海灘附近的海裡,有人發現一塊西鐵城公司製造的防水錶。
發現者將手錶從貝殼中剔除出來時,驚訝的發現手錶依然一分一秒地走著。後來,發現者將手錶送到了西鐵城鐘錶公司設在當地的分店。 西鐵城的技師從手錶所附著的大量貝殼和附屬物來判斷,這塊「貝殼表」已深眠海底很久了。而且這款腕錶設計之初並不是潛水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