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許多的穿越小說和影視題材時,都曾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穿越劇的主角,回到了文言文盛行的時代,他與其他人聊天時難道就沒有出現溝通障礙嗎?」如果你也想要穿越到古代去生活,那麼這個問題你一定要搞明白:文言文盛行的古代,人們說話也是用文言文說的嗎?
文言文是如何產生的?
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雖然古人在文獻記載中常常使用到「之乎者也」的語言,但是人們在日常溝通時,卻是使用的正常的白話文。那文言文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所寫的書面語言。在春秋以前,文言文與口語所說的白話文區別並不大,可以這麼說,文言文其實就是把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變形而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言文的寫文形式便基本定型,在隨後的兩千多年的時光中也沒再出現什麼大的浮動。但是不同的是,人們常常使用的口語卻在經常的變化中,而這變化的原因也主要是受到了移民的影響。經過多次的移民融合,到了唐朝以後,文言文與口語的分離也越發的明顯,此時人們在說話時就與寫文時的形式完全不一樣了。
古人為何不用口語的形式寫文章?
既然口語發生了多次變化,為何人們在寫文章時卻不使用口語,如果使用口語閱讀起來豈不是更方便?
要知道,雖然口語閱讀起來很方便,但是如果放在古代當時的情況,要書寫下來卻十分的難,只因為一點,那就是文字太多。
在描述同一件事情時,口語所要用的文字是文言文的一倍還要多。在古時候,人們還沒有發明出來紙張時,文字是需要刻在青銅器以及竹簡上的。這些記錄文字的材料十分的昂貴,且刻字也十分的繁瑣麻煩。為了節約成本,節省力氣,古人在寫文章時必須惜字如金。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了人們在前期長期地使用文言文形式來記錄文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東漢發明出了造紙術,在唐宋普及了印刷術,一本書的成本大幅度地降低了,過程也不再那麼費盡。但是人們依舊沿用了之前的文言文模式,這又是為何呢?
這主要是因為慣性。文言文形式言簡意賅、格式穩定,且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傳承。同時在古代,知識分子還可以通過文言文來提高自己的格調,可以直接把自己與沒有文化的普通群眾區分出來。通過文化高低的差異來獲取優越感,可以說這兩千多年來,懂得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讀書人自認為的優越感。直到近代倡導的白話文活動,才使得這種使用文言文的優越感消失。
到了宋以後,因為印刷書本的成本降低,閱讀不再是少數階層的權力,平民百姓們的閱讀也開始普及起來,而此時便興起了一種名叫「話本」的新興文學。這話本其實就是說書人表演時所用的底本。這樣的話本是融合了文言文以及口語的淺近文言體,白話小說也由此產生了。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所寫的聖旨也多是白話文,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在遺留的其中一個抗倭聖旨中,朱元璋原話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如此簡單粗暴的口語,人人都可以聽得懂。
到了清朝,白話文也基本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沒什麼大區別了。雍正皇帝在平常為了拉近與大臣的關係,在批奏摺的時候,也會寫幾句白話文。
所以,在古代只要你懂得當地人的口音,那麼就與他人交流就完全沒有問題了。是不是很神奇呢?
(材料來自《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圖片來自網絡,若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