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傷醫零容忍!這些國家對付「醫鬧」有狠招,「戰鬥民族」為醫生...

2021-01-11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孫志成    

12月24日,北京民航總醫院醫生楊文在診療過程中遭患者家屬割頸身亡,該事件引發輿論極大關注。在對暴力表示憤慨的同時,大家紛紛加入如何防範暴力傷醫事件的探討。事實上,暴力傷醫事件是一個全球性的痛點,對此,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美國:醫院配備武裝警衛、國會立法預防

在美國,暴力傷醫事件正在呈愈演愈烈之勢。

2018年11月19日,美國芝加哥慈愛醫院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槍殺案,38歲的女急診醫生Tamara O'Neal被前男友Juan Lopez殺害,其隨後也開槍自殺身亡。

被槍擊身亡的Tamara O'Neal醫生(圖片來源:美聯社報導截圖)

2017年6月30日,一名醫生回到因性騷擾辭退自己的紐約布朗士黎巴嫩醫療中心,用突擊步槍向醫院內掃射,殺死了華裔女醫師譚倩怡,致6名醫護人員受傷,隨後自殺。

2016年7月17日:一名持槍男子進入佛羅裡達州帕裡什醫療中心,無目的掃射中,殺死了一名92歲的病人和一名醫院工作人員。

2015年1月20日,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Michael J. Davidson被一名男子槍擊致死,該男子後自殺身亡。兇手的母親生前曾經是Davidson醫生的患者。

Michael J. Davidson醫生(圖片來源:波士頓環球報報導截圖)

2013年12月17日,內華達州一家醫院,一名男子投訴醫生為他做的輸精管切除術技術不佳,射傷另一名醫生,並致另外兩人重傷後自殺身亡。

2010年4月19日,一名男子堅信他的外科醫生在幾年前的闌尾切除術中,向他體內「植入了一個計算機晶片」,以監視他的行動,在田納西州一家醫院開槍,殺死一名醫院工作人員。

2008年11月27日,一名醫院前工作人員在被解僱後第二天,回到阿拉斯加中央半島醫院,將他的前任領導射殺,另一人受傷,槍手隨後被警方擊斃。

2002年5月16日,德克薩斯州一家醫院的一名護士,在午餐後返回醫院途中被槍殺,另一名同行護士受重傷。

從總體上說,美國病人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傷害事件呈上升勢頭。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字,2013年在工作場所因遭受攻擊導致的26000起重傷事件中,醫療保健及社會服務領域的佔了近75%。而另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2012年至2014年護士和護士助理遭受的暴力傷害事件幾乎翻倍,而同期醫生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士受暴力傷害也有小幅增加。

據美國曼哈頓研究院《城市雜誌》(city journal)的網站報導,美國急診室的暴力事件呈上升趨勢,美國急診醫師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47%的急診醫師受訪者表示曾遭受過身體攻擊。超過60%的人表示,在過去一年裡遭遇過襲擊。大多數的攻擊來自病人和病人家屬。

那麼,美國是如何處理醫鬧的呢?

作為響應,美國衛生保健系統已經制定了安全措施以加強醫院的安保。醫院必須配備金屬探測器和武裝警衛,人們進入醫院前需要先通過安檢。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對擔架上的病人也要使用金屬探測器。

紐約市衛生和醫院警察局徽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美國很多醫療機構將設立安保警察、增設安檢設備和配備應急呼叫按鈕作為標準配置。

此外,美國通過專門立法來預防醫院暴力。

《醫學與哲學》雜誌2018年11月發表的文章《國外暴力傷醫現象及防控對策研究》中提到,截至2016年,美國已有約38個州政府通過專門立法以保障醫護人員的正當權利。一方面,通過處罰施暴者以達到緩解暴力傷醫的目的。紐約州規定暴力襲擊值班醫務人員是重罪。

醫院警衛正在對來就診的人做安檢(圖片來源:洛杉磯時報)

另一方面,立法加強醫院管理,提升醫院應對暴力傷醫事件的能力。根據美國《勞工關係法》和《職業安全與衛生法》,所有僱主有責任保障僱員的安全和健康,要求醫院制定應對措施以防範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否則將受到行政處罰。

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針對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的工作場所暴力預防法》,要求醫院制定預防暴力的計劃。在麻薩諸塞州,州參議院法案被稱為「 Elise法則」的法律要求醫院減輕安全風險。在華盛頓,埃弗裡特市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將幹擾醫療設施功能的行為定為輕罪。

英國:暴力傷醫者刑期加倍

缺醫少護一直是英國社會面臨的棘手難題,而隨著「脫歐」的推進,歐盟國家註冊來英國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數驟減,繼而導致民眾就醫難。在這一背景下,醫患關係愈發緊張。

據《衛報》報導,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2018年10月發布數據,1/7的英國醫護人員在2017年曾遭遇工作場所的暴力事件,這個數值創下5年來新高。一年時間裡,平均每天有200起不同程度的暴力傷醫事件在英國發生。

一名醫院急診的醫生說,「差不多所有英國醫院裡的員工」都有過被襲擊的經歷、或者會感覺上班是個「有風險的」工作。

英國皇家護士學會的薩雷說,這組數字「令人髮指」。她說:「醫鬧的手段可謂是層出不窮:有拿拳頭打臉的、有掐脖子的、有打斷醫護人員手臂大腿的、還有拿椅子砸人的。」她說:「這不光是身體受傷,醫護人員的心理上也受到巨大傷害。這種心理陰影會持續很長時間,揮之不去。」

暴力傷醫事態加劇,醫生受夠了。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布裡頓·喬治醫生說:「2008 年我剛到醫院工作的時候還是個學生,但當時從來沒人說過醫鬧的事兒。我當時在急診實習,但壓根兒就沒人說過這個話題。」她說:「現在醫鬧的事兒在醫院員工休息室裡成了流行的老段子了。時不時就會聽到『你今天這是怎麼了?』、『我被病人給打了』,說來說去都是這樣的事。」

英國政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9年10月份,政府引入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減少暴力策略(NHS violence reduction strategy)。該策略要求醫療機構加強員工在處理暴力事件時的預警訓練。同時,要求加大宣傳、及時更新與警察和皇家檢察署(CPS)的協議,提高醫療暴力事件的曝光度。另外,對醫療服務人員施暴的最高刑罰也從6個月增加到一年。

2018年英國明確指出,對於那些攻擊醫護人員的人,監禁刑期將增加一倍。在此之前,英國在法律上對暴力傷醫者就已經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2009年修正的《刑事司法與移民法》中增設了國民健康服務機構內滋擾行為罪,法律規定,任何個人在醫療場所實施暴力傷醫行為都將導致1000英鎊以上的罰金和相比普通暴力行為更長時間的自由刑,醫務人員有權驅趕鬧事人員。

德國:聘用私人安保、設立「醫療事故調解處」

2016年7月,德國柏林一家醫院響起槍聲,一名72歲的患者開槍擊中其主治醫生後飲彈自盡,這名醫生不幸身亡。

據柏林警察局披露的案情,行兇患者是72歲的德國籍人士。受害醫生時年55歲,供職於柏林最大的醫療機構柏林大學附屬夏裡特醫院(Charite)班傑明·富蘭克林院區,為該嫌犯的主治大夫。據德媒報導,這名醫生是口腔正畸科大夫,膝下有兩名子女。

這起案件引發德國對醫患關係的進一步關注。

《泰晤士報》網站報導截圖

《泰晤士報》報導,德國多家醫院稱,它們每年處理超過200起暴力事件。為保護醫護人員安全,院方不惜聘用私人安保,加強暴力預防和應急措施。

據《歐洲時報》報導,德國紐倫堡醫院是歐洲最大的醫院之一,該醫院每月大約發生30至40起醫患糾紛,其中大多為言語攻擊,有時也升級為肢體衝突。醫院每年在防範暴力傷醫事件上的開銷達到50萬歐元。

德國弗萊堡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室主任Hans-J?rg Busch表示,一些病人錯誤預估治療的緊迫性,因此對於長時間的接診等待表示不滿。這些錯誤的預估一部分來源於網絡,人們在網上搜索相關病症時往往會發現,即使是一個微小病症也會有「威脅生命」的診斷。

此外,暴力傷醫事件還來源於醫療事故。德國針對醫療事故糾紛專門設立了獨立機構「醫療事故調解處」。調解處的工作人員由法律界人士和醫生組成,在接到病人關於醫療事故的陳述報告後,會迅速組成一個專家小組進行調查和鑑定,避免當事人打官司的繁複手續和昂貴費用。

澳大利亞:暴力傷醫最高可判20年,不可保釋

2014年2月18日,亞裔腦外科專家Michael Wong才剛剛到墨爾本的富士貴區醫院上班,正當他穿過大廳時,一名精神錯亂的男子就衝向他,並向他刺了14刀。但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並且在接受了將近一年的治療之後又回到工作崗位。

Michael Wong的傷疤(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截圖)

2016年澳大利亞一名男子在護士對其進行護理時,朝護士臉部打了一拳,隨後被判入獄服刑6個月。2017年在墨爾本皇家醫院(Royal Melbourne Hospital),2名女護士被一名60歲的患者持刀挾持,隨後這名患者被指控非法監禁、蓄意傷害他人以及惡性襲擊等罪名。

2017年6月,在墨爾本Boxhill醫院門口,Patrick Pritzwald-Stegmann醫生因為勸阻一名年輕人不要在醫院門口抽菸而遭到對方暴打,不幸身亡。

左為Patrick Pritzwald-Stegmann醫生,右為兇手(圖片來源:《每日郵報》報導截圖)

監控錄像顯示,Pritzwald-Stegmann向後摔倒,頭重重地撞在地上,打破了瓷磚,場面令人震驚。

2011年,澳大利亞通過了兩項旨在加強醫院安全保障工作,確保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的決議。2017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升級法規:衝撞、試圖傷害警察、醫護人員及其他急救服務工作人員,將面臨強制性最少2年刑期,最高20年的刑期;任何讓警察及醫護人員置於危險之中的行為,最高可判10年。而且所有因此被拘留的人都不可被保釋。

俄羅斯:衛生部為醫生配備電擊器

據央視新聞駐俄羅斯記者朱靜介紹,根據警方統計,僅在莫斯科,每年就記錄有200起對醫療機構員工襲擊的事件。

為了保護醫師,莫斯科衛生部於2016成立了維護醫療衛生工作者權利專門機構。

俄聯邦今年夏天通過了對《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第151條「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的生命和健康」的修訂。做出此決定的原因是試圖幹擾救護車通過的案件越來越多。

國家杜馬衛生保健委員會主席德米特裡·莫羅佐夫認為該條例的修訂具有標誌性,因為「第一次出現了妨礙提供醫療服務的措辭」。

德米特裡·莫羅佐夫認為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應當遵循已通過的法律。「整個社會都應當有清晰的立場:不允許對醫生動手!」

在克麥羅沃州,衛生部已經為醫生配備了電擊器。他們不需要許可證即可佩戴。電擊器有助於醫生在遭遇襲擊時自衛。

每年,僅在葉卡捷琳堡,就記錄了數十起侵害醫生的案件。

「很遺憾,您不能向每位醫生派遣一名執法人員。按標準打電話報警後7分鐘內要出警,但實際上執法人員要花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因此,武器專家維亞切斯拉夫·瓦涅耶夫(VyacheslavVaneev)認為,醫生應當配備必要的自衛武器。「醫生第一時間的行動,當然包括保護自己的生命、健康、乃至尊嚴。」

中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出臺

據央視新聞報導,12月28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獲得表決通過,將從2020年6月1日起施行。該法中寫入了多個「防醫鬧」條款,包括國家採取措施,保障醫療衛生人員執業環境等。

針對「醫鬧」事件屢禁不止,該法作出明確規定: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

違反本法規定,擾亂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場所秩序,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醫務人員為人們提供醫療服務,是人們健康的衛士,對醫務人員的侵害,無論從道德上還是從法律上,都應當予以嚴厲譴責和制裁。

人民銳評 | 對暴力傷醫「零容忍」,還白衣天使應有尊嚴

12月27日,檢察機關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批准逮捕孫文斌。此前,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在正常診療中,遭到患者家屬孫文斌惡性傷害,不幸去世。孫文斌被批捕,等待他的是法律審判。楊文醫生遭遇不幸,已引發無數人的悲痛。

醫生被傷害,並非孤例,一起又一起的悲劇告訴世人,必須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維護醫務人員的執業安全。原因再簡單不過:守護醫生的生命權就是守護患者的生命權,守護一方安寧的診療臺就是守護患者的健康權。

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說:「我是一個醫生,我想背著每一個病人過河。」「背著病人過河」,正是廣大醫生共同守望的價值坐標,醫生應該受到尊重,而不是被侮辱,更不能缺乏安全保障。

怎樣才能為醫務人員營造安全穩定的執業環境?如何才能確保醫務人員的人格尊嚴和生命安全不受侵犯?

28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則需要全社會從行動上真正尊重醫務人員,多關心和理解醫生。

正如國家衛健委在回應中所強調的,「這個事件不是所謂的醫療糾紛問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用暴力威脅醫務人員安全,用傷害實現個人訴求,這種極端做法,是任何社會都不能容忍的。

當下,各種各樣的醫患糾紛問題確實值得關注,也需要投入各種力量儘快解決。但是,對「醫患糾紛」與「刑事犯罪」必須有充分的釐清,在全社會形成對暴力傷醫事件零容忍的共識,守護法治與文明的底線。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環球時報、人民日報等

相關焦點

  • 醫生買1700元「防刺殺」白大褂——守護醫生,從允許自衛開始
    「如果,我們的醫生防刺服早一點研發出來,也許就不會再有楊文、陶勇這些事件發生。」「防刺服的出現可悲可嘆,但我希望這件衣服的銷量為0」——接受採訪的匿名醫生 最近,澎湃新聞報導,某寶平臺上線一款醫生「防刺殺」白大褂。
  • 全國政協委員汪利民:對待傷醫事件零容忍
    「『兩高』工作報告提到要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傷醫事件,堅決依法嚴懲暴力傷醫等犯罪,反映了社會公眾的共同心聲。」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利民,對「兩高」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以零容忍態度對待傷醫事件非常關注。他認為,暴力傷醫嚴重侵犯了醫務人員的身心安全,嚴重幹擾了正常的醫療秩序,破壞社會和諧穩定,要對暴力傷醫行為堅決亮出法律利劍,依法予以嚴懲。
  • 風險預警:防範醫美行業中職業醫鬧行為
    今天我們來談談「醫鬧」到底有多可怕,所謂「醫鬧」,在醫美行業屢見不鮮,求美者內心已經構建了某個標準,這個標準不是以某個部位構建的,而是以整個面部和某位明星來對比構建的,而在整形過程中,自身的條件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自然最終效果不滿意,這類人通過網絡傳播等方式大量散布不實信息,如整容失敗、治療無效等歪曲事實的文字和偽造圖片來達到個人牟取利益或滿足不良心理情緒的目的。
  • 楊文醫生遇害的100天內,疫情期間發生7起暴力傷醫事件!
    在疫情期間又發生7起暴力傷醫事件!疫情期間又發生7起暴力傷醫事件!1. 因等待時間長,湖北2名新冠康復者毆打醫生3月30日,一則關於湖北漢川市人民醫院醫師被患者毆打的文件,引發社會關注。7.北京朝陽醫院眼科發生暴力傷醫事件,醫護人員被砍傷1月20日下午1時55分左右,朝陽醫院眼科發生暴力傷醫事件,共有三名醫護人員被砍傷,另有一位患者受傷,其中陶勇醫生受傷最為嚴重,後腦勺胳膊多處被砍傷。據了解,在門診樓7層的眼科診室內,眼科主任陶勇醫生正在接診,一名患者家屬持刀將工作中的陶勇醫生砍傷。
  • 等待核酸檢測時打傷醫生,呼和浩特一人妨害公務暴力傷醫 判了!
    等待核酸檢測時打傷醫生,呼和浩特一人妨害公務暴力傷醫 判了!後經鑑定,被害人蘇某某所受損傷評定為輕微傷。審判結果本案由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區分局偵查終結,以被告人云某某涉嫌妨害公務罪,後綜合案件性質、犯罪構成,決定變更罪名為尋釁滋事罪。經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人民法院審理,最終依法判處被告人云某某管制一年,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蘇某某醫療費、住院夥食補助、護理費、營養費合計人民幣五千餘元。
  • 凌鋒委員:關注打擊醫鬧8年,最驕傲這兩個字被寫進刑法
    「打擊醫鬧」入刑入法,這件事她連續做了8年。她曾提過緊急聯名提案,獲得高層批示,也曾親自去新聞事件中調研,了解實際情況。為推動問題解決,她不滿意於部委電話答覆,主動要求同主管部門官員面談協商,在立法之前,推動了行政部門先出臺政策。這些行動,讓人看到一個專業界別的政協委員所能發揮的巨大能量。近日,凌鋒接受南都記者採訪,回顧了過去8年緊追「打擊醫鬧」的點滴。
  • 北大醫院醫生被打!同事:醫院反應很迅速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第二住院部每一個病區的病房門口都有專人把守。張赫攝「目前受傷醫生狀態恢復挺好,好在醫院反映特別迅速,工作人員馬上趕到了現場進行了處理。」受傷醫生的同科室同事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因為考慮不影響就醫秩序,醫院和受傷醫生本人不接受採訪。
  • 傷醫事件後,最閃光的還是醫者仁心
    朝陽醫院暴力傷醫事件引發全社會關注。當人們還沉浸在悲憤中,眼科門診已迅速恢復了正常秩序。更令人動容的是,受傷醫生陶勇的同事們正接替補位,力爭最大程度地醫治那些慕名而來的患者。此時此刻,醫生們堅守崗位,第一時間平復情緒,一句「我來給你們看病!」給了患者定心丸,展現了職業素養,更讓社會見證了醫者仁心。近些年,辱醫傷醫事件不時發生。近兩個月內,僅北京就發生了兩起暴力傷醫事件。要說醫生群體心中沒有委屈,那是不可能的。但在其價值天平中,患者的疾患遠重於自己的憤懣。某種意義上,醫生們表現得越是理性,越讓我們感到心痛。
  • 起底北京民航醫院暴力殺醫血案
    急診部分診臺上,有成堆的水果、奶茶和食物。從早到晚,人們通過外賣的方式為這裡仍在工作的醫生送來自己的心意。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值班醫生說,事發當天他就在現場。楊文醫生遇害後,患者家屬沒有表現出愧疚,也沒有任何道歉的話。但是醫務人員仍然盡心盡力地為患者治療。就在醫生準備再請專家進一步治療的時候,患者家屬自行籤字離開醫院。如今,醫院急診科繁忙如常,醫護人員按部就班地工作。
  • 楊文醫生被殺害5天後,我們來聊聊這5點
    人人讚不絕口馮醫生,被楊姓直腸癌患者直接拿刀子捅死。當時消息出來之後,官方評「醫患矛盾」、「嚴重醫鬧」,恕我直言,這是哪門子的醫患矛盾?殺人就是殺人,這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舉起刀子的一場「故意殺人」事件。如果說馮醫生有什麼「罪」,那就是當了她患者的主治。
  • 【同步十刻】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建議設「醫鬧入刑」制度;美團...
    「醫鬧入刑」制度或被提上日程 @虎嗅【暴力殺醫案寫入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建議設醫鬧入刑制度】一起暴力殺醫案被寫入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12月17日,《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2019)》正式發布,其中披露了暴力傷醫犯罪典型案件研究報告,員明軍故意殺人案入列。
  • 楊文醫生遇害案,兇犯孫文斌一審被判死,處置過程具有標杆意義
    12月24日6時許,孫文斌在急診搶救室內,持事先準備的尖刀反覆切割、扎刺值班醫生楊文頸部,致楊文死亡。時至今日的宣判,這個案件僅僅只歷時20多天,從案發到現在完成拘留、批捕、起訴、開庭、宣判整個環節,辦理速度如此之快,恐怕並不多見。一方面,如此案情清楚,證據確鑿的案件,確實是無需久拖的;另一方面,體現了司法機關對暴力殺人案的高度重視。
  • 致敬治病救人的醫生:比起「英雄」稱號,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更重要
    從「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到其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其間的時間和他們付出的心血,其實是遠多於其它職業的。在醫患關係中,醫生和患者從不是對立面。但醫鬧、傷醫、殺醫、謠言及個別無良醫生和野雞醫院,急劇激化了醫患之間的矛盾。但是,受到傷害的從不該是無辜而敬業的醫護工作者。
  • 楊醫生被害事件:為醫生發聲,為人性發聲
    大家應該關注這次楊文醫生的事件了。在此為醫生發聲,為人性發聲!首先,我是一個從小立志當醫生的人,聽慣了別人「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依然決定當醫生的理由也來自方方面面。何為醫?我講醫人,醫德。我所想成為的醫生,是能夠醫德的!可是何為德?是醫鬧嗎?是辱罵嗎?還是你直接兩刀捅死的?
  • 豆瓣9.2,很多人衝著顏值小哥圍觀《中國醫生》,卻哭著看完全片
    這就是人們對於醫生的態度。即使網絡再怎麼喧囂,大多數人終歸還是在旁觀。近年來,醫患關係日益緊張,人們急需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紀錄片《中國醫生》應運而生,揭開了醫生們背後的辛酸,讓人們直觀地看到醫者的「難」處。
  • 別等到凌晨掛號崩潰的時候,才發現欠中國醫生一句道歉
    而是暴力傷醫、醫鬧、醫患沒有信任,互相防備等痛點。必須說明一下:截圖出來的網友評論,並非真的是他們覺得醫生該打,而是用反諷來調侃。鑑於有網友刷評論不能及時會過意來,他們會帶上狗頭,表示友軍,避免被網友誤傷。
  • 如何看待《對白》中,白巖松稱暴力傷醫不是醫患關係是犯罪?
    每一個人都希望醫院變得更加親民,可是再怎麼說,都不應該成為暴力傷醫的理由。畢竟褪去醫生的光環,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歷史上最早的醫鬧事故應該發生在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有一個名醫華佗。曾為關雲長刮骨療毒,刀子刺破皮肉,噗哧一聲之後,關羽胳膊上的黑血就開始往盆裡滴滴答答地流。
  • 【反家暴法宣傳】家庭暴力零容忍,反對家暴有辦法!
    每個人都可以伸出援手 曾幾何時,家暴似乎離我們很遠 但不知在什麼時候 家暴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有一個普遍的真理適用於所有的國家和社區,那就是: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