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青春期階段的學生,會有很多與其它年齡段不一樣的表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特徵對於中考考生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以及如何把那些不好的影響降到最低。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徵
(一)情緒的變化
青春期階段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情緒不穩定,經常大起大落。這些情緒波動與情境的改變密切相關,他們在一天當中情緒高漲點往往是與同伴待在一起,或者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情緒低落點往往發生在由成人主導的環境裡,如班級、家庭。
(二)自我概念的變化
隨著社交範圍的擴展,他們面對不同關係時會有不同的自我表現——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相處時的表現不盡相同,這是導致不一致產生的原因。隨著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這種不一致,青少年會因為「哪個是真正的我」而感到困惑。
(三)自尊的變化
青少年的自尊中增加了自我評價的幾個新維度——親密友誼、對異性的吸引力以及職業能力。他們比往常更看重自己的自尊,如果對青少年的行為給予消極、前後不一致或者非就事論事的反饋,那麼最好的結果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最壞的結果將引發無能和被拋棄的感覺。
(四)認知能力的變化
青春期階段,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公眾批評敏感:因為青少年相信自己是別人注意和關心的焦點。
2、誇張的個人獨特感:因為青少年相信別人都在看著他們、評價他們,使他們誇大了自己的重要性,他們開始感覺自己是特殊的、唯一的。很多青少年有時認為自己到達了榮譽的高峰,有時又跌進絕望的深淵,他們認為這些體驗是別人所不能理解的。
3、理想主義和批判主義:青少年思維能力的提升,促使他們可以想像出不同的家庭、文化和道德系統,結果就是他們經常構想出一副沒有偏見,沒有歧視,也沒有庸俗行為的完美世界圖景。當意識到自己真實的父母與完美的家庭不符時,青少年便成了愛挑剔的評論家。隨著對社會關係的推理能力的提高,青少年開始對父母和老師去理想化,把他們看做「普通人」。因此,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盲從於父母和老師的權威。
4、難於做決定:雖然青少年在解決許多認知問題時比兒童時期更有效,但他們做決策時缺乏以下理性思考:(1)辨別每一種選擇的正反兩種論點;(2)評價各種結果的可能性;(3)根據能否達到目標來評價自己的選擇;(4)從錯誤中接受教訓,並在未來做出更好地決定。
二、上述特徵對學習的影響
無論是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與父母和老師的對抗關係、低自尊的人生態度、還是內心孤獨或懊悔自責的心理狀況,這些青春期的不利方面給學習造成最大的影響就是:無法保持持續、穩定、高昂的學習狀態。而家長、老師和學生都很清楚,保持持續、穩定、高昂的學習狀態是中考考出好成績的重要前提!
三、以上問題如何解決
我們的目標是中考考出好成績,在心理層面的操作方法是降低青春期的不利方面對學習的影響。具體內容分為以下幾部分:
(一)尊重
對於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家長需要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尊重孩子內心的那條心理界限,自己不要輕易地越過這條界限去幹預或影響孩子。例如:對於孩子喜歡的事物,家長只提建議而不強行要求。否則,會因為過多的「成人主導」而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關心
像以前一樣對孩子表達關心,這種關心主要表現在情感上予以幫助。例如:看到孩子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不和家人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主動地、溫和地問問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煩心事了?我們有點擔心你的狀態,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和我們說說,也許我們能幫到你。」這一系列的表達會讓孩子感受到以下幾條信息:1、父母是關心我的壞心情的;2、父母對我的事情是感興趣的;3、父母很尊重我,沒有強迫我和他們說心事;4、父母是可以支持到我的。當孩子的內心能有這些感受的時候,他內在的力量就會一步步地提升,而這些內在力量,就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並進行自我調控,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會意識到自己應該在學校表現得好一些。
(三)鼓勵
家長都知道要多鼓勵孩子,但是要鼓勵哪些方面?怎樣鼓勵他呢?
主要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鼓勵他們自己做決策、鼓勵他們自己去執行、鼓勵他們探索、鼓勵他們嘗試錯誤,以及鼓勵他們和同伴交往。例如:在和孩子聊到未來的職業方向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你覺得什麼樣的職業才是好職業?你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決定了就去試試吧,可以試著給自己定一份計劃。」、「犯錯了也沒關係,人生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犯錯中總結經驗,只要不犯重複的錯誤就好」。在父母的這些鼓勵中,孩子逐漸完成了:從被動執行者向主動探索者的身份轉變,而這種轉變同樣對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有好處。
(四)指導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指指點點,但很需要父母的指點。這裡的指點,就是父母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成熟的思維方式,給孩子提出建議與指導。建議與指導只是讓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絕不是要求和限制孩子。具體的指導內容包括:
1、如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對不同關係時的不同表現,會讓他們因為「哪個是真正的我」而感到困惑。這裡父母可以給孩子解答:每一個他都是真正的他,只不過隨著情境的變化,他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以適應環境。例如,面對父母時他是孩子的角色;面對老師時他是學生的角色;面對朋友時他是朋友的角色。當角色能夠隨著情境變化而自如地變化,並且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承擔對應角色的權利、責任、義務時,他們就成長了。
2、如何消除誇張的個人獨特感:家長需要承認青少年獨特的地方,同時還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告訴他們,應該覺得自己和幾年前一樣,鼓勵他們更平衡地看自己。
3、幫助他們客觀地看待世界:對於學生內心要麼極好要麼極壞的二元觀,家長需要對青少年的遠大志向和挑剔的評論做出耐心地回應。指出其內心目標的好的方面,並幫助他們理解所有的社會和個人都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4、輔助他們做決策:在做出有效決策方面,家長可以幫他們分析各種選擇的優缺點,各種可能的結果,以及怎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例如:「這件事如果你選擇A,那麼好處是……壞處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因為……;如果你選擇B,好處是……壞處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因為……」
5、分享自己的經驗:在青少年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和他們分享下自己的經驗與成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成人的支持。例如:「如果是我遇到你現在的困難,我可能會……,我的理由是……」。
(五)其它注意點
1、青春期階段的典型特質是關注自己,但中考前夕他們卻不得不面對各種競爭。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引導學生:更多地去關注自我,關注對於自我的提升,從而弱化外界競爭關係的影響。
2、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對於公眾批評很敏感,因此一定不要當面挑青少年的錯,如果問題重要就單獨跟他談。
3、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來幫他們初步明確自己的價值和未來的工作、生活方向(網上有很多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可自行搜索了解)。
4、家長需要與老師密切溝通,掌握孩子的發展情況;
5、因為如果對青少年的行為給予消極、前後不一致或者非就事論事的反饋,那麼他們有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引發無能和被拋棄的感覺。所以,父母和老師,最好給到學生積極、前後一致,和就事論事的反饋。
四、預期結果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可以預期孩子會在以下方面得到改善:
(一)自尊提升
在父母充分尊重孩子、情感支持孩子的前提下,孩子們的自尊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自尊的提升就會帶來自信心的提升,而這兩者是學習動力的重要來源。
(二)情緒穩定
當孩子的內心覺得被人理解、不感到自己被外界過度關注、沒有那麼多的抱怨或抗拒,還能夠獲得成年人的指導時,他們就能從源頭上緩解負面情緒,從而保持一種穩定的情緒狀態。
(三)角色意識
有了成年人的鼓勵和指導,同時在明確了自己人生目標的情況下,青春期的學生就會更好地扮演好自己「學生」的角色,並會努力地去承擔學生角色的責任與義務,那麼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更加主動的去學習(激活了學習主動性)。
(四)思考能力
在成年人的輔助下,在經過了不斷的探索、試錯、總結後,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高自尊、高自信心、穩定的情緒、明確的角色意識,以及逐漸成熟的思考能力,所有這些變化綜合起來,就可以幫助初三考生實現「保持持續、穩定、高昂的學習狀態」的目標,以應付4個月後的中考考試。
歡迎評論,我會對每條評論進行回復。
【心理PM】專注於提供心理層面的解決方案,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