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賈府最後為何會衰敗?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就有提示。
《紅樓夢》裡,作為公卿世襲的國公之家,寧榮兩府本可以是榮華永繼的。
要知道,從第一代寧國公賈演、榮國公賈源軍功立業開始,賈府的後裔就註定是人上之人。只要不犯什麼叛逆篡位的大罪,基本就能無憂無慮地享受人間富貴。
可是,我們所看到的,到了玉字輩這第四代人身上,即使還出了一個元春這樣的貴妃娘娘,賈府依然還是在逐漸衰敗的路上,到最後甚至徹底覆滅,這又是為什麼呢?
按照我們傳統的說法,素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說。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富貴家族,很難超越有五代的傳承。在數千年封建歷史裡,卻也有傳承上千年、歷數十代而不衰的望族,如裴家、孔府等等。
所以,賈府的衰敗,其實還是有更深原因的。
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反倒是大多數人都明白、卻又無能為力去扭轉的,那就是人的問題。
賈府的衰敗,也脫不了這個窠臼——依然是賈府子孫不肖的結果。
關於賈府後繼無人的窘況,賈府的列祖列宗其實是早有察覺的。在《紅樓夢》裡,甚至借用第一代寧榮二公的「魂」來演說這個問題。那就是賈寶玉在秦可卿房內午睡,神遊太虛幻境時的一個場景:
警幻忙攜住寶玉的手,向眾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榮府去接絳珠,適從寧府所過,偶遇寧榮二公之靈,囑吾雲……"
也就是說,寧榮二公是一直在「神界」庇佑著寧榮二府的。他們為了賈府的生存、乃至傳承而苦苦支撐,所以才會有這番囑託之語。
而從第五回至第七十五回,經歷種種,我們所看到的,無非就是賈府的一班不肖子孫們、胡作非為尋歡作樂不思進取。這一點,恐怕就連寧榮二公也知道事情無可挽回了。
於是,才有那個中秋之夜,寧榮二公之魂於絕望之中發出的「一聲嘆息」。
儘管這一聲嘆息似乎讓人有點毛骨悚然,但剛好可以成為《紅樓夢》的一個轉折點,或者說賈府由盛及衰的一個節點。
表面上,整個賈府一派鶯歌燕舞、歡聲笑語,實際上背後卻隱藏著一股悲劇之風。而這條發展路線的盡頭,即使只到第八十回之前,也就在寧榮二公那一聲絕望的嘆息裡。
從第五回寧榮二公對警幻仙姑的囑託來看,雖然還抱有「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後入於正路」的希望,卻也深知「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
這樣的註解,也就讓賈府的衰敗成了必然,甚至是一場無法挽救的悲劇命運。寧榮二公對警幻仙姑的囑託與請求,不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之後,在秦可卿臨死之前,也曾託夢給王熙鳳,並說道:「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
難道秦可卿就是整個賈府眼光見識最長遠的人?她能看透這個問題,其他所有人無一人能看到?這顯然也 不足為信。
之所以借秦可卿之口來說這番話,只不過是用一種「冥冥之中」的註定輪迴色彩而已。對古人來說,這樣的場面就更有說服力了。
最有意思的一個情節,其實還是元春省親,元宵節賈府猜燈謎時賈政的感悟:
賈政心內沉思道: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盤,是打動亂如麻。探春所作風箏,乃飄飄浮蕩之物。……
賈政看完,心內自忖道:"此物還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指薛寶釵)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想到此處,愈覺煩悶,大有悲戚之狀,因而將適才的精神減去十分之八九,只垂頭沉思。
無論是賈府自家最優秀的女兒元春,還是相比之下在家庸碌的迎春、探春、賈寶玉,甚至是做客賈府的黛玉寶釵,所做的燈謎竟然無一吉祥之像。這是巧合嗎?
作為整個賈府唯一出任實職官員的賈政,內心浮起的不祥之感,正是賈府衰敗初露端倪的蛛絲馬跡。
所謂一語成讖,說是唯心之論也好,說是封建迷信也罷,但千百年來,這樣的「巧合」真的往往在關鍵時刻、在事後都能得到印證。
最後,當賈敬暴斃之後,賈府的衰敗終於浮出水面,不再是半遮半掩的暗流湧動。大觀園的鶯鶯燕燕們,也開始「大難臨頭各自飛」了。
晴雯的屈死、迎春的出嫁和不幸收場,乃至香菱的悲劇,以及薛家的危機,讓整個情節都愈發沉鬱悽涼。
賈府的衰敗,是偶然嗎?還是必然?但早在很多年前,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之時,從寧榮二公的那一聲嘆息開始,似乎就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