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時候,
有沒有養過「水晶寶寶」
五顏六色的珠子,
泡在水裡會漲大幾十倍,
摸起來軟軟滑滑有彈性!
泉州不少小學周邊的玩具商鋪
都有售賣「水晶寶寶」,
不僅小學生愛玩,連幼兒園小朋友也在玩。
然而,家長們注意啦!
這個東西雖然好看,
但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成分,
誤食或接觸過多,易造成嚴重危害。
11月14日,南平9月大男童小武突然嘔吐、腹脹,起初以為是胃腸炎,掛了點滴,哪想肚子越來越脹,體溫飆升到38.1℃。腹部彩超顯示,他有嚴重的腸梗阻,腸道已不通暢,治療後也沒有改善。
轉送到南平市第一醫院後,醫生發現,小武已引發Ⅱ型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中毒性腦病、血小板減少症、應激性高血糖等併發症,奇怪的是,CT、彩超都找不到腸梗阻的原因,只能剖腹探查。
當晚,醫生連夜手術,在小武的回盲部找到一個「水晶寶寶」,足有桌球大。
醫生取出的水晶寶寶,足有桌球大
術後,小武住進重症監護室,因腸梗阻產生毒素,他多臟器衰竭,高燒40.5℃。期間,該院請了省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主任吳典明、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王世彪會診,搶救大半個月,他才有好轉,但還得繼續治療一段時間。
小武不會走路、說話,怎麼會吞下水晶寶寶?醫生一再追問,媽媽才想起,小武的姐姐喜歡玩水晶寶寶,可能小武以為是糖,塞進了嘴巴。
「水晶寶寶」又名「海洋寶寶」、水晶花泥、水養球等,是一種吸水性極強的高分子材料,吸水後體積可以膨脹幾倍甚至十幾倍。因為五顏六色,又能「培育」,吸引許多小朋友。
昨天上午,海都記者走訪了泉州市區6所小學,發現學校周邊的小賣部都有售賣「水晶寶寶」。
在新隅小學附近的小賣部,十幾瓶「水晶寶寶」與其他兒童玩具一起擺放在地上,瓶子是透明的,裡面裝著幾百顆五顏六色的小珠子,和米粒一般大小,一元錢一瓶。包裝瓶子上沒有產品介紹,也沒有廠名和廠址。老闆說,這些玩具是網上批發的,她也不知道水晶寶寶為什麼遇水會變大、有沒有毒。
通政小學附近的小賣部同樣有售賣水晶寶寶。老闆推銷道,水晶寶寶養在水裡會自動膨脹,形成水晶球,多養幾天會「生」新的水晶寶寶,曾一度賣斷貨。
「它沒有嘴巴,不用餵食物,只要養在水裡就會長大,還會生寶寶,多神奇!」新步小學讀2年級的燁燁和她班上的同學一樣,對這種「神奇的生物」著了迷。豐澤區實驗小學3年級的男同學說,夏天的時候,他們班上有一大半的同學都在「養」水晶寶寶,同學們都會比誰養的更大,生得更多。
「我們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這種『水晶寶寶』沒有標明它的科學名稱,我們想查也無從查起。」市民林女士說,她的孩子養了兩瓶水晶寶寶,但很快水就變了顏色,顯然是染過色的,擔心孩子過敏,她就禁止孩子養了。
記者買回三瓶水晶寶寶,放在水中浸泡,半小時後,就從半顆米粒大膨脹成花生米大,兩小時後,已脹到龍眼核大小,稍用力可捏碎。
▼
將「彩虹寶寶」放入水中
▼
10分鐘後,水晶寶寶開始膨脹。
2小時測量,水晶寶寶膨脹成1釐米。
3小時測量,水晶寶寶膨脹成2釐米。
▼
五小時後,變得比一元硬幣還大
▼
這樣的意外不是第一次。
今年2月,江蘇一父親將水晶寶寶當彩虹糖,餵給3歲的女兒吃,發現時,女兒已吃了280多顆,要到醫院吃藥才排出;哈爾濱、浙江、南京、重慶等地也曾發生幼童誤吞事件。省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方一凡說,三年前,一個2歲多的女孩誤吞水晶寶寶,脹到桌球大,卡在小腸遠端,開刀才取出。水晶寶寶軟彈、又是透明的,藏在在腹腔裡,CT、彩超很難識別,很容易誤診。
「水晶寶寶」是一種生物嗎?
閩南師範大學翁文教授解釋,這種『水晶寶寶』並不是一種生物,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叫聚丙烯酸鈉的化學物質。聚丙烯酸鈉是一種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無臭無味,遇水就會膨脹,吸溼性特別強。這就是它會快速「長大」的原因。
「水晶寶寶」怎麼「生寶寶」呢?
翁教授推測,廠家在生產這種「水晶寶寶」時,很可能是先將兩個或多個水晶寶寶聚合在一起。聚合後的水晶寶寶,表面遇水膨脹到極限後,裡面的部分還要繼續吸水膨脹,於是,多個「小寶寶」自然而然就「生」出來了。
「水晶寶寶」有毒嗎?
翁教授說,聚丙烯酸鈉本身沒有毒性。但早在2014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對水晶寶寶、海洋寶寶的氯仿萃取液測試後發現,其含有苯環或雜芳環的芳香類化合物。添加這類化合物可能是為了使水晶寶寶變得五顏六色,而這些化學成分,無論是皮膚接觸,還是吸入其揮發性物質,都有可能對兒童健康造成危害。
中國消費者協會當時就發布公告提醒:國家對塑膠玩具、金屬玩具、彈射玩具、娃娃玩具等6類玩具產品,實施「3C」強制性產品認證。像「水晶寶寶」這樣沒有「3C」認證的產品,不是玩具。
海都記者 黃曉蓉 黃謹
綜合 有醫說醫
值班編輯 劉榮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