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缺貨潮持續上演,國產石墨烯晶圓要「芯」變革?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產業最前線

未來市場龐大,晶圓產能緊缺形勢嚴峻

根據SEMI的預測,到2021年全球8寸、12寸矽片正片的市場需求將分別達到650萬片/月和680萬片/月,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放眼全球,矽片供應商主要有日本信越、Sumco、中國臺灣的環球晶圓、德國Sili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等,前5大廠商市場佔有率超過90%。此外,臺灣地區的合晶科技、 Ferrotec也是8英寸矽片的重要供應商。

但是由於多數8寸晶圓廠建廠時間較早,運行時間長達十年以上,部分設備太老舊或者難以修復,加上更多從8寸向12寸升級的內存廠商,如三星和海力士,所以目前舊設備市場資源逐漸枯竭,因此近年來8寸晶圓設備較為緊缺,其中蝕刻機、光刻機、測量設備最難獲得。

「目前晶圓產能已緊張到不可思議,客戶對產能的需求已達恐慌程度,預估明年下半年到2022年下半年,邏輯、DRAM市場都會缺貨到無法想像的地步。」11月30日,晶片代工商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的一席話也點出了晶圓產能緊張的現狀。

這其中,尤以8英寸產能最為火爆,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市場,由於這裡的IC設計企業數量眾多,而大多數都是以90nm及以上的成熟製程工藝晶片為主,這些晶片主要採用8英寸晶圓代工生產,因此,雖然這些IC設計廠商個體體量不大,但由於總數量可觀,因此形成了巨大的代工需求,為了搶到產能,賽道更為激烈。

積極布局,國內廠商有望快速崛起

實際上,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程度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到目前形成了愈演愈烈之勢。我國也在積極布局,諸多企業將視線轉移至晶圓再生領域。

2020年之前,大陸在晶圓再生領域幾乎為空白,大部分大陸晶圓廠都是將測試晶圓送去中國臺灣或者日本進行再生加工,少部分企業例如中芯國際會自己將一部分的晶圓進行再生加工,大陸的自主晶圓再生還沒有進入量產階段。而隨著大陸晶圓產能不斷擴大,晶圓再生的市場也不斷擴大,一些國內企業例如至純科技和協鑫集成開始布局晶圓再生相關業務,作為大陸大規模量產再生晶圓的先行者,有望從這個正在擴張的廣闊市場中獲益。

至純科技布局晶圓再生領域,現已擁有晶圓再生工藝中所需要的溼法清洗設備。此外,還擁有行業主流的雙面拋光以及邊緣拋光的能力。而針對晶圓再生流程中的外來汙染管控,除了業界已用的在最終清洗及檢測階段進行潔淨室作業,將環境管控延伸到研磨以及初步清洗階段,可以提供更好的晶圓表面潔淨程度,以配合先進位程的要求。在晶圓再生領域,至純科技現已掌握部分核心技術。

除了晶圓再生項目加大布局,此前的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首次亮相。據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在去年就與上海市石墨烯功能型平臺籤訂了協議,提供有成本競爭力的產業應用,促進石墨烯晶圓的小批量生產。無疑,新技術的重大突破,為晶圓緊缺的現狀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隨著國內企業持續擴增產能,再生晶圓領域有望加速前進,其帶動一系列產業鏈乘風而起,國產替代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8英寸石墨烯晶圓橫空出世,離中國芯不遠了
    據媒體報導,國產的8英寸的石墨烯晶圓片已經橫空出世,中科院果然從不讓人失望。此次中科院彎道超車,成功研製出了石墨烯晶圓,美企對此反應劇烈,不少美企都叫苦不迭,甚至直言自己飯碗不保,看來中科院這一成果確實讓美國都有些猝不及防。也有網友表示,石墨烯晶圓片已經研製成功,距離真正的中國芯還有多久呢?
  • 國產石墨烯晶圓下線 或助力晶片彎道超車 比矽前景還大的石墨烯...
    原標題:國產石墨烯晶圓下線,或助力晶片彎道超車,比矽前景還大的石墨烯優勢何在?   石墨烯晶圓的小批量生產,被認為是為新一代國產電子器件的研發奠定了基礎,意義重大。   什麼是晶圓?
  • 中科院再迎技術突破,國產石墨烯晶圓亮相,卻無法取代矽基晶片?
    國產石墨烯晶圓亮相晶片是半導體材料的硬體展現,在資訊時代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個國家都希望掌握領先的晶片技術。我們國內同樣也是如此,並且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發工作,致力於讓國產晶片實現崛起的目標。
  • 我國8英寸石墨烯晶圓亮相,性能提升10倍以上世界唯一
    我國8英寸石墨烯晶圓亮相,性能提升10倍以上世界唯一; ① 據報導,近日,中科院正式宣布已研發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圓。該團隊甚至表示「不管在產品尺寸、產品質量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② 即使是美國在該領域的技術都無法與之比較,未來應用普及後有望讓中國在微電子技術方向實現質的飛越,這一結果讓不少人感嘆,中國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芯」; ③ 華創證券指出,作為碳基晶片的材料石墨烯晶圓,和以往的矽基晶片不同,無論是穩定性和性能都有很大提升,是一種全新形態的晶片。
  • 石墨烯板塊拉升 我國8英寸石墨烯晶圓亮相
    近日,中科院正式宣布已研發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圓。該團隊甚至表示「不管在產品尺寸、產品質量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華創證券指出,石墨烯單晶圓要比傳統的矽晶圓在性能上提高了十倍以上,量產後勢必會讓半導體領域重新洗牌。
  • 我國8英寸石墨烯晶圓亮相 性能提升10倍以上成世界唯一(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近日,中科院正式宣布已研發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圓。該團隊甚至表示「不管在產品尺寸、產品質量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即使是美國在該領域的技術都無法與之比較,未來應用普及後有望讓中國在微電子技術方向實現質的飛越,這一結果讓不少人感嘆,中國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芯」。 點評:作為碳基晶片的材料石墨烯晶圓,和以往的矽基晶片不同,無論是穩定性和性能都有很大提升,是一種全新形態的晶片。石墨烯單晶圓要比傳統的矽晶圓在性能上提高了十倍以上,量產後勢必會讓半導體領域重新洗牌。
  • 中科院正式宣布,突破8英寸石墨烯晶圓技術,中國芯迎來轉機
    要說石墨烯,就不得不講一下石墨。石墨使用碳元素組成的,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同素異形體。石墨的分子結構是分成的,每一層都是由多個正六邊形碳元素構成的,取出石墨中的一層,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石墨烯。簡單點說,石墨烯就是單層的石墨!
  • 性能提升10倍,8英寸石墨烯晶圓亮相,兩股聞風漲停
    財聯社12月7日訊,中國科技再迎突破,8英寸石墨烯晶圓亮相,相比傳統的矽晶圓性能提升10倍以上。 受此消息影響,早盤石墨烯概念異動拉升,寶泰隆、德爾未來先後封板,悅達投資一度大漲逾9%,華麗家族、碳元科技、方大炭素等個股跟漲。
  • 快充晶片缺貨、全球汽車晶片斷供……8英寸晶圓到底怎麼了
    2020年的半導體市場風起雲湧,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的是8英寸晶圓的故事,一個半導體上遊材料的供需緊張,引發下遊一連串反應,從手機快充頭到汽車,一場蝴蝶效應正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上演。
  • ICCAD 2020:晶片缺貨的原因,當真只是晶圓產能不足嗎?
    最近的半導體行業,沒有什麼話題比缺貨更能引起共鳴。受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影響,MOSFET、驅動IC、電源管理IC等元器件紛紛傳來漲價消息。而自從iPhone 12上市後,晶片缺貨風波更是在消費類電源領域大肆擴散,蔓延到了TWS藍牙耳機領域,市場對於TWS耳機的強勁需求也加劇了主控晶片和相關觸控晶片缺貨的情況。
  • 「競標風」吹向晶圓代工!8吋擴到12吋,晶圓代工短缺成啥樣?
    近期晶圓代工產能(特別是8吋產能)緊缺問題已經引發了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普遍關注,因為其已經引發了下遊眾多的相關晶片的缺貨、漲價問題,比如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圖像傳感器、部分功率器件及MCU缺貨和漲價問題都非常嚴重,甚至部分車廠因缺「芯」而遭遇了停產危機,足見事態之嚴重。
  • 晶圓製造行業深度報告:供需協同發力,晶圓製造國產化迎時代機遇
    先進位程技術+產能持續推進,增資中芯南方加速成長空間擴容。中芯南方是為中芯國際 14nm 及以下先進位程研發和量產計劃而建設的、具備先進位程產能的 12 英寸晶圓廠(上海 300mmFab)。開發 14nm 及以下產能是公司的一項戰略性的決策,可強化在先進位程產品製造的領先市場地位。 Ø 技術持續升級。
  • 8英寸晶圓:持續十年緊缺 還將持續十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8英寸晶圓:持續十年緊缺 還將持續十年?「產能很難搶,我們的晶片需求發給晶圓代工廠之後都要等排期,為此,我們今年的流片延緩了一段時間才完成,因為一開始基本排不上。」近期,一位深圳晶片設計領域的創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 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導近日,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受到關注,MOSFET、驅動IC、電源管理IC紛紛傳來漲價消息。《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半導體產能緊缺從晶圓代工開始,傳導至封測,缺貨促使漲價,還蔓延到了包括晶片設計、模組供應商、下遊終端廠商等。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眾所周知,製造晶片的原材料是晶圓,也就是砂子變成矽,再加工成矽片後的產品。而隨著晶片工藝的不斷提升,晶圓的尺寸與工藝是反比,也就是工藝越先進,晶圓的尺寸越大,因為越大的晶圓,製造成晶片時,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下降。
  • 中國首個高標準12英寸晶圓廠落戶,國產芯開始提速
    中國首個高標準12英寸晶圓廠落戶,國產芯開始提速。近日聞泰科技投資120億在上海建設的首個12英寸規級晶圓廠成功落戶,對我國半導體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中芯國際花8.3億向ASML購買的光刻機屢被放鴿子,甚至被嘲即使拿到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刻機也造不出高端晶片。現在國內大部分手機廠商的晶片還只能通過購買解決,尤其是高通,就算漲價也無可奈何。12英寸車規級晶圓廠,擁有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測能力,預計年產量能達到36萬片,數據是十分可觀的,未來擴大規模還有機會繼續往上提。
  • 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弘芯三大晶圓廠營運現狀剖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2/409539.htm長江存儲和武漢新芯在疫情籠罩下,眼前的狀況和因應措施,牽動著當今全球最缺貨的三大晶片3D NAND、NOR Flash、CIS 的供給狀況。更可說,全球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大廠三星、SK 海力士、美光、威騰電子、鎧俠也都緊盯著武漢疫情和長江存儲的最新近況。
  • 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蔓延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導近日,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受到關注,由晶圓緊缺引發的連鎖反應也開始逐步蔓延。8英寸晶圓產能緊缺,MOSFET、驅動IC、電源管理IC紛紛傳來漲價消息。《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半導體產能緊缺從晶圓代工開始,傳導至封測,缺貨促使漲價,也促使了半導體產業鏈板塊個股表現出色,還蔓延到了包括晶片設計、模組供應商、下遊終端廠商等。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喬安對本報記者表示,若晶圓製造需求強勁,將帶動上遊矽晶圓出貨暢旺;而產能緊張則使得下遊終端產品因零組件缺貨導致生產周期延長。
  • 晶圓代工產能奇缺!臺積電(TSM.US)也已到極限?下遊晶片持續缺貨漲價
    今年的8吋晶圓缺貨問題尤為嚴重。除了受下半年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市場需求強勢反彈影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8吋晶圓廠產能本身就有限,且上遊晶圓廠投資少。此外華為大量囤貨、日本旭化成(Asahi Kasei)一座半導體工廠發生火災、東南亞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封城、意法半導體(STM.US)爆發罷工等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中芯國際(00981.HK):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企業,維持「買入」評級
    晶圓代工全球市場規模約 569 億美元(IC insight 2019 年數據)。公司收入位列純晶圓代工公司全球第四位,中國大陸第一位,中芯國際擁有 3 條 8 英寸產線和 4 條 12 英寸產線,2019 年末合計產能約 45 萬片(約當 8寸)。從技術實力來看,公司是大陸目前唯一實現 14nm FinFET 工藝量產的代工企業,在全球僅次於臺積電、三星等龍頭,位列第二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