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華爾街之狼》#電影推薦##電影雜談#
華爾街之狼,這是一部挺有爭議性的電影,電影裡糜爛的鏡頭,導演儘量做到還原,你可以仔細體會,猶如真的身臨其中,可是像剛剛說的,猶如玩具,激情過了便是空虛,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我感到如果我真的身臨其中,我必定激動無比,像是上帝的眷顧,可一個月,半年,一年....想來激情會過去,這是我對自己的判斷,不知其他人如何。
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對的意義,就是不要成為對糜爛,享受,欲望,金錢生活盲目追求的人因為首先不是每個人都是主角,生活不是電影,這樣扭曲的性格給自己帶來的不一定是財富,還可能是因為現實生活而得不到財富,變得更加扭曲的性格,更加厭惡的人生,更加痛苦的生活,回頭看,錢沒賺到,可確實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本來可以普通的追求。所以不要變得扭曲
主角的荒誕歷程看起來充滿荒謬,實則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第二部《大亨遊戲》
看了這片才明白為何對美式百老匯戲劇如此的無感,一群演技飆漲滿嘴吐沫星子橫飛的激情話癆在演繹一個內在邏輯情感思想深度只有小學生吵架水平的呱噪故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論和美國夢邏輯的差差組合,只有匠氣沒有靈魂。
第三部《顛倒乾坤》
雖然影片的搞笑和後半部有侮辱智商的嫌疑,但是亮點還是有的。首先其實混混情商很高,做的許多決定比哈佛畢業生更有道理,從而諷刺因此階級歧視。第二人在擁有多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害怕失去,更加吝嗇/慎重。反而不如一身輕鬆的時候能享受人生趣味。還有世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說你行,你就行。
第四部《搶錢大作戰》
這部的電影再一次證明了,賺錢就要不擇手段,無奸不商,乖乖牌永遠只能為別人打工,因為我們信奉著內心的正義。whatever,一切取決於你要什麼。whatever,銷售技巧不錯。whatever,結局回歸積極的立意。whatever,在有限時間把握親情。
第五部《矽谷傳奇》
電影拍攝於1999年,彼時還是業界言必談微軟之時,賈伯斯與比爾·蓋茨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在影片中也嘎然止於賈伯斯重返蘋果公司的一刻。而此後十年雙方的商業運勢,可真是應了一句老話:風水輪流轉。片子對兩位大佬創業起步階段的艱辛表現得太輕描淡寫重點全擺在了發跡的轉折點——「剽竊」上這樣的核心價值觀除了表現出jobs和gates敏銳的商業嗅覺外能有多大的附加價值值得商酌。不過很明顯此片是傾向於蘋果的。好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剽竊。
第六部《可口可樂小子》
《可口可樂小子》屬於一部商業愛情片,在商業市場中,佔據市場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外來產品佔領本地市場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商業現象,而消費者在越來越多的選擇當中也會失去自己的分辨能力,影片針對這一商業常見問題展開描述。影片以可口可樂為例,向觀眾淺述了營銷的重要性,文化入侵是不可避免的,與時俱進面對現實,才能可持續發展,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營銷無處不在,而如何去面對它才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第七部《發達之路》
一部喜劇收尾的商戰之劇,主人公在商運眷顧下從赤貧走向保險精英階層,不料這只是一種單向利用。尤其更深一層的利用是,按照主人公的表面聰慧+天生良善,積極揭發社長的行賄秘密,並毅然辭職。無料,在日本這個財閥環境下,ZZ獻金是一種不公開的秘密而已,因此社長當然無恙,一切皆回到原初,著名保險公司全部囊入社長及其親愛的搭檔手中,只有主人公,傻傻地重新創業而去!對了,他也得到了,不僅還清債務,還獲得在保險業闖蕩的本錢(至少有職業經驗、許可證和人脈了)。這就是發達之路!
第八部《大公司小老闆》
想成為全球級別的公司,怎麼能夠不看這個影片,至少5次以上呢。大公司都是通過收購來長大的。你會收購嗎?知道收購後銷售主管是怎麼想的嗎?知道銷售人員背後議論什麼嗎?聯想收購IBM失敗的核心因素就是根本沒有看懂這個影片。你看得懂嗎?當公司與公司之間發生買賣的時候,公司一元的你,位置在哪裡?—公司收購。
第九部《巴塞隆納》
《巴塞隆納》是輕喜劇的外表下是一出美國保守自由派對歐洲左派的極盡諷刺,兩位男主看似妥協文弱,實則滿是美式男權意識的自大。相比編導想要嘲諷的左派女性,這個話癆海軍表弟要令人生厭的多。
第十部《社交網絡》
《社交網絡》是一部幾乎全部由對話構成的電影,但它卻是一部讓人能一口氣看完的電影。除了這個故事本身的傳奇性外,導演大衛·芬奇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電影化敘事」片子拍得如遊戲通關般暢快,卻讓人覺得扎克伯格只是堆能自動運行的冰冷代碼。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絡由這樣一個人創造出來,真是諷刺。在這個時代草根能憑創意打敗大集團又怎樣?只是勢力版圖的重新劃分,毫無美好可言,金門大橋下的水依然冰如寒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