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上的莊周
「人之所以不得自由,乃因心胸被拘執在世俗的境域中,目光被囚限於常識世界裡。」可莊子卻用「逍遙」二字透徹了人生本真,開闊了心靈,遼遠了視野。由鯤到鵬,化而為鳥,展翅高飛,擊水三千,氣象壯闊,浩瀚無邊的大世界,將人的心境帶到了一個至極。鵬,扶搖而上,飛之高,去之遠。雖乃人之嚮往,但仍為有所待,自然自由也是相對的。野馬奔騰,塵埃滾滾,水淺舟大,更是詮釋了「溟海不深則無以養巨鯤,水積不厚則無以浮大舟,風積不厚則無以展大翼」的道理。
我時常會把莊子想像成一個超脫世俗,免於行事之累,脫於功利羈絆的神人。不管是才智勝任一官之士,還是善行和品德使一鄉一君滿意之人,抑或能力使一國信任的大成之人,在莊子眼裡都不值得一提。就是超越於世俗的宋榮子和揚起於現實的列子,雖然不汲汲於虛名,不汲汲於功利,但莊子仍認為他們猶有所待。因為此時莊子早已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裝在心中,從形中解開了心靈的枷鎖,似乎已經突破了儒家的「克己」有我達到了無我之境。形神的分離,只見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以遊無窮」的場景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磅礴萬裡的心胸使人遮撥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
現實裡的莊周
世上如莊子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能成為莊子的人卻只有莊子自己。一個獨特的莊子主要源於有一個真實不一樣的莊子,出生於戰國時期宋國蒙邑,作為宋國公室的後代,因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物我合一的絕對自由,曾拒絕了楚王「許以為相」的邀。雖然莊子有直步青雲的機會,但莊子卻依舊拒而遠之,依然故我。即使擔任過漆園吏,可生活境遇仍然處在清貧和寂寥之中。擯棄功名利祿,不為生活所迫。就是魏王接見也是粗布弊履以見王侯,淡泊的胸襟在捉襟見肘的生活中愈發敬佩。相比於孔孟在諸侯之間奔走投身,莊子身上多出來一點偶然和隨意。
源於老子又高於老子的思想,《莊子》的哲學思想實為處亂不驚之後的沉澱,是莊子的的生存方式與內在追求保持高度一致的結果。千金也好,卿相也罷,莊子卻能一笑置之,說得近一點是疏遠政治對自我的束縛;講的遠一些是擺脫限制,達到順其自然的逍遙之境。莊子的「無己」和逍遙並非一種偶然,也不是一種自我的閉塞,恰恰是一種開放心態的體現。莊子曾譏諷惠子「有蓬之心」,就暗喻世人的鼠目寸光,圉囿封閉,反之可見莊子的見小識大和忘我境界。莊子能以通達精神超越現實世界,並非憑空捏造,這恰恰是世俗旋渦掙扎之後的清新認識。歷經喪我到真我的轉變,閱盡世人「終身役役」,現實的鞭撻,人生的框架和自我束縛在莊子心中造成了強有力衝擊,一種力量推動著莊子的自我解脫和否定。當浪漫不羈的形象、熱烈奔放的情感、獨特個性追求融為一體時,莊子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的天然道我合一就形成了。
莊子的智慧
01
莊子:將高遠的「道」落實到人心
「道」的本意是人行走的道路,後來引申出技藝、方法、事理、規準、法則及和諧、秩序等涵義。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三個「道」分別代表不同的語境意義。第一個「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雙重含義。簡單來說,日月星辰的運轉和四時的交替,都有內在的規律,這就是天道;人間有需要共同遵守的法條、規範,這就是人道。第二個「道」是言說,就是語言文字表述的那個道理,是我們的現象界、感覺世界、經驗世界的法則,不是永存的那個道。第三個「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樹幹、枝葉和盛開的花朵,可是我們看不見大樹的根,老子所要探討的就是深層的源流。他將文化意義的「道」提升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即將「道」提升為宇宙的本原和萬物的本根,統攝天道與人道,從人間的規範探討天地的法則與萬物的根源。
莊子繼承了「道」的思想,以道為「生生者」,中國古典哲學中凡闡述大道及天地萬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機,皆出自莊子。同時,莊子提出「氣化論」解釋萬物的形成與整個的運化、演化,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
莊子將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而普於萬物,並將高遠的「道」轉化為心靈的境界。「心齋」境界的提出,也屬於精神生命修養的最高境界。此外,在自然說方面,莊子更為深入地發揮了人的自由性與自在性。
但莊子在內涵上與老子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無為」,莊子「遊心」。「遊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現,還是一種審美式的人生態度,更是藝術人格的體現。《老子》五千言,主要是向當時的君主提的建議書,是救世之書,包含治身與治國。莊子重視生命的內涵,要保持內在精神狀態的自得自適,這與他所處的戰國中期有很大的關係。
世人雖然往往以老、莊並稱,然而進入到他們的世界裡,立刻就感受到老子的機警和莊子的豁達,形成鮮明的對比。
02
莊子的人生哲理
《莊子》中共有180多個寓言,這些寓言表達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想像力。
一、鯤鵬展翅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這無疑是一則想像哲學中具有典範性的題材。莊子借變形的鯤鵬,拉開了一個無限性的思維空間。為什麼莊子要描寫巨鯤大鵬?形的巨大乃是用來襯託心靈的寬廣。其中「化為鳥」的「化」字是重要的哲學概念。《老子》中只談到自化,側重於政治教化。莊子把「化」轉到人要觀察外在的變化,順應變化,要參與變化,同時要安於所化。
鯤鵬展翅寓言意味著幾個重要的意義:
一是人生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精神三變」(人生經歷三種形變和質變):首先有駱駝的精神,忍辱負重,奔向沙漠。之後轉變為獅子精神,就是對於傳統或者世俗不合理的價值觀念進行挑戰。但抗擊舊價值的獅子精神不足以創新,所以精神還得轉換為嬰兒。嬰兒精神代表著創造新價值的開端。而鯤鵬寓言,則意味著人生由鯤之深蓄厚養,待時而動,轉化為鵬的待勢而起,以施展其凌雲之志,不自覺地散發出莊子「放」的精神。
二是展現了多維視角跟多重觀點。開放的心靈才能開拓心的視野,孟子說「天無二日」,而莊子說「十日並出」,十個太陽可以一起照亮這個世界。莊子講的「以明」,就是以開闊的心胸,如實地反映多彩世界千姿百態的美景。所以《逍遙遊》其實不是形在逍遙,而是心靈的高舉和精神的提升。
廣告[直播]交易大師直播>18小時專業講盤授課,分享實戰技巧,把握精準行情,^^免費註冊直播間會員,領取高級策略!
二、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本意是好的,卻導致渾沌的死亡,莊子以此說明帝王「有為」的危害。即便是出於善意,如果不能推己及人,有時也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不以己意度人並強加於人。什麼是居住最好的標準,什麼是味覺最好的標準,什麼是最美的標準,常人大則以人類為本位,小則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人類的自我中心,一直在毀損這個地球的生命。
三、濠梁魚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在莊子諸多寓言當中,我個人最欣賞、最喜歡這則寓言。莊子和惠子,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名家,不同的世界觀導致他們不同的人生觀。莊子看到小白魚在水裡出遊從容,產生移情作用,把外物人情化,把宇宙人性化,說魚是很自在的、很快樂的,這是莊子伸張感性同通的一個心態。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惠子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即主體如何認識客體,這是一個中西方哲學共有的重要哲學問題。最后庄子說:「請循其本。」這個「本」就是心、性、情。
這個寓言表達了兩個重要的意涵。一是對話。不同學派、不同的思想觀念,甚至不同意識形態要進行對話,在差異中求會通。二是主體如何認識客體。我們不僅要用理性的頭腦分析問題,還要有感性的心情,以情性來接觸理解外物,情理兼顧。
03
莊子思想的時代精神
莊子哲學精神最具獨到之處有四點:第一,寬容胸懷;第二,個性尊重;第三,齊物精神:《齊物論》中「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即肯定各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其獨特的價值。「以隸相尊……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將卑賤的和尊貴的等同看待,萬物都歸於一體,而相互含蘊在大全的世界中。第四,異質對話。在中國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曾起過良好的作用。佛學思想進入中土,道家有接引之功,莊、禪的融合更在隋唐產生了輝煌的文化成果;北宋儒學明確排斥佛老,卻暗中援引莊子,無論在理論的建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上,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遇到了比佛、儒更具有強烈異質色彩的西方文化,中西對話的工作,需要儒釋道共同來承擔。而在承擔之中,莊子思想最具關鍵性,因為他那開闊的心胸和審美的心境是當今世界最為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視野最能和全球化視域相對應,而他所倡導的自由精神和齊物思想則最具現代性的意義。
莊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上,莊子的獨特風格常常成為啟發後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思想源泉;在哲學上,莊子直接激發了魏晉玄學及禪宗的思辨;在社會思想和人生態度上,莊子對時代的災難有痛切的體會,對知識分子的命運有敏銳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聲音直到今天還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恆新的共鳴。
◎本文原載於《人民時報》(作者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