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自古以來,最頂級的茶,都講究春季採摘製作,春季的茶才是一年四季最好喝的,這不僅符合我們人體的生理習性,也符合自然的生長變化規律。
經過了整個漫長冬季,茶樹獲得的休養生息,到了春天其內質最豐富,春茶還會表現出一些特徵來,比如普遍濃重飽滿,會呈現色澤綠潤或者烏潤,白毫多,葉邊緣鋸齒不明顯,葉質肥壯厚實,條索緊結,衝泡後下沉很快等。
綠茶,會表現為湯色顯黃,紅茶在杯中容易出金圈,烏龍茶的滋味和香氣平衡感都是最強的,那麼除了以上的這些情況以外,還因為春天是萬物生發復甦的屬性,這些天地靈氣和屬性可以給人帶來一年的生機勃勃,所以講究精神需求的人,一般往往都是偏愛春茶的,儘管在某些茶產品類中出現了秋冬茶更香的情況,仍然對春茶是忠心耿耿,始終如一的。
春茶因為各地方的氣候不同,茶樹發芽的情況,也有早有晚有遲緩,所以還會形成了驚蟄茶,春分茶,清明茶,穀雨茶等說法,這類茶主要以江南為代表。
而一些四季如春的亞熱帶,熱帶地區,這個屬性就不那麼明顯了,其實也失去了某種精神上的意義。
夏茶一般是低端茶的代表,在過強的光合作用下,太高的溫度,過強的光照,都會促使茶樹生長太快,芽葉還沒來得及積攢多少物質,就展開長大了,所以採摘的葉片很容易是是松垮松輕瓢的,是色澤灰暗,條幅鬆散,另外咖啡咖啡因茶鹼這類苦澀物質含量也容易高。
香氣方面會粗老,或者低下,沉悶。衝泡後芽葉下沉的緩慢。要是做綠茶的話,湯色容易顯青綠。
在歷史上,我們以前都只是用夏茶來製作原料粗老的茯磚類黑茶的,後來發現這種料做出的黑茶很耐熬煮,做出的紅茶,與春茶料顯現出的那種紅彤亮麗不同,湯色更加豔麗明快,葉底紅亮,很適合出口的需求,苦澀重,更適合調飲用,與糖類,奶製品綜合之後,可以增強口感的豐富性,所以就開始大量的用來製作紅茶了,以供應全世界的需求。
夏茶除了這兩類茶以外,製作其他類的茶都不怎麼受歡迎,於是乾脆就不生產了,即便是做了,賣價也很低,從這點來看呢,就是輕飲茶和調飲茶,它對於苦澀感的要求是正相反的,因為品飲方式以及文化的不同,這就做成了不同民族地區,對於茶的色,香,味,型的需求和態度方面有著很多的區別。
每年的8月7到9日,就是農曆立秋,一次每隔15天會進入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這幾個節氣,到10月23-24日霜降,就完成的秋茶才採收。在這個金黃色的季節裡,各類茶都有生產。
但秋茶綜合品質,其實是要略遜色於春茶的。
普遍會呈現出對夾雜葉偏多,茶葉瘦薄,葉張大小不一,邊緣鋸齒明顯,灌葉小葉種茶樹製作出的茶,往往會香氣平和不顯,滋味淡薄。
這個時候在多數茶區就開始給茶樹施農藥化肥,這也代表了一年的茶葉製作將要接近完工了。
而輕發酵的烏龍茶則相反,尤其是在閩南閩西地區的,像鐵觀音,漳平水仙,平和奇蘭,永春佛手,詔安八仙這類,輕發酵輕烘焙或者不烘焙的這類茶,反而是很活躍。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春水秋香,等說法就體現在這類茶中。
正秋的鐵觀音,在寒露時期採收,因為早晚的溫差很大,茶葉會滋生更多的芳香類物質,並且苦澀感還不重,像內安溪高海拔地區的葉片,也能夠呈現出春茶一樣的柔軟肥厚狀態來,賣價還往往會貴過當年的春茶,雲南地區的古花茶,也指的是這一時期採制的,有些似乎是沾染了野花的香,令人回味無窮,心曠神怡。
福建白茶系中的白露秋茶,許多都會香氣優雅,親和婉轉,品飲一口,閉上眼睛,像是能感受到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的味道,猶如清麗少女在原野翩翩起舞,似有蝴蝶縈繞身旁……
到了冬季,大部分的茶產區就會停工休息,讓茶樹休養生息了,由於地理上形成的溫差,更南部一些地區的冬季,和福建的秋季氣候是很近似的。
在廣東鳳凰水仙茶的產區,深冬季節仍然會有茶的製作,被稱為「雪片」,臺灣的中南部地區,也會做一些「冬片茶」,這兩種茶和「冬茶」不是一個意思,他們指的是冬季後期,多為12月中旬以後。
茶樹因為寒冷生長到芽葉的形態時,基本就不會再出新葉了,而後寒冷風霜會不斷的衝刷刺激這些稚嫩的芽葉,在抵抗惡劣環境中形成更加強烈的香氣和凜然風骨。 因為產量不穩定, 加上近似梅花般的清冷個性, 這類茶因此深受高級潔人士,資深茶人的喜愛。
不同季節的茶,有著不同的外在和內涵,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從稚嫩到茁壯到凋謝而後沉寂,生命的存在感和完整性是需要體驗的, 只有對比才能知道對錯,以及什麼是適合的,應情應景應季,因為茶,我們感受到了四級帶來的撫慰, 接受一路上不完美,也像是四季裡茶,感動一切的美, 易猶如四季裡的茶。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點讚收藏和轉發,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