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曹操,在某種程度上真的非常相似嗎

2020-12-22 藏史屋

諸葛亮和曹操,在小說中,這兩個人就是一忠一奸,諸葛亮就是神機妙算的,曹操就是奸詐無賴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人其實有很多的相似點,那麼,我們就來一一分析。

曹操在漢魏時期屬於非儒類的寒族,就是說他並不屬於儒家正統的士族階級,因為曹操是宦官的養子,我們知道,在東漢時期外戚和宦官的幹政都是很多士大夫非常頭疼的,所以,後來也有人抓著這一條來羞辱曹操,但是在立場上,曹操屬於寒族,並且,曹操所嚮往的目標以及思想,並不是儒家所嚮往的目標,曹操的想法更傾向於法家的統治思想,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上,曹操與法家不謀而合,而諸葛亮呢?

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就是說諸葛亮所嚮往的是成為管仲那樣的人,而管仲其實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也是屬於非儒類寒族,所以,為什麼曹魏和蜀漢,尤其是蜀漢最先滅亡,政治立場就不是正統的,而且,孫吳政權其實是代表的儒家士族階級,因為孫權帶領的是江東士族階級,孫氏家族的麾下有江東士族支持。

再說曹操和諸葛亮,他們兩個人都是當然過丞相的,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甚至是被單獨列傳的,所以,諸葛亮和曹操在三國時期的地位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總結出來了諸葛亮和曹操的三個相似。

首先,他們所代表的階級立場相同,都是非儒家的寒族,並且政治制度方面都嚮往法家的思想。其次,他們都擔任過丞相,諸葛亮還輔佐後主劉禪,所以,這兩個人的官職在當時都非常相似。最後,這兩個人都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都是帶著遺憾離世的,曹操所希望的是能改變士族階級的統治,換句話說,曹操是要打破傳統儒家思想對政治的壟斷,而諸葛亮是希望可以北上一統,這兩個人都未能完成自己所期待的目標,並且,這兩個人死後,這一目標也未能如願,最終的贏家是司馬家族。

我們在很多時候,太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了,對於曹操和諸葛亮這兩人也有太多爭議的地方,其實在我個人看來,這兩個人都是英雄,並且這兩個人在三國歷史中也都留下了濃濃的一筆,其實歷史往往留給我們很多寶貴財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去瞻仰,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去學習,這兩人在戲劇中,一正一邪,一忠一奸,其實拋開很多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兩個人真的非常相似。

曹操和諸葛亮兩個人的確非常相似,無論是在官職上還是想法上,這兩人都不謀而合,歷史就是這樣,你喜歡曹操還是喜歡諸葛亮呢?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何「唯才是舉」的曹操,始終看不上他?
    曹操是三國時代最有眼光的君主,他年輕時候和袁紹、袁術這些官N代一起混跡洛陽,隨後一起入朝為官。董卓亂京時亂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袁紹特意問曹操未來你該如何安定天下?曹操回答我會藉助天下人的智力來平定亂世。後來曹操果然在眾人齊心合力下打下半壁江山。
  • 華容道放曹操,諸葛亮不殺關羽為何還要他立軍令狀,用計太毒
    關羽念在過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分上 ,不顧立下要活捉曹操的軍令狀,放過了他。在三國時代,就是最讓人無法理解的事,也就是在華容道,從諸葛亮視角來說,其派關羽去華容道也就是不願殺曹操,可是,明知道關羽不殺曹操,立軍令狀就死定了,為什麼還非得逼關羽立軍令狀呢?難道說想殺他?其背後有什麼內情?真相是什麼?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沒錯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無論三國怎麼爭鬥,年輕優勢孫權可以慢慢熬,熬到曹操和劉備都掛了,他的機會就來了。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首先就得說是因為對手太強大。
  • 曹操的五子良將中誰最厲害?並非于禁,是這位打敗了諸葛亮的名將
    在這三個政權之中,劉備、孫權、曹操作為雄主,各自有其特點,而他們麾下也是聚集了不同的人才,劉備有「蜀漢五虎上將」,孫權有「江表十二虎臣」,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將人數最多,而最為著名的顯然莫過於「五子良將」。
  • 曹操送荀彧空盒子這事,歷史上存在嗎,曹操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在正史中曹操並沒有記載過曹操送了空盒子給荀彧,雖然曹操很喜歡送東西給他人以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曹操曾經送給太史慈一封信,信中什麼也沒有寫,只有「當歸」這味藥,「當歸」是啥意思,太史慈肯定能明白,再比如曹操還給諸葛亮送過五斤雞舌香,雞舌香就是丁香,漢代的尚書郎要含雞舌香向朝廷奏事,意思就是請諸葛亮到朝廷來為官。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有志圖王」的湖海散人羅貫中本人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所以他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巔峰權謀,駕輕就熟。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 諸葛亮這麼聰明,為什麼27歲才出山,且不選曹操孫權而選劉備呢?
    在社會上,要保護弟弟妹妹這麼多人,實屬是難,諸葛亮乾脆在隆中找個僻靜的地方生活,而其他人為了好聽,說他是隱居,實則是為生活所迫。誰見過正值18歲血氣方剛的青年隱居山林的呢?然而,既然要出世,幹一番大事業,就要投靠勝算最大的勢力,不然後世或許就會一直活動逃亡的道路上,甚至早早就身首異處。那為什麼諸葛亮不選強如曹操這樣的主公,而非得選還寄在劉表籬下的半百老人劉備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探討。
  • 三國曹操和孫權多疑深慮,那麼劉備呢?
    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孫權的疑心也是非常重。但劉備顯然是一個相對比較坦誠的人,用劉備自己話來說就是,他要處處和曹操相反才能得到人所以劉備的疑心並不多,這主要是劉備開的的時候啥也沒有,甚至連可以疑心的人都沒有。
  • 關羽和張飛當初若不遇劉備,而是跟隨曹操,能混得好嗎?
    爵位的話肯定要比在劉備帳下高得多,但在陣營中的重要程度便不可同日而語了。曹操和劉備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君主。相比較而言,曹操是一個注重實效的領導。他的用人原則其實很簡單,你只要真的有才能,不管是文韜還是武略,他定會欣然將你收入帳下,然後要錢給錢,要爵位給爵位。
  • 諸葛亮和司馬懿博弈,張郃成了犧牲品,是司馬懿的失策還是陰謀?
    本身是諸葛亮想埋伏一波張郃,但是被洞察到了意圖,選擇了另一條路包抄蜀軍,第二日諸葛亮判斷張郃去了蜀軍最薄弱的地方,於是故意讓士兵不抵抗,讓敵人得逞。第四天的時候,張郃還真的是攻擊了蜀軍當時最薄弱的地方——運糧部隊。因為得手了,張郃還給司馬懿稟告了情況。司馬懿這個人也是很有謀略,知道了張郃的戰果笑了一下。
  • 三國名人名字趣談:曹操不姓曹,諸葛亮不姓諸葛,那馬超又姓啥?
    其實,在正史上,很多的真實歷史,和我們在書中看到的是有出入的。比如說,在《三國演義》中,將周瑜的形象塑造成了善妒的特點,而且心胸極為的狹窄;但是,在 真實的歷史上,周瑜卻是個極為大度的人。在《三國演義》中,不管是曹操也好,諸葛亮也罷,都是大家極為熟悉的人物,今日,我們便來看看這三國時期的人物姓名之謎。
  • 諸葛亮走上神壇,與王安石變法關係很大
    而與諸葛亮相比,宋神宗、王安石的作風明顯更像曹操。當然,在宋朝皇權提升的情況下,大家不敢像魏晉南北朝的士族那樣直接懟皇帝,但是把同為宰相的諸葛亮和曹操拿來跟王安石比比還是可以的,結果一比之下,飽受新法之苦的天下人就發現諸葛亮比曹操可愛多了,最終助推了社會上尊劉貶曹的思潮。
  • 曹操讓小圈圈套巨型公仔,原以為套不中,沒想到來了周瑜和諸葛亮
    而且生意的主題都是和王者榮耀最近大火的英雄公仔相關。比如劉邦,他的生意就是VR挑戰贏公仔,馬可波羅是射擊贏小英雄公仔,而曹操更是擺了個套圈圈贏公仔的攤。曹操讓用小圈圈套巨型公仔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周瑜諸葛亮比賽夾娃娃現在,諸葛亮和周瑜發現這個逆天規則後,又來到了劉邦、馬可波羅、曹操的贏公仔攤位上,利用同樣的原理,把劉邦、馬可波羅、曹操給贏了個精光。
  • 荀彧荀攸為何在輔助曹操的決策上截然不同?
    荀彧原為袁紹的座上賓,在袁紹集團中地位也相當高,只是荀彧認為袁紹優柔寡斷難以成事,最後選擇了輔佐曹操。荀彧之才華是三國中極為罕見的,對軍事戰略和內政方針很有見解,被曹操成為「吾之子房」。在早期的兗州叛亂中為曹操保存了最後的實力,在官渡之戰時,坐鎮許昌保證後方安全。
  • 司馬懿為何那麼怕曹操?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真相只有1個!
    仔細閱讀漢末三國史書,在諸侯爭霸中,最後曹操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曹操一生,英雄好漢不勝枚舉,管生的兒子比劉備和孫權的兒子強得多,曹操有28個兒子更重要。諸葛亮死後,劉禪掌管蜀漢四十餘年,曹操死後不到三十年,曹魏政權就被司馬懿篡奪了,這是為什麼?
  • 曹操和劉備臨終前各喊了一人的名字,若後輩聽懂,歷史或將改寫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三股勢力稱霸四方,建立了各自的政權,而在政權建立之前,無數英雄血灑戰場,數不清的士兵魂歸他鄉。歷史是殘酷的,卻又是必然的,現在回看歷史,真的有太多需要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反思和借鑑的地方。三國時期的將士們沒有固定的主子,前一刻還是劉備的士卒,打了一仗就投降,下一刻便成了孫權的屬下。
  • 曹操和劉備說一人不能重用,接班人選擇忽視,造成了相反後果
    曹操和劉備,分別是曹魏和蜀漢的實際締造者,在漢末亂世,憑藉自己獨特的優勢開創了一番基業。作為陣營領袖,此二人在用人、識人的眼光上非常毒辣,人才在他們手上,都能被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他們的手下也都各自有那麼一個人,在別人眼裡都是頂級人才,就是得不到這二位領袖的重用。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和你熟知的版本差別真的很大
    比如諸葛亮借東風、龐統獻連環計、火燒赤壁、苦肉計、蔣幹盜書、草船借箭,等等.......不可否認,羅貫中把這些故事講的的確非常精彩。但是,故事畢竟是故事,和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總有些不符之處。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到底是怎樣的呢?
  • 赤壁之戰,都說曹操是敗於諸葛亮、周瑜之手,其實這一切都是天意
    建安十三年,曹操舉兵南犯,與東吳水師決戰於赤壁。 對於這場史詩級的大戰,世人早已有了定論:「周郎火燒赤壁,擊退曹操百萬兵馬。」可是,曹操兵敗真的是因為火燒嗎?本文將詳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並論述曹操兵敗是由於疾病,而不是東吳的計謀。
  • 歷史上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善妒嗎?
    但是實際上,演義畢竟是小說,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也是經過二次創作而來,真正的諸葛亮並不像劇中那樣厲害,很多事情並不是諸葛亮所為,而周瑜也不是一個嫉妒別人才華的人。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