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福建和山東各有三個城市入圍。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3個入圍城市分別是珠海、佛山和東莞。珠海是經濟特區,也是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儘管經濟總量不大,但這些年第三產業、高新產業發展很不錯。佛山和東莞則是著名的製造業大市,東莞更有「世界工廠」之稱。從區域分布上看,這三個城市位於珠三角核心區,靠近一線城市。
福建入圍的三個城市分別是泉州、龍巖和三明。其中泉州位居閩南沿海,以紡織鞋帽等輕紡工業為支柱產業,連續20多年位居福建經濟總量第一。龍巖和三明則位居福建西南部和西部山區,這兩個城市雖然山地多、平地少,但人均GDP超過了福建東部沿海平地較多的漳州和莆田,這也凸顯了福建發展的均衡性。福建也是唯一一個所有地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記者分析,福建的幾個山區市人均山林面積很大,人們從林業、農業可以獲得不少收益。以前三明等地的發展基礎也比較好。另外,福建已經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基礎設施較完善,這也有利於區域的均衡發展。
山東入圍的三個城市分別是東營、煙臺和威海,其中東營是石油城,煙臺和威海屬於膠東半島經濟發達地區,製造業和外貿進出口突出。
整體來看,沿海人均GDP超10萬元大關的20個城市中,除了東營是典型的能源城市,以及龍巖、三明的能源重化產業比較突出以外,其餘大多是外向型經濟發達、製造業發達、工廠多的城市。比如蘇州的電子信息、輕工、紡織十分突出,是我國工業產值最大的城市之一;東莞的電子信息、紡織服裝,佛山的家電、陶瓷、家具等都十分突出。
對這些製造業為主的城市來說,當前也面臨著加快轉型升級的關口。一方面,近年來外貿出口放緩,這些外向型突出的城市經濟增速也隨之放緩。另一方面,這些城市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在城市空間分布上,往往呈現下轄縣域、鄉鎮實力強而中心城區較弱,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也不夠突出,這都制約了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
展望未來,這些城市的發展路徑各不相同。包括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南通、珠海等處於長三角、珠三角核心區,並且鄰近一線龍頭城市的普通地級市,當前的轉型升級主要是在城市群、都市圈的一體化過程中,緊密與一線城市、核心城市合作,優勢互補,藉助一線城市資源、產業外溢的契機,加快自身產業的升級。
而泉州、煙臺等遠離核心經濟和一線城市的普通地級市,雖然人均GDP較高,但普遍存在高新產業發展不足、對傳統路徑依賴較高的問題。這些城市未來仍需要破解人才不足、中心城區帶動力較弱等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