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大家" 《褚遂良運筆圖解》出版

2021-01-08 哈爾濱新聞網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書法方圓兼備,波勢自如,結構舒展,自成體系,是唐代楷書成熟的標誌。褚遂良因高超的書法造詣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 《雁塔聖教序》等。

《倪寬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箋烏絲欄墨跡卷,帖縱高24.6cm,橫長170.1cm,共50行,滿行7字。《倪寬贊》用筆富於變化,氣均力勻,在處處表現運峰著實的同時,也往往參用輕盈飄灑與靈活自然的筆墨,起筆輕盈、收筆沉著,主要筆畫適當伸展,給人以筆勢翩翩、瀟灑大方、立姿輕盈、優雅秀美的感覺。

《褚遂良<倪寬贊>運筆圖解》運用傳統的「單勾」練習毛筆字法,將複雜的起筆、行筆和收筆以圖解的形式勾繪出來,把複雜的筆法變得簡單且直觀,起筆有依,收筆有據,行筆可循,極大地方便初學者練習臨摹,是初學書法者最好的訓練方法之一,認真臨習本帖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一套四本,雖各自獨立,但又集成一體,創立了「硬筆結構——分解筆畫——描紅修正——輔助背臨」的書法聯繫模式。

作者李光明,山東費縣人,系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現為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褚遂良<倪寬贊>運筆圖解》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八開本,封面157銅版紙,內頁128雙膠紙,共46頁碼,定價每本48元。

相關焦點

  • 褚遂良《倪寬贊》運筆圖解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等。《倪寬贊》為楷書經典法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褚遂良書法,唐代的政治家、書法家,人稱「褚體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褚遂良研習多種字體並綜合運用,史稱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史陵,然後學習舅父虞世南,終法為「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且融會貫通漢隸,自創一體,所以被稱為「初唐四大楷書家」之一,「歐、虞、褚、薛」,人稱「褚體」。
  • 學習書法不要錯過的經典作品,褚遂良楷書《千字文》欣賞
    導讀褚遂良,字善登,是唐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名留青史的書法家。褚遂良的書法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身為初唐四大家的他,書法學習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書法,取其長,補己短,將書法風格相融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世稱「褚體」。
  • 為什麼周圍學褚遂良書法的人比較少?他的書法怎麼樣?
    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局部我身邊的書友就有二三人臨他的帖,後來他們都入選了國展,他們的入展作品就是褚體楷書,其中有一個還在國展中獲獎,現在他人在省書協擔任要職,可以說,他就是憑褚體楷書起的家。想學好褚遂良的書法就要養成運筆靈動的習慣,行筆要有一定速度,太慢不行,太慢線條不靈動,寫不出褚體的那種飄逸感覺。褚體在線條的粗細變化上非常講究,筆畫有粗有細,粗處如刀切,細處如纖絲。褚遂良的細筆畫給人一種靈動和堅韌的質感,這種小細線條必須有一定的運筆速度才能寫出那種飄逸靈動的感覺,堪稱是褚體楷書最精採之處。
  • 「唐人楷書第一」歐陽詢與「廣大教化主」褚遂良楷書有什麼區別?
    之所以將褚遂良與歐陽詢兩人的書法進行對比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兩人同處於初唐四大家之列,且二人的書法聲望都很高,褚遂良被稱為唐之「廣大教化主」,歐陽詢更是有"唐人楷書第一"之名;其二,二人都創立了獨具各人風格特色的書體,為後世的書法學者指明方向——褚遂良創立了「褚體」,歐陽詢創立了「歐體」。
  • 書法名臣褚遂良,集字38幅楷書詩帖欣賞,在閱讀中掌握褚體楷書
    比如在「初唐四大家」中褚遂良(褚河南)的楷書中,就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褚遂良的楷書,最特殊的一點就是隸法的形態所存較多。在他的楷書中作品中,甚至有的字幾乎是完整的隸書,尤其與漢隸《禮器碑》相近。當然,這跟他的學習書法的源流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黃庭堅就曾說褚河南「臨右軍文賦,豪勁清潤」,又說他「正行全法右軍」。僅憑這些描述,便可知褚遂良對王羲之書法的研究之深了。
  • 褚遂良的牛逼之處!
    當褚遂良將他的書法藝術推向它的最高峰時,他便以這種種的美,建成他的書法境界:沒有一點鋪張,一切都是那麼單純、自然和平靜,並不要求藝術有意想不到的強烈的剌激,要求用筆、風格、線條都有新奇的效果,它不過是在紙面上,以筆鋒展開一種優美至極的舞蹈——它的妙處,就在於它的瀟灑自然,即不倉惶失措,也不鋒芒畢露。它讓人看了,覺得只是一種為之微笑的境界,以及一種精緻的趣味。
  • 書至初唐而極盛,唐朝的書法流傳千古,造就輝煌燦爛的大時代
    唐朝書法代表人物初唐流行行書,楷書其次,不過在創新方面,楷書應該居首。初唐傳承魏晉之風,書法更是國子監六學之一,科舉考試更是看中書法,"書法取士"成了學子們的標杆。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不少的書法代表人物,初唐四大書法家就是傑出代表人物。四大書法家分別為歐陽詢、諸遂良、虞世南、薛稷。
  • 褚遂良經典法帖賞析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倪寬贊》及《枯樹賦》等。
  • 陳維臨褚遂良《倪寬贊》,書法功力如何?書友:得褚遂良筆法精髓
    1.以教書育人為使命的陳維老師而這位書家,就是筆者今天想要跟書友們介紹的主人公,他不僅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兼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的會員,更是江西省詩詞學會的會員和南京市棲霞區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但除去這些光彩耀人的背景之外,他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江蘇省第二師範學院的書法教師,現今學習書法已經有30餘年了,朝朝暮暮與翰墨香伴,並且始終以「教書育人」為他的學書使命,因此他給人的感覺總是一幅溫潤儒雅的風貌
  • 他的書法取虞世南、歐陽詢諸家,後上朔至王羲之,自成體系
    褚遂良的一生, 光明磊落, 成為道德品行上受人尊重的忠臣。其書法也是當時學書者的楷模, 並對後世的書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雁塔聖教序》是褚遂良58歲所作, 是他晚年極具代表的作品, 此作品是李世民為了表彰玄奘法師歷經千難萬險去印度取經往返十餘年之久, 回長安後翻譯佛教三藏要籍的事跡而寫的。
  • 書法解析:褚遂良楷書《倪寬贊》以繼承王羲之的神韻為主
    鉤的含蓄蘊藉於其他書家少見,有時表現為垂露形態,鉤只在醞釀之中,如「劉」字;有時鉤底渾圓而鉤尖短而銳,酷似歐法,如「於」字,戈鉤底部也作如此處理。橫鉤出鉤前頓點圓潤,如珠似玉,所以特別豐腴可愛;鉤鋒勁銳,如「鳥之視胸」。凡較長的斜撇則表現為特別細長的蘭葉狀,宛若遊絲一直拖出字的底部,如「唐」「石」等如此長撇酷似唐代舞女長曳的披紗,飄逸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