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六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東莞落下帷幕。
本屆展會相比往屆,規模、專業度等方面都進行了全面升級。為期3天的展會期間,300多家國內外自動化及智能裝備龍頭企業在東莞展示了最新智能成果,多場高峰論壇大咖齊聚深入詮釋智能製造變革之路,現場亮點多多,據統計有超過5萬專業觀眾入場參觀採購。
外資品牌參展超20%
為歷年智博會最多
「本屆智博會以『定製你的智能工廠』為主題,首次與全國企業家活動日聯動擴大實效,在品牌規模、專業化程度、市場影響力等方面均有進一步提升,必將為東莞乃至全省全國完善智能製造生態鏈、加快發展智能裝備產業注入新的動力。」合作承辦展會的東浩蘭生集團上海工業商務展覽有限公司首席營銷官張春蕾如是說。
本屆智博會展覽面積3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超過300多家,其中有30%是首次來東莞參展。據悉,本屆智博會外資品牌參展超20%,是歷年來智博會外資參展品牌最多的一屆。包括工業機器人知名企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愛普生、錢江機器人等國內外知名自動化、智能裝備企業。
瑞士ABB就在展會上展出了手機功能測試自動設備,該設備主要針對出貨前的手機測試,能高效實現消費類電子行業高速、高精要求,此外,還能將機臺空間縮小,節約工廠空間。
張春蕾表示,全球性知名品牌都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入,目前華南市場需求十分旺盛,為此廠商都加大了投入,造就了今年外資廠商紛紛亮相東莞智博會。
非夕科技就是首次來東莞參加智博會,該公司於去年發布了首款機器人。公司市場總監高雲帆表示,希望藉此展會貼近華南重要的製造業,開拓華南市場,紮根華南市場,與相關企業共同開拓更多的產品落地性、前沿性的運用場景。
智慧機器人炫酷登場
智博會上來了哪些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幹什麼?其實,除了能在工廠生產線上廣泛應用外,機器人還可以跳舞、下棋、衝咖啡、下麵條和畫畫,才藝多多。
如,可以衝泡咖啡的機器人就吸引了不少注意!在艾利特機器人的展位上,一臺機器人正在優雅地為參觀者衝泡咖啡。打開咖啡機機蓋、抓取咖啡膠囊、把膠囊放置到咖啡機裡、取紙杯並放置在咖啡機的出料口下、按動咖啡機上的啟動按鈕、將香濃的咖啡從出料口端至茶盤上。衝泡咖啡的6個動作,機器人一氣呵成。
此外,「有眼睛的機器人」也成了機器人群中的「c位」,吸引不少觀眾駐足。不同於傳統機器人,該款機器人安裝了智能攝像頭,可自動識別物品、避障並調節手臂力度。只要從手機上發送指令,機器人就會自己去判比、抓取物品,可廣泛應用在快遞、紐扣、合格品檢測類的領域。
炫酷產品多到數不過來,如智慧物流區的自動駕駛機器人,可為物流降本增效;手持式印表機、中風老人居家理療手套、可攜式洗頭機等,展現了工業與設計交融的魅力;「智能看護管家U1」讓「寶爸」「寶媽」們即使不在身邊,也能實時監控寶寶的動態。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產業集群
近年來,東莞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為目標,把智能製造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過程中,智博會作為產業成果展示、技術交流、項目對接的重要平臺,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智博會為參展商們提供了專業對接平臺。
日本精工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機器人事業部部長強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透露,其公司的第一個客戶就在東莞,華南市場佔其公司總額的40%,而東莞客戶在華南市場佔比超50%。深圳市大族機器人有限公司區域總監張小春表示,華南市場廣闊,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蘊藏了無限機會,智博會為智能製造企業提供了專業的對接平臺和拓展市場的機會,此行收穫很大,「讓更多人了解了我們先進的技術和產品,也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客戶資源。」
智博會也為東莞乃至全省全國完善智能製造生態鏈、加快發展智能裝備產業注入了新的動力。
東莞素有「世界工廠」美譽,近年來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推動實施「機器換人」、「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等措施,為實現從「世界工廠」向「製造名城」轉變打下了堅實基礎。本屆智博會聚焦先進位造業領域,深度服務機器人及智能製造企業,是促進智能製造交流合作的良好契機,將促進本土企業不斷開展智能製造升級,提升東莞產業集約發展水平。
東莞市徐記食品有限公司營運總經理虞湛就提到,通過參觀智博會學習到很多智能化、自動化改造的經驗,為公司開展、智能化、自動化改造提供了良好示範,目前公司已經有十餘個智能項目,實現工廠的無人化。
而徐記只是我市在智能製造推進路上的一個縮影。目前,我市依託龐大的智能改造需求,2014年9月以來共實施「機器換人」及自動化改造項目3880個,總投資約547億元。項目新增設備111735臺(套),平均產品合格率從87.46%提升到91.55%,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19%,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49倍。另一方面,累計創建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項目4個、省級智能製造示範項目10個、市級智能製造重點項目18個。
東莞的智能製造成果已逐步顯現,加速奔跑下,先進「智造工廠」的目標也已越來越近。
文字:向連
攝影:鄭家雄
編輯: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