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重醫附一院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景侖 - 陳英 喻芳

2020-12-21 上遊新聞

02-24 10:30:00 來源:重慶晚報 陳英 喻芳

身著白袍「戰」孝感

——記重醫附一院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景侖

陳英 喻芳

二月的孝感。風,還帶著絲絲涼意,窗外的陽光已暖上心頭。

晨曦溫柔的照拂著趴在桌上剛入睡的劉景侖。這位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在凌晨3點才放下筆和電話,用一整晚的時間完成了一位湖北孝感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診療預案。

七點多,劉景侖被驚醒。因為昨日ECMO(俗稱人工心肺)支持的患者出現兩次嚴重低氧,他驚出一身汗。又沒休息好!忙似「陀螺」的劉景侖,站在窗口享受了會兒陽光,欣賞了一下窗外的綠樹,便知足地趕往湖北孝感醫院······

在第一批重慶馳援湖北孝感抗擊新冠病毒的醫療隊裡,劉景侖的身份是重慶醫療隊重症組臨時黨支部書記、重症組的組長。1月30日,是他來到湖北孝感的第三天,在帶隊前往感染科隔離病房途中,得知急診ICU裡一位確診極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生命垂危。劉景侖意識到,初到孝感的救治,其成敗關係無價的生命,更事關全隊士氣、全國戰疫信心。劉景侖站出來,請求上「前線」。

穿好防護服,劉景侖進入ICU,查看患者情況,調整呼吸機參數、電解質內環境平衡、藥物使用及患者營養支持等,情況好轉。

孝感市的縣級市漢川市疫情形勢嚴峻,當地一市領導「三顧茅廬」,多次請求其「親臨漢川人民醫院,指導危重患者診治」。

在漢川的日子,劉景侖查房、巡診、研究疫情形勢,其德其技領這位市領導折服,「劉專家,以後能否長駐漢川,我們共同戰鬥?」

2月3日下午4:00,劉景侖接到孝感中心醫院緊急求助:火速趕回孝感,那名重症患者病情反覆,情況極其危重!

幾天連軸轉的劉景侖,在回程路上眯了一小會瞌睡,但形勢不容懈怠,小憩後,他便思考救治策略:首先考慮給予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如果情況不妙,只能採用俯臥位通氣治療,同時啟動ECMO預案。

ECMO代表重症醫學生命支持的最高水平,是目前針對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譽稱為重症患者的「最後救命稻草」。

而孝感市中心醫院,有機器,人員雖有培訓過但從未使用過,重慶醫療隊裡也只有劉景侖會使用。回到家,劉景侖開始把心中良策詳情匯集成預案,一寫就是次日凌晨3點多,睡了3個小時,他便出發前往孝感中心醫院準備手術。

馬不停蹄到達醫院,與中心醫院專家溝通後,劉景侖下達指令,啟動體外膜氧肺預案。「我檢查了患者的身體,符合使用ECMO的各種特徵。」

2月4日上午11點,手術開始,手術很成功。此時,劉景侖和另外兩位醫生防護服裡的衣服都已經被汗水浸泡溼透了。「現在想起來倒是簡單,但是當時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劉景侖說, 「因此,我必須做充分的假設,把手術過程中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預計到,不能留一點遺憾。」

術後,他還在思考,ECMO支持治療需要一個成熟的團隊才能有效運轉,憑自己單打獨鬥顯然是不行的,請求與「娘家人」遠程會診則是快捷又有效的辦法。

2月7日下午4:00,ECMO支持治療的遠程會診準時開始。此時,愛人打來電話,劉景侖掛斷。兩小時後,會診圓滿結束,出門時,劉景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因為他不僅有了救治的「定海神針」,兩院還達成定期遠程會診的長效機制,這會讓更多的危重患者獲益,也為孝感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專家隊伍。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愛人微信更讓他暖心:醫院黨委書記許平為家裡送來口罩和大量蔬菜等,勿念。劉景侖很感慨,「國是千萬家,家安了,國也一定會安。」

位卑未敢忘憂國。戰「疫」號令一聲響,2月21日,劉景侖背著妻兒向組織遞交一紙請戰書:「我申請作為第一批醫護人員參加馳援湖北的救治工作!我雖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一名普通醫生,但我不上誰上。」他請戰的理由透著一股「捨我其誰」的力量:我是一名工作十五年的醫生,有較為豐富的病毒性肺炎的知識和技能,曾參加H7N9病人的救治,我能承擔相關任務。

其實,當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在自己微博上發布病毒防護預警時,劉景侖就本能地意識到,這個病毒不簡單,從那一刻起,他就密切關注並準備著。

2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萬家燈火、闔家團圓的日子,劉景侖聞「聲」而動,隨第一批馳援湖北孝感的醫療隊承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救治工作。臨行時,妻子在抗疫一線忙碌,未能送行,只是微信上送上一句:「做好防護,家裡有我」。

初到孝感,許多醫護人員都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但驚濤海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向前。劉景侖帶領醫療隊又是一紙請戰書:「請求組織把我派駐到確診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醫療條件最艱苦的一線工作中去。」隊員們的親筆籤名遒勁有力,昭示著他們的決心。

1月30日,劉景侖便上「前線」,接診症狀最危重的患者。

行色匆匆,這是劉景侖在孝感半個多月的工作常態,通宵或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已成了「家常便飯」。沒休息好,他有些疲憊,孝感市一位市領導遞過自己一直捨不得用的金艾柱:「這個補虛回陽,對身體有好處。」

在一次接受採訪過程中,他刻意與記者保持距離:「我暴露太多,是高危人群,你們要離我遠點。」

暴露太多,是因為劉景侖總是衝在一線,或許這就是網絡所說的「鋼鐵直男」!

「直男」也有靦腆的時候。一天下午1:00,劉景侖被通知接受央視記者採訪,2:40發現是新聞直播,他頓時壓力巨大,趕緊打了個腹稿。「結果還是太緊張,很多預先想到的點都沒說出來。」他撓撓頭髮低下了頭。

2月13日,本該進入14天「輪迴」休整的劉景侖被通知:不參加輪休,繼續作為重症專家負責全市危重患者的會診,24小時在群裡進行指導、查房、疫情研究······

隊友問,你怨嗎?他說,「職責所在,義不容辭,不正是我們共同的承諾嗎?」

的確。「14天,診治118位患者」絕對不負「白衣天使」!

「手抓著防護服內側,一點點向外卷,千萬不要碰到自己衣服。」一走出病區,防護員就敦促護士,嚴格按照防護流程一點點安全脫下被病毒汙染的隔離服。

設置院感防護員是劉景侖與院感專家張為華一起想的「金點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醫護人員需嚴格按照防護要求,從頭到腳、從內到外,毫無差池地換脫隔離服、防護服、護目鏡、面屏、手套、鞋套等8類防護用具。一旦哪個環節不慎失誤,醫護人員就可能會被感染。

因為衝在一線,也讓劉景侖第一時間意識到醫務人員的防護問題的重要性。於是,牆上多了防護流程圖、穿衣鏡,醫務人員的防護服穿脫環節也由「自由散漫型」變成兩兩監督,還配有防護員的「火眼金睛」和「碎碎念」,保證了隊員的零感染。一時間,劉景侖成了醫療隊的「隊寵」。受劉景侖「創新」思維的啟迪,病房裡一時多了很多小發明:面罩起霧,他就塗抹洗滌劑克之;防護鞋沒有了,他研製出「垃圾袋配雨靴法」;為了救治更多患者,他率先號召多帶尿不溼少喝水······

除了微觀,劉景侖還在宏觀方面提出規劃:集中優勢資源救治危重患者,即對患者實行分級管理,此方案還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對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實行每日全院會診制度,保證「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團隊」;加強危險因素篩查,提前幹預輕症患者出現重症變化的傾向等。

如今,這些建議已在孝感全市推行,有效遏制了孝感新冠肺炎死亡例數增高的勢頭,重症患者總體情況較前穩定,部分有緩解,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實行分級管理」方案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拼殺」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前線」,劉景侖對家人也充滿內疚。「工作太忙,很少陪伴女兒,就連到湖北都是出發那一刻才打電話告訴她。」「每天忙完後想著給愛人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可一般沒反應,估計時間太晚愛人已睡,遂自己也睡了,明天事情還多。」是的,誰不是誰的愛人,誰不是誰的兒女,誰不是誰的父母,誰的生命不是一次······可現在的抗疫戰場,風頭正勁。

說話間,劉景侖接到中心醫院的採訪通知,讓他說說這段時間感受,他咽住話,低下頭,臉、耳朵、脖子有些變紅,想了想,其實大家都是在儘自己的職責而已,如果說感動的話,就是醫療隊隊員們在身體精神都處於高度負荷下,從沒人抱怨一聲、苦一聲累。

就在此時,一段《為了誰》的歌聲響起:歌曲在病房傳唱從一人到多人,從一個病房到整個病區,越來越響,醫護和病患們也熱淚盈眶。

窗外,花已開在枝頭上,帶著希望的種子,春天真的來了。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口宣傳教育中心)

版面欣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醫一院 基層黨建】疫情就是命令:重醫附一院感染科抗「疫」記
    疫情爆發後,重醫附一院第一時間部署在感染科設置隔離病房,把整個6號樓作為隔離區,6號樓5、6、7樓設置為隔離病房,4樓是醫護人員休息區,3樓作為結束出隔離病房工作,進入醫學觀察期的區域。湖北戰場: 三名醫生先後支援孝感、武漢 從今年年初開始,重醫附一院有四批援鄂醫療隊到抗「疫」前線湖北戰場支援。在守護重慶之餘,重醫附一院感染科派出三名醫生隨醫院第一批和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到湖北武漢、湖北孝感阻擊新冠肺炎,他們是章述軍、蔡佳和羅華婷。
  •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 對外援國際對內恢復診療 重醫附一院這樣做
    重醫附一院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專家在當地開展多項醫療工作217人 支援國內外抗疫一線在阿爾及利亞阿艾因戴夫拉省醫院,專家組副團長郭述良教授向阿方醫務人員分享了重慶抗議經驗,如何做到「三區兩通道」的建立,如何分級別管理輕症、重症病人、新冠肺炎患者的出院標準是什麼
  • 重醫附一院副教授劉煜亮家庭獲評全國抗疫最美家庭
    全國婦聯舉辦「最美我的家 抗疫『家』力量」全國抗疫最美家庭雲發布活動揭曉660戶「全國抗疫最美家庭」其中,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教授劉煜亮家庭獲此殊榮劉煜亮,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政府赴阿爾及利亞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重慶市首批援鄂醫療隊輕症專家技術組組長、重慶赴孝感支援隊東南醫院醫療分隊隊長、重醫附一院首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重慶市首批「戰疫英雄,最美的你」人物宣傳典型。
  • 名院周報 | 多家醫院發力全科醫學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羅紅教授、心血管外科臨床基因中心譚志平研究員為該論文的並列通訊作者,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在讀博士研究生楊丹暉、助理研究員郭婷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CARD10基因純合突變與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相關。
  • 汕大附一院急診科獲「全國2019年度改善醫療服務優秀科室」稱號
    文/圖 羊城派記者 趙映光記者20日從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下稱「汕大附一院」)獲悉,由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舉辦的2019年度改善醫療服務典型經驗交流推廣會近日在北京舉行,該院急診科因在深入落實2019年度「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
  • 「致敬最美逆行者弘揚抗疫精神」重醫附一院隆重舉行援鄂醫療隊...
    他以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高度概括了重醫附一院在抗疫中作出的突出成績。他說,國有危難,使命就是號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重醫附一院黨委認真落實「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快速響應,高度統籌,科學管理,精準施策,舉全院之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醫療服務;在馳援湖北前線、重慶抗疫一線和醫院日常診療三個「主戰場」同時發力。
  • 重醫附一院:全力抗疫和日常診療齊步走
    重醫附一院以「軍隊戰時速度」在第一時間集結5批醫療隊共209人緊急馳援武漢,為湖北抗疫爭分奪秒、搶佔先機。截至3月5日,重醫附一院援鄂醫療隊累計管理病例1108人,出院及轉出患者566人,參與護理患者813人,心理評估1715人次;開展專家巡診指導77次,遍及11個區縣18家醫院;開展專家會診45次;培訓醫務人員75場次共5118人次。
  • 昆醫大附一院全方位提高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質量
    雲南網訊(記者 彭錫)12月11日,記者從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昆醫大附一院)獲悉,為培養臨床高層次醫師,提升從醫人員的醫德素質、技術素質、服務能力素質和規範化服務能力,昆醫大附一院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規範培訓教師隊伍建設力度,以督課為抓手,以查促進、以查促改、以查促建為目的,打造過硬規培教師隊伍。
  •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胡明 摘掉護目鏡更快更...
    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胡明介紹,救治一例極危重症患者,平均醫療費用高達百萬元,最多的一例病人總醫療費280萬元。「比起可見的儀器設備投入,國家隱形的投入更是無法估量。」「沒有總書記『不放棄一個』的指示,沒有黨和政府全力的投入,沒有強大的國力,這一切是不可能實現的。」
  • 浙江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暖心對待湖南患者,獲阿里巴巴天天...
    本報長沙訊 今年55歲的老胡是湖南人,8月22日,剛來浙江一工地工作兩天,就倒在了宿舍,隨即被工友們從宿舍裡送到了浙江省中醫院下沙院區的急診。經診斷,老胡有矽肺病史,因病情突然加劇已惡化成了重症肺炎,肺功能幾乎喪失。
  • 重醫附一院5支醫療隊馳援湖北 涉及37個科室共209人
    發布會上,重醫附一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發春介紹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湖北的情況。周發春介紹,為應對新冠疫情肺炎的防控,重醫附一院派出5支醫療隊,共209人。其中,周發春所在的醫療隊是重慶市第八批醫療隊,160名隊員全部來自重醫附一院,醫療隊的任務是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2個危重症新冠肺炎隔離病區。
  • 廣藥大附一院全力打造有溫度高水平醫院
    坐落於廣州市越秀區農林下路的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醫學院)(下稱廣藥大附一院) 迎來了70歲的生日。 在國家實施「健康中國」發展戰略,廣東省建設衛生強省,學校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藥科大學的背景下,廣藥大附一院搶抓機遇,明確了依託廣東藥科大學的優勢平臺,以中西醫結合學科為龍頭,重點打造中西醫結合代謝病、臨床藥學和高水平臨床學科群,努力建設高水平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院)的發展戰略。
  • 昆醫大附一院派專家組赴版納支援
    掌上春城訊1月28日上午,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派出急診醫學部EICU主任錢傳雲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薇等專家,組趕往西雙版納支援防疫前線工作。昆醫大附一院院長王昆華表示,根據云南省衛生健康委的部署,該院目前正全力投入全省的疫情防治工作。截至1月28日,已陸續派出11批專家組前往麗江、西雙版納等需要支援的州市,並且也儲備好應急的專家組,時刻準備支援。
  • 被「拆」掉的乳房——重醫附一院內分泌乳腺外科成功實施國內首例高難度縮乳+乳房重建手術
    重醫附一院內分泌乳腺外科主任厲紅元教授是國內乳房重建的專家,經過他詳細檢查後發現,馬麗紅的病情比單純的巨乳症更加複雜,乳房內部的血管締因為嚴重下垂已經被拉伸到了極限,路徑太長將導致缺血。此外,單純巨乳症一般是通過切除多餘脂肪和腺體組織,做一個胸部的提拉治療。
  • 重醫大附一院派專家到縣人民醫院開展幫扶活動
    {"title":"重醫大附一院派專家到縣人民醫院開展幫扶活動",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youyang/youyangxinwen/2020-05-26/2435690.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
  • 重醫附一院感染科一線醫生的戰「疫」自述
    今天,我們邀請重醫附一院感染科賈蓓醫生來講講他們所在的重慶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救治第6組的相關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以下是他們的自述: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所有中國人一生中刻骨銘心,永世難忘的春節!這個春節因為全國上下都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鬥中,缺少了闔家團圓的溫馨氣氛,卻多了一些戰鬥的壯烈,因為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 【新鄉縣十佳醫師】新鄉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神經泌尿外科主任 主任醫師王小劉
    今天展示的是新鄉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神經泌尿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小劉。王小劉,男,49歲,中共黨員,現任新鄉縣人民醫院神經泌尿外科主任。參加工作近30年來,能夠認真履行外科醫生職責,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宗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對工作認真負責,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對病人親善和悅,經常留守醫院徹夜觀察病情,耐心解答病人的種種疑問,深受病人的信賴。
  • 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一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就...
    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諸杜明教授介紹,2015年中山醫院從學科融合和協同發展的角度,將心臟外科ICU移交重症醫學科管理,實現了心臟外科和重症醫學科的學科整合,進而成立了心臟大血管重症亞專科。
  • 即日起重醫附一院可網上預約做核酸檢測 最快當天出結果
    6月13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即日起,市民可在重醫附一院微信公眾號預約自費核酸檢測。根據重慶市物價規定,核酸檢測費用286元。市民可以通過關注「重醫一院」微信公眾號,進入就醫指南,選擇「核酸檢測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