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葉脈作畫其實也是一種傳統延續下來的工藝,利用樹葉的優美外形和自然肌理,把藝術在其上婉轉表達,人工與樹葉的自然美融會一體,營造出別具韻味、靈秀自然的藝術境地,給人以唯美的視覺享受。
唐代詩人柳宗元就有「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的詩句。歷來中國的書畫家有利用植物葉來作書作畫抒寫胸懷、寄託情感的傳統。
據記載,唐代書法家懷素「學書貧無紙,曾種芭蕉萬餘株,取葉練字,名其居為『綠天庵』」,清末風俗畫家吳友如曾繪有《懷素書蕉圖》。
善繪道釋人物的明代畫家丁雲鵬則用菩提葉作《羅漢圖》多幀,所繪羅漢線條流暢,「絲髮之間,而眉目間態畢現」,為佛教藝術珍品。
現在很多喇嘛、學者等採來菩提樹的葉子,將其做成葉脈後再在其上畫上唐卡,或結緣或陳設,是信仰的供奉與普渡,也是藝術的表達和傳承。
如果有朋友也想玩玩這種藝術,那我先告訴大家葉脈的製作方法,具體畫什麼寫什麼就看您自己的功力了,反正要畫一個這樣的唐卡時間都在1-3天。
有繪畫功底的朋友那就最好不過了,做這樣的藝術或許對自己增加額外收入有不小的幫助,尤其是一些藏傳佛教題材。
不多說了葉脈製作如下……
尋找合適的樹葉子,我這兒用的都是菩提樹葉子(不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你也可以不講究),最好找形狀美觀整齊,而且脈絡均勻、質地飽滿的葉子,將其交叉平整的放入容器中。
切記!一個容器(可以密封),葉子不可以放的太滿,因為發酵膨脹影響整體美觀度,放好後用地板磚或者其它平整乾淨的硬物壓住,一定要葉子受力均勻出來也葉脈很平整。
壓好後開始加水,加水的高度大約超出葉片10cm左右吧,然後加蓋並密封,放置於大概溫度在13-18攝氏度之間的地方,基本上3個月就可以用了。
開封後先用薄竹片(其它薄的東西不易傷害葉脈就行)將腐爛的葉子肉刮去,再用合適水壓的噴水頭(自己試著調試看看什麼樣的水流水壓合適就行)將餘下的葉肉衝洗乾淨,就ok了!
做出的葉脈顏色有的黑綠色,有的綠綠的不好看,以後也容易受潮變色或者腐蝕腐爛,所以要進行漂白處理的。買漂白粉與涼水75:1的比例調好,將葉脈放進去常溫環境下10天左右就可以了。
第一次漂白之後還沒結束,把它撈出來後直接放入清水中再泡上7天,七天後再將其撈出放入其它清水中再浸泡3天就徹底完成了。
也有人在最後的一次浸泡水中加入白礬,其有防腐、保色、增光的效果,這個比例沒有具體要求,大概一升水一湯勺足夠。
做好的葉脈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燙平它,瀝乾水分的葉子放在平的桌子上,上面墊一張白紙,然後電熱壓平滾筒滾一下就平了,自己在家可以直接瀝乾水分用吸水的東西壓一壓也可以,夾在書中壓在書下都行。
好了今天的葉脈製作方法,和一些葉脈唐卡的展示就到這裡,我們正常做這個工期十天左右,因為人物的描述,各種佛氣質的表達都需要較高的領悟,遠比山水類要難不少。非常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關注一下,更多的文玩、藝術期待與你再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