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10:30:00 來源:重慶晚報 陳英 喻芳
身著白袍「戰」孝感
——記重醫附一院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景侖
陳英 喻芳
二月的孝感。風,還帶著絲絲涼意,窗外的陽光已暖上心頭。
晨曦溫柔的照拂著趴在桌上剛入睡的劉景侖。這位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在凌晨3點才放下筆和電話,用一整晚的時間完成了一位湖北孝感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診療預案。
七點多,劉景侖被驚醒。因為昨日ECMO(俗稱人工心肺)支持的患者出現兩次嚴重低氧,他驚出一身汗。又沒休息好!忙似「陀螺」的劉景侖,站在窗口享受了會兒陽光,欣賞了一下窗外的綠樹,便知足地趕往湖北孝感醫院······
一
在第一批重慶馳援湖北孝感抗擊新冠病毒的醫療隊裡,劉景侖的身份是重慶醫療隊重症組臨時黨支部書記、重症組的組長。1月30日,是他來到湖北孝感的第三天,在帶隊前往感染科隔離病房途中,得知急診ICU裡一位確診極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生命垂危。劉景侖意識到,初到孝感的救治,其成敗關係無價的生命,更事關全隊士氣、全國戰疫信心。劉景侖站出來,請求上「前線」。
穿好防護服,劉景侖進入ICU,查看患者情況,調整呼吸機參數、電解質內環境平衡、藥物使用及患者營養支持等,情況好轉。
孝感市的縣級市漢川市疫情形勢嚴峻,當地一市領導「三顧茅廬」,多次請求其「親臨漢川人民醫院,指導危重患者診治」。
在漢川的日子,劉景侖查房、巡診、研究疫情形勢,其德其技領這位市領導折服,「劉專家,以後能否長駐漢川,我們共同戰鬥?」
2月3日下午4:00,劉景侖接到孝感中心醫院緊急求助:火速趕回孝感,那名重症患者病情反覆,情況極其危重!
幾天連軸轉的劉景侖,在回程路上眯了一小會瞌睡,但形勢不容懈怠,小憩後,他便思考救治策略:首先考慮給予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如果情況不妙,只能採用俯臥位通氣治療,同時啟動ECMO預案。
ECMO代表重症醫學生命支持的最高水平,是目前針對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譽稱為重症患者的「最後救命稻草」。
而孝感市中心醫院,有機器,人員雖有培訓過但從未使用過,重慶醫療隊裡也只有劉景侖會使用。回到家,劉景侖開始把心中良策詳情匯集成預案,一寫就是次日凌晨3點多,睡了3個小時,他便出發前往孝感中心醫院準備手術。
馬不停蹄到達醫院,與中心醫院專家溝通後,劉景侖下達指令,啟動體外膜氧肺預案。「我檢查了患者的身體,符合使用ECMO的各種特徵。」
2月4日上午11點,手術開始,手術很成功。此時,劉景侖和另外兩位醫生防護服裡的衣服都已經被汗水浸泡溼透了。「現在想起來倒是簡單,但是當時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劉景侖說, 「因此,我必須做充分的假設,把手術過程中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預計到,不能留一點遺憾。」
術後,他還在思考,ECMO支持治療需要一個成熟的團隊才能有效運轉,憑自己單打獨鬥顯然是不行的,請求與「娘家人」遠程會診則是快捷又有效的辦法。
2月7日下午4:00,ECMO支持治療的遠程會診準時開始。此時,愛人打來電話,劉景侖掛斷。兩小時後,會診圓滿結束,出門時,劉景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因為他不僅有了救治的「定海神針」,兩院還達成定期遠程會診的長效機制,這會讓更多的危重患者獲益,也為孝感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專家隊伍。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愛人微信更讓他暖心:醫院黨委書記許平為家裡送來口罩和大量蔬菜等,勿念。劉景侖很感慨,「國是千萬家,家安了,國也一定會安。」
二
位卑未敢忘憂國。戰「疫」號令一聲響,2月21日,劉景侖背著妻兒向組織遞交一紙請戰書:「我申請作為第一批醫護人員參加馳援湖北的救治工作!我雖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一名普通醫生,但我不上誰上。」他請戰的理由透著一股「捨我其誰」的力量:我是一名工作十五年的醫生,有較為豐富的病毒性肺炎的知識和技能,曾參加H7N9病人的救治,我能承擔相關任務。
其實,當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在自己微博上發布病毒防護預警時,劉景侖就本能地意識到,這個病毒不簡單,從那一刻起,他就密切關注並準備著。
2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萬家燈火、闔家團圓的日子,劉景侖聞「聲」而動,隨第一批馳援湖北孝感的醫療隊承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救治工作。臨行時,妻子在抗疫一線忙碌,未能送行,只是微信上送上一句:「做好防護,家裡有我」。
初到孝感,許多醫護人員都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但驚濤海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向前。劉景侖帶領醫療隊又是一紙請戰書:「請求組織把我派駐到確診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醫療條件最艱苦的一線工作中去。」隊員們的親筆籤名遒勁有力,昭示著他們的決心。
1月30日,劉景侖便上「前線」,接診症狀最危重的患者。
行色匆匆,這是劉景侖在孝感半個多月的工作常態,通宵或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已成了「家常便飯」。沒休息好,他有些疲憊,孝感市一位市領導遞過自己一直捨不得用的金艾柱:「這個補虛回陽,對身體有好處。」
在一次接受採訪過程中,他刻意與記者保持距離:「我暴露太多,是高危人群,你們要離我遠點。」
暴露太多,是因為劉景侖總是衝在一線,或許這就是網絡所說的「鋼鐵直男」!
「直男」也有靦腆的時候。一天下午1:00,劉景侖被通知接受央視記者採訪,2:40發現是新聞直播,他頓時壓力巨大,趕緊打了個腹稿。「結果還是太緊張,很多預先想到的點都沒說出來。」他撓撓頭髮低下了頭。
2月13日,本該進入14天「輪迴」休整的劉景侖被通知:不參加輪休,繼續作為重症專家負責全市危重患者的會診,24小時在群裡進行指導、查房、疫情研究······
隊友問,你怨嗎?他說,「職責所在,義不容辭,不正是我們共同的承諾嗎?」
的確。「14天,診治118位患者」絕對不負「白衣天使」!
三
「手抓著防護服內側,一點點向外卷,千萬不要碰到自己衣服。」一走出病區,防護員就敦促護士,嚴格按照防護流程一點點安全脫下被病毒汙染的隔離服。
設置院感防護員是劉景侖與院感專家張為華一起想的「金點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醫護人員需嚴格按照防護要求,從頭到腳、從內到外,毫無差池地換脫隔離服、防護服、護目鏡、面屏、手套、鞋套等8類防護用具。一旦哪個環節不慎失誤,醫護人員就可能會被感染。
因為衝在一線,也讓劉景侖第一時間意識到醫務人員的防護問題的重要性。於是,牆上多了防護流程圖、穿衣鏡,醫務人員的防護服穿脫環節也由「自由散漫型」變成兩兩監督,還配有防護員的「火眼金睛」和「碎碎念」,保證了隊員的零感染。一時間,劉景侖成了醫療隊的「隊寵」。受劉景侖「創新」思維的啟迪,病房裡一時多了很多小發明:面罩起霧,他就塗抹洗滌劑克之;防護鞋沒有了,他研製出「垃圾袋配雨靴法」;為了救治更多患者,他率先號召多帶尿不溼少喝水······
除了微觀,劉景侖還在宏觀方面提出規劃:集中優勢資源救治危重患者,即對患者實行分級管理,此方案還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對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實行每日全院會診制度,保證「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團隊」;加強危險因素篩查,提前幹預輕症患者出現重症變化的傾向等。
如今,這些建議已在孝感全市推行,有效遏制了孝感新冠肺炎死亡例數增高的勢頭,重症患者總體情況較前穩定,部分有緩解,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實行分級管理」方案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拼殺」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前線」,劉景侖對家人也充滿內疚。「工作太忙,很少陪伴女兒,就連到湖北都是出發那一刻才打電話告訴她。」「每天忙完後想著給愛人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可一般沒反應,估計時間太晚愛人已睡,遂自己也睡了,明天事情還多。」是的,誰不是誰的愛人,誰不是誰的兒女,誰不是誰的父母,誰的生命不是一次······可現在的抗疫戰場,風頭正勁。
說話間,劉景侖接到中心醫院的採訪通知,讓他說說這段時間感受,他咽住話,低下頭,臉、耳朵、脖子有些變紅,想了想,其實大家都是在儘自己的職責而已,如果說感動的話,就是醫療隊隊員們在身體精神都處於高度負荷下,從沒人抱怨一聲、苦一聲累。
就在此時,一段《為了誰》的歌聲響起:歌曲在病房傳唱從一人到多人,從一個病房到整個病區,越來越響,醫護和病患們也熱淚盈眶。
窗外,花已開在枝頭上,帶著希望的種子,春天真的來了。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口宣傳教育中心)
版面欣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