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村鎮汙水治理相關政策陸續出臺,進一步提升了行業景氣度。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汙水。2017年2月,原環保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隨後,兩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為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提出了具體方案。11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到2020年,確保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農村汙水治理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任務之一,在政策推動下有望迎來發展良機。
根據《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計劃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鄉村人口56401萬人、平均每戶4人計算,2020年之後全國仍有涉及約37600萬人、9400萬戶的農村人口需要新建汙水處理設施,即使考慮我國城鎮化率的提升導致農村人口縮減的因素,我國農村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及運營仍可達到萬億級,農村汙水處理市場空間巨大。
雖然農村汙水行業市場空間大,但是相對於城市汙水處理廠,農村汙水治理對水務企業的吸引力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單個項目處理水量小,汙水處理設施布置分散,規模經濟性差,噸水運行成本較高。第二,農村汙水納汙面積小,水質波動較大,對汙水處理設施衝擊力強。第三,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出水水質標準無專門的全國規範,各省份正在根據自身農村汙水實際情況制定各自的水質標準。
常見的現場汙水處理系統主要由化糞池和土地處理系統構成。汙水流入化糞池經厭氧分解後,去除了部分有機物和懸浮物,後流入土壤滲濾層,經滲濾、吸附、生物降解等淨化作用後流入潛水層。除少量蒸發、植物吸收外,地下水是處理後出水的最終去向。可以發現,無論場地構成、淨化機制還是水的最終去向,均與我國農村現有的洗滌廢水「滲坑」式排放類似。那麼,美國的現場汙水處理系統如何做到環境汙染和健康風險可控,並得以合法存在並推廣應用的呢?
現場汙水處理系統從過渡性的臨時設施逐漸發展認定為永久性的分散汙水處理設施,得益於對土地處理技術的系統研究、長期實踐和不斷改進,形成了覆蓋排水特徵調查、場地評估以及選址、設計、安裝與維護等整個流程的技術、方法與規範體系,編制了《現場汙水處理系統手冊》、《設計手冊:現場汙水處理與排放系統》、《分散式汙水處理系統管理指南》等指導性文件,部分州政府還提供了包括稅收減免在內的財政支持政策。作為美國極為重要的農村汙水處理技術形式,現場汙水處理系統為美國農村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糞尿與洗滌廢水分類處置的現實背景下,針對洗滌廢水排放總量不斷增加、排放方式混亂無序和監管缺位的問題,有必要借鑑美國現場汙水處理系統的成功經驗,通過對洗滌廢水排放特徵、主要汙染物在土壤系統的轉化與歸趨規律以及適用條件的研究與實踐,發展出適用於我國農村特點的洗滌廢水低成本、原位處理技術方法,為農村地區水土環境安全和質量改善提供有效支撐。
隨著我國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農村汙水處理技術和工藝不斷被研究開發,但只有因地制宜的汙水處理技術才能 真正有效的治理農村水汙染。各地在選則汙水處理技術時,還應 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貌,經濟實力等因素,建立具 有當地特色的汙水處理系統。政府還應儘快建立明確的農村汙 水排放標準,完善農村汙水排放管理制度,鼓勵汙水處理技術、 設備的創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興的汙水處理技術將會大 力用於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