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2021-02-19 每日一首古詩詞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句注釋

⑴武陵春:詞牌名。

⑵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

⑶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

⑷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遊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於金華城南,故曰「雙溪」。

⑸擬:準備、打算。也擬:也想、也打算。

⑹舴艋(zéměng):小舟也。「舴艋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

白話譯文

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裡劃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於紹興五年三月。」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金人於大儀鎮,敗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馬圖》序云:「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作品鑑賞】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悽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鍊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尚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託,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裡,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讀者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周邦彥《望江南·遊妓散》與此詞作法相同,可以類比。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共有特點。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豔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後,似乎沒什麼可寫了,但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閒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悽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抒情詩因為受著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校注》。

每日一題

相關焦點

  • 古詩詞文賞析之宋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清照
    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
  • |流年若煙 雲水安暖---贈花謝無語
    書訊:花謝無語的散文集《花落塵香》已由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約25萬字。《花落塵香》收錄了花謝無語幾年來所創作的優秀文字作品,合計85篇之多。全書共分五個章節,分別是〈靜待花開〉,〈花開半夏〉,〈秋來向歌〉,〈花落塵香〉,〈情生嫵媚〉,完整的書寫了四季對應著心緒的變化,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追尋。人生之華麗,不在於行多遠的路,生命之從容,取決於心有多靜篤。我願用筆墨之深情,笑對風月冷暖,勾勒歲月詩篇,滿懷著喜悅,與暖心的文字,與暖心的人相近而安。
  •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好像一生就是為了綻放,不與春花爭豔,不似夏花璀璨,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的詩句。最賦豪情的莫過於黃巢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門啟漸微涼,恰有塵香初嗅
    門啟漸微涼,恰有塵香初嗅。知否。知否。去到夢中神遊。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 思念盡在時光裡,流水逝水心所安
    思念盡在時光裡,流年逝水心所安,時間很短,天涯很遠。往後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靜地走完。
  • 這7首詩詞,年輕時不懂,讀懂時已不再年輕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年少時,意氣風發,縱情歌酒,中年時,失意低沉,患得患失。 到了暮年,把該放下的放下,該看清的看清後,才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悲歡離合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