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2021-02-08 人生必看
《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淡然處之!




原意是兩條魚在即將乾涸的水中為活命,互相吐口水以保持對方溼潤不被乾死,故稱「相濡以沫」。莊子藉此感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因為兩條魚僅憑著對方的口水是難以存活下去的,還不如相忘各自逃命尋找江湖讓自己存活下來。



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清澈(純潔)不含雜質,小人之間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之交雖然平淡,但心地親近,小人之交雖然過於親密、甜蜜,但是容易(因為利益)斷交 。



下輩子的事情是不能預料的,過去的事情是不能追回來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用有限去追求無限,是沒戲的。等到成了知道所有的人,就已經死了。"這個是說明知識的無窮無盡,如果只是單純的追求知識的多寡,是不現實的。



一個人就算能力再強,只靠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取得成功的。



靈巧的人多勞累而聰慧的人多憂患,沒有能耐的人也就沒有什麼追求。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世界的死亡,而肉體的死亡則排在其次。



小有小的用處,大也有大的用處,大小物件只是用處不同,並沒什麼有用無用之別。



「天地與我並生「就是說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與天地萬物之間。


漫談莊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




哲學上的莊周

「人之所以不得自由,乃因心胸被拘執在世俗的境域中,目光被囚限於常識世界裡。」可莊子卻用「逍遙」二字透徹了人生本真,開闊了心靈,遼遠了視野。由鯤到鵬,化而為鳥,展翅高飛,擊水三千,氣象壯闊,浩瀚無邊的大世界,將人的心境帶到了一個至極。鵬,扶搖而上,飛之高,去之遠。雖乃人之嚮往,但仍為有所待,自然自由也是相對的。野馬奔騰,塵埃滾滾,水淺舟大,更是詮釋了「溟海不深則無以養巨鯤,水積不厚則無以浮大舟,風積不厚則無以展大翼」的道理。

我時常會把莊子想像成一個超脫世俗,免於行事之累,脫於功利羈絆的神人。不管是才智勝任一官之士,還是善行和品德使一鄉一君滿意之人,抑或能力使一國信任的大成之人,在莊子眼裡都不值得一提。就是超越於世俗的宋榮子和揚起於現實的列子,雖然不汲汲於虛名,不汲汲於功利,但莊子仍認為他們猶有所待。因為此時莊子早已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裝在心中,從形中解開了心靈的枷鎖,似乎已經突破了儒家的「克己」有我達到了無我之境。形神的分離,只見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以遊無窮」的場景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磅礴萬裡的心胸使人遮撥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

現實裡的莊周

世上如莊子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能成為莊子的人卻只有莊子自己。一個獨特的莊子主要源於有一個真實不一樣的莊子,出生於戰國時期宋國蒙邑,作為宋國公室的後代,因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物我合一的絕對自由,曾拒絕了楚王「許以為相」的邀。雖然莊子有直步青雲的機會,但莊子卻依舊拒而遠之,依然故我。即使擔任過漆園吏,可生活境遇仍然處在清貧和寂寥之中。擯棄功名利祿,不為生活所迫。就是魏王接見也是粗布弊履以見王侯,淡泊的胸襟在捉襟見肘的生活中愈發敬佩。相比於孔孟在諸侯之間奔走投身,莊子身上多出來一點偶然和隨意。

源於老子又高於老子的思想,《莊子》的哲學思想實為處亂不驚之後的沉澱,是莊子的的生存方式與內在追求保持高度一致的結果。千金也好,卿相也罷,莊子卻能一笑置之,說得近一點是疏遠政治對自我的束縛;講的遠一些是擺脫限制,達到順其自然的逍遙之境。莊子的「無己」和逍遙並非一種偶然,也不是一種自我的閉塞,恰恰是一種開放心態的體現。莊子曾譏諷惠子「有蓬之心」,就暗喻世人的鼠目寸光,圉囿封閉,反之可見莊子的見小識大和忘我境界。莊子能以通達精神超越現實世界,並非憑空捏造,這恰恰是世俗旋渦掙扎之後的清新認識。歷經喪我到真我的轉變,閱盡世人「終身役役」,現實的鞭撻,人生的框架和自我束縛在莊子心中造成了強有力衝擊,一種力量推動著莊子的自我解脫和否定。當浪漫不羈的形象、熱烈奔放的情感、獨特個性追求融為一體時,莊子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的天然道我合一就形成了。


讀《莊子》並非只是用來坐而論道,更多是參悟這本人生哲學找到自己,用心若鏡,去留隨意。「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誇獎或非議他,他都不放在眼裡,這種完全不受外物影響的獨立精神,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好你自己,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豈能盡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至道者忘心矣。」莊子一言大道於心,培志之人、保形之人、求道之人,雖有所差異,但所追求的共通之處就是忘掉心機、心計、心事,求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升華。「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當我們能將功名利祿看作是身外之物,或者身處社會,認識到外物對於自己來說只是寄居或者暫用,那麼「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也就多了一層安然處之的平和心態。莊子以逍遙之心,處世間之事,好似一位老者站在生命盡頭回望一生發出的感言:無所待,得自由,至簡人生,得逍遙快活。隻言片語難免會斷章取義,授《逍遙遊》一課,早已熟念於心,但求採擷幾朵心靈雪蓮,與洋洋灑灑、汪洋恣肆的莊子暢遊共鳴一番。讓愛徒們隨心所欲,閱「逍遙遊」,求得「調暢悅豫」;讀「大風賦」,進行一次「天籟」的無窮遐想;覽《大宗師》,多一份對生死的敬畏。


莊子的智慧 



01

莊子:將高遠的「道」落實到人心

「道」的本意是人行走的道路,後來引申出技藝、方法、事理、規準、法則及和諧、秩序等涵義。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三個「道」分別代表不同的語境意義。第一個「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雙重含義。簡單來說,日月星辰的運轉和四時的交替,都有內在的規律,這就是天道;人間有需要共同遵守的法條、規範,這就是人道。第二個「道」是言說,就是語言文字表述的那個道理,是我們的現象界、感覺世界、經驗世界的法則,不是永存的那個道。第三個「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樹幹、枝葉和盛開的花朵,可是我們看不見大樹的根,老子所要探討的就是深層的源流。他將文化意義的「道」提升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即將「道」提升為宇宙的本原和萬物的本根,統攝天道與人道,從人間的規範探討天地的法則與萬物的根源。

莊子繼承了「道」的思想,以道為「生生者」,中國古典哲學中凡闡述大道及天地萬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機,皆出自莊子。同時,莊子提出「氣化論」解釋萬物的形成與整個的運化、演化,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

莊子將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而普於萬物,並將高遠的「道」轉化為心靈的境界。「心齋」境界的提出,也屬於精神生命修養的最高境界。此外,在自然說方面,莊子更為深入地發揮了人的自由性與自在性。

但莊子在內涵上與老子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無為」,莊子「遊心」。「遊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現,還是一種審美式的人生態度,更是藝術人格的體現。《老子》五千言,主要是向當時的君主提的建議書,是救世之書,包含治身與治國。莊子重視生命的內涵,要保持內在精神狀態的自得自適,這與他所處的戰國中期有很大的關係。

世人雖然往往以老、莊並稱,然而進入到他們的世界裡,立刻就感受到老子的機警和莊子的豁達,形成鮮明的對比。





02

莊子的人生哲理

《莊子》中共有180多個寓言,這些寓言表達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想像力。



一、鯤鵬展翅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這無疑是一則想像哲學中具有典範性的題材。莊子借變形的鯤鵬,拉開了一個無限性的思維空間。為什麼莊子要描寫巨鯤大鵬?形的巨大乃是用來襯託心靈的寬廣。其中「化為鳥」的「化」字是重要的哲學概念。《老子》中只談到自化,側重於政治教化。莊子把「化」轉到人要觀察外在的變化,順應變化,要參與變化,同時要安於所化。

鯤鵬展翅寓言意味著幾個重要的意義:

一是人生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精神三變」(人生經歷三種形變和質變):首先有駱駝的精神,忍辱負重,奔向沙漠。之後轉變為獅子精神,就是對於傳統或者世俗不合理的價值觀念進行挑戰。但抗擊舊價值的獅子精神不足以創新,所以精神還得轉換為嬰兒。嬰兒精神代表著創造新價值的開端。而鯤鵬寓言,則意味著人生由鯤之深蓄厚養,待時而動,轉化為鵬的待勢而起,以施展其凌雲之志,不自覺地散發出莊子「放」的精神。

二是展現了多維視角跟多重觀點。開放的心靈才能開拓心的視野,孟子說「天無二日」,而莊子說「十日並出」,十個太陽可以一起照亮這個世界。莊子講的「以明」,就是以開闊的心胸,如實地反映多彩世界千姿百態的美景。所以《逍遙遊》其實不是形在逍遙,而是心靈的高舉和精神的提升。


廣告[直播]交易大師直播>18小時專業講盤授課,分享實戰技巧,把握精準行情,^^免費註冊直播間會員,領取高級策略!




二、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本意是好的,卻導致渾沌的死亡,莊子以此說明帝王「有為」的危害。即便是出於善意,如果不能推己及人,有時也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不以己意度人並強加於人。什麼是居住最好的標準,什麼是味覺最好的標準,什麼是最美的標準,常人大則以人類為本位,小則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人類的自我中心,一直在毀損這個地球的生命。



三、濠梁魚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在莊子諸多寓言當中,我個人最欣賞、最喜歡這則寓言。莊子和惠子,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名家,不同的世界觀導致他們不同的人生觀。莊子看到小白魚在水裡出遊從容,產生移情作用,把外物人情化,把宇宙人性化,說魚是很自在的、很快樂的,這是莊子伸張感性同通的一個心態。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惠子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即主體如何認識客體,這是一個中西方哲學共有的重要哲學問題。最后庄子說:「請循其本。」這個「本」就是心、性、情。

這個寓言表達了兩個重要的意涵。一是對話。不同學派、不同的思想觀念,甚至不同意識形態要進行對話,在差異中求會通。二是主體如何認識客體。我們不僅要用理性的頭腦分析問題,還要有感性的心情,以情性來接觸理解外物,情理兼顧。



03

莊子思想的時代精神

莊子哲學精神最具獨到之處有四點:第一,寬容胸懷;第二,個性尊重;第三,齊物精神:《齊物論》中「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即肯定各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其獨特的價值。「以隸相尊……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將卑賤的和尊貴的等同看待,萬物都歸於一體,而相互含蘊在大全的世界中。第四,異質對話。在中國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曾起過良好的作用。佛學思想進入中土,道家有接引之功,莊、禪的融合更在隋唐產生了輝煌的文化成果;北宋儒學明確排斥佛老,卻暗中援引莊子,無論在理論的建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上,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遇到了比佛、儒更具有強烈異質色彩的西方文化,中西對話的工作,需要儒釋道共同來承擔。而在承擔之中,莊子思想最具關鍵性,因為他那開闊的心胸和審美的心境是當今世界最為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視野最能和全球化視域相對應,而他所倡導的自由精神和齊物思想則最具現代性的意義。

莊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上,莊子的獨特風格常常成為啟發後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思想源泉;在哲學上,莊子直接激發了魏晉玄學及禪宗的思辨;在社會思想和人生態度上,莊子對時代的災難有痛切的體會,對知識分子的命運有敏銳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聲音直到今天還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恆新的共鳴。

◎本文原載於《人民時報》(作者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莊子》10句名言,感受道家智慧!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二號人物,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創立者之一。 《莊子》又名《南華真經》,篇幅很長,原本有十萬餘字,今天流傳下來的33篇,也有六萬五千字,裡面有很多寓言和名句。
  • 《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淡然處之!
    莊子藉此感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因為兩條魚僅憑著對方的口水是難以存活下去的,還不如相忘各自逃命尋找江湖讓自己存活下來。 二、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
  • 莊子的經典名言名句
    ——莊子  2、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  3、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  4、北海有大鵬怒而飛,其翼垂天之雲,水擊三千丈,扶博遙之上九萬裡!
  • 《莊子》經典名言十句,感悟透徹受益一生
    ——戰國·莊周《莊子·至樂》 人的生命,與憂慮一同出生。 ——《莊子·養生主》 通過長期的時間,精通不斷的熟練和探索,最終便能夠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使得很繁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從而解決。 6.
  • 讀《莊子 · 達生篇》
    但物有分限,貪多資貨,馳逐物境,反而離形遺智。愛形太甚,亡失全生之道,故彌養之而彌失之。在莊子看來,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善養生者,從而任之。「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然後才能做到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不勞於形、不虧於精,故能隨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
  • 莊子的智慧:讀懂這3句話,不為世事煩惱,助你過得逍遙自在!
    莊子是我國道教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篇逍遙遊至今還為人們所傳誦。莊子的生活雖然貧苦,但是物質條件的貧乏,限制不了他的想像。很多人都理解不了莊子的處世哲學,關於莊子一個著名的事情就是他的妻子死了之後,他卻擊盆而歌。
  • 莊子: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從獨來獨往開始的
    石說:「我確實能削掉人鼻上的汙點,但是,我那位施技的搭檔已死去很久了。」故事講完,莊子喟嘆道:「自從惠施死去,我便沒有了施技的搭檔,無法再論辯了!」他轉身朝惠施的墓碑一拱手:「我雖居於茫茫人海之中,卻比你躺在這裡還孤獨!」
  • 莊子的5句至理名言,讀懂一生受益,提高大格局,第五條當頭棒喝
    下面,莊子的五條名言,會給你啟發。王和尚讀了之後,真有振聾發聵之效,希望對諸位也是如此。△王和尚讀書:莊子的五條快樂秘籍1.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這句話出自《莊子·繕性》。蘇軾在《赤壁賦》中曾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貴賤長短的標準在哪裡呢?以人自身來說,人總是看重自己而輕視別人,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短處,而過高拔高自己的長處。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就是煩惱產生的根源。
  • 59句《莊子》經典哲言:句句皆經典,句句大智慧
    8.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於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
  • 莊子一日一章之達生
    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
  • 莊子說的一句話,大家都聽過,但是90%都理解錯了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於是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當作勵志名言,認為應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盡的知識。但是莊子的本意真的是這樣嗎?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齊物論》表述了莊周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強調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一體,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齊物」的意思即是「物齊」或「『物論』齊」,即把形色性質不同之物、不同之論,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諧的現實世界種種的差別相、「不齊」,視之為無差別的「齊一」。
  • 莊子《齊物論》美學思想探微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齊物論》)這裡有三個關鍵詞:「吾喪我」、「似喪其耦」、「天籟」。
  • 《莊子》裡的9個神奇工匠
    可對於專注於物的匠人來說,一鳥在手,便勝於十鳥在林。一葉在前,便就是不見泰山。匠人的眼睛與眾不同。除了蝨子、蟬翼、鳥、衣服,還有眼裡只有別人鼻子尖兒的。《莊子-徐無鬼》裡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湖北人在鼻尖兒上抹了點石膏,讓一個叫石的工匠削他。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莊子》是這樣描述心齋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可見心齋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首先需要保持「一志」,進而心神內守,由物至虛,神與道通。這個過程,《莊子》在另一篇「梓慶為鐻」的故事中寫得更詳細一些。
  • 諸子丨蔡林波:以道解物:莊子「庖丁解牛」思想辨正
    (2)「肩之所倚」指「二四為肩」,合升卦(坤巽卦),象「地中生木」;27庖丁肩倚牛,即「大塊載我以形」,「聖人將遊於物」(《大宗師》),指庖丁欲解離自身所載之形物,「道」準備啟動運行。因「倚」含「遊」義,28故「倚」表示庖丁「遊於物」,是如「儻然立於四虛之道,倚於槁梧而吟」(《天運》)。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下面再對莊子「心齋」有關的心(「神」)、氣、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作幾點解說。在古典哲學中,形、神、氣三者並提而論,首出於此。這三者關係, 《淮南子·原道訓》說得較分明:「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也。」
  • 讀古 | 莊子試妻
    莊子說:「要是我死了,你這麼如花似玉的,大概也熬不過三年五載啊。」 「烈女不侍二夫,要是這種不幸降臨到我身上,這麼沒有廉恥的事,別說三年五載,一輩子我也不會去做。」氣急的田氏覺得遭到了莊子的羞辱,一把奪過扇子撕得粉碎。
  • 《莊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精闢有哲理,令人深思!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代表作《莊子》受封為《南華經》,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1、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選自《莊子·養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