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化石,俗稱石柱子、珊瑚玉。常見的珊瑚化石有單體和復體兩大類型。
單體珊瑚的骸體,從幾毫米到幾十釐米,通常有體壁圍繞,表面飾有粗細不等的皺紋,但在進化程度比較高級的珊瑚中,體壁退化。
復體珊瑚呈緻密的塊狀體,或細弱的叢枝狀,由許多細小的珊瑚個體組成,有的從母體的軸部或側方分芽而出,有的通過珊瑚體壁上的孔或管,或各珊瑚單體之間的共骨組織或間隙管相互貫聯。
珊瑚骸體的骨架由無數細微的,方解石質或文石質的羽針、羽簇或羽榍組成。
縱列骨骼單元主要包括刺狀或脊狀的隔壁脊或隔壁刺和板狀的隔壁,後者長短相間,呈兩側對稱或輻射對稱排列。
橫貫珊瑚骨腔分布的板狀體稱床板或橫板,是橫列骨骼單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有些珊瑚體的邊緣還出現小型魚鱗狀或泡沫狀骨片,稱鱗板或泡沫板。
上述縱列和橫列骨骼單元在不同地史時期的各類珊瑚中,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配列組合,或派生出其他組織結構,出現形形色色的骸體形態。
化石的產生出了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周圍的地理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嘉陵江流域的天然分水嶺秦嶺、大巴、龍門、岷山的地質時代均屬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和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大陸地殼板塊為北陸南海,當時西部的地形為古地中海域,廣元為古海區。由於自然生態環境適宜和氣候溫暖,海洋裡生長著大量的原始動、植物,珊瑚是一種海生腔腸動物,廣泛生長在30℃左右的溫暖潔淨水域中。
古生代地質時期,以四射珊瑚為主,中生代時期出現了六射珊瑚,新生代時期多見八射珊瑚,所謂八射珊瑚就是它有個八床板、八個觸手,珊瑚就是靠這些觸手吸取海中食物、生長發育的。珊瑚在海中的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從珊瑚石化後顯示出的生長紋和生長線來推測,一米高的珊瑚動物,大約需要生長1000年的時間。珊瑚死後,它的屍體逐漸為海水中的游離CO2和Ca陽離子結合成的碳酸鈣所代替,這個過程叫鈣化也稱為石化過程,這個過程的其結果使得有機質的動物珊瑚變為無機質的化石珊瑚,若珊瑚與矽元素結合後,在一定條件下珊瑚石會玉化。
珊瑚石的密度較大,硬度變化在4-5之間,由於海生珊瑚中多數品種為有色珊瑚如北、藍、黒、黃、綠珊瑚等,但是紅色珊瑚極少,因此紅珊瑚就成為貴重珊瑚的代名詞了,它是雕刻藝術品和珠寶首飾的主要原料。 紅珊瑚是一個總的大類名稱,其中包括紅珊瑚、粉紅色珊瑚、粉色珊瑚、粉白色珊瑚等幾個種類。紅珊瑚之所以珍貴其一是它含有對人身體有利於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二是在於她的顏色是純天然的。在紅珊瑚分布的深海水域,其海底都發育著大量的火山活動,這些活動提供了很多火山灰物質,火山灰物質中富含著一定數量的常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若珊瑚在石化過程中吸附了海水中的元素以鐵為主,則結果珊瑚石的顏色就是紅色的,若吸附的元素以鎂為主,兼有少許鐵質,那麼珊瑚石的顏色就會是粉紅的或是粉白色的,如果吸附的元素的以鎂為主,幾乎沒有其他雜質,那麼珊瑚石的顏色就可能是白色的。非正常地區都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活動的高發區,並包括古地中海附近海底的火山活動,海底火山活動的發育,提供了大量的鐵、錳、鎂等常量元素。這就為紅珊瑚的顏色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珊瑚自然死亡後變為珊瑚石,並在地殼板塊的加裡東,華力西,阿爾卑斯,燕山、喜馬拉雅時期的地質力作用下沉積,歷經薊縣、江南、昆明、雲南、四川、隴山造山運動,珊瑚石和其它古生物殘骸沉積秦嶺、龍門山、岷山海相地層帶中,由於地層構造的複雜多變,褶曲多裂,斷層重疊,礦物表露。滄海桑田,鬥轉星移,經過億萬年自然力的崩裂、垮塌、風化、剝離、堆積、衝刷、浸蝕,又再江水的搬運作用下,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巖體礦物如天女散花般的散布在嘉陵江的中,上遊的河幔階地和支流險灘上,它們吸天地之靈氣,吮日月之精華,象女媧鍊石般的演化為無數的色彩斑斕,奇形怪狀,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觀賞奇石。
珊瑚化石部分成交紀錄:
清 珊瑚化石山子、漢白盆、紅木座-成交價:RMB 3,436,000----拍賣日期:2012-12-26
珊瑚化石---成交價:RMB 2,873,520-拍賣日期:2015-01-30
珊瑚蟲化石----成交價:RMB 8,352,800--拍賣日期:2010-04-25
珊瑚蟲化石----成交價:RMB 15,80,000-拍賣日期:201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