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句形容夫妻的俗語「床頭吵架床尾和」,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單純的形容夫妻關係,但其實它是有出處的,床頭吵架指的是夫妻躺在床上的時候,因一些瑣事而拌嘴,而在「床尾和」的過程中,床尾凳的作用就出來了。
床尾凳指的是在床尾處,放置一個與床同高或比床低一點,長度與床的寬度一樣,寬度大概有五十公分左右的凳子,主要是坐在上面換鞋、歇息、放衣服用的。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呢?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材質說
在古代擁有床尾凳的人家,大多數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窮人一般連家具都配置不齊,更別說弄個床尾凳了。而床尾凳一般是以椿木打造而成,故而叫做椿凳,到了後來人們為了便於稱呼,於是就叫「春凳」了。
二、季節說
床尾凳除了放置在床尾,也經常用於室外休息,大家都知道適合室外休息的季節只有春季和秋季,而秋季是個農忙的季節——雖然能夠添置床尾凳的家庭一般都挺有錢,但古代是以農業為主,大部分家庭還是要忙著農活的。
所以只有春天才有空真正的休息,古人們在春天的時候將床尾凳搬到室外,嗮曬太陽吹吹風,吟個小詩喝個小酒,因為床尾凳一般都是春天搬出去的,所以又叫「春凳」。
三、用途說
第三種說法指的就是一種與春色相關的工具了,在古代與春色相關的東西,一般都以「春」著名,比如春宮圖、春書、春話等,而床尾凳據說是夫妻行房事的時候專用工具,所以叫「春凳」。
關於第三個說法,古代還有相關的小說記載,比如《金瓶梅》裡潘金蓮與女婿陳敬濟幽會的場景就有這麼一出:
潘金蓮早辰梳妝打扮,走來樓上觀音菩薩前燒香。不想陳敬濟正拿鑰匙上樓,開庫房門拿藥材香料,撞遇在一處。這婦人且不燒香,見樓上無人,一個叫「親親五娘」,一個呼「心肝短命」,因說:「趁無人,咱在這裡了罷。」就在一張春凳上……
清代小說《姑妄言》裡也有關於春凳的記載:
(聶變豹)叫丫頭們抬過一條春凳, 鋪上褥子, 地板鋪了紅氈。叫他扶起爬在春凳上, 站在氈上。羸陽此時身不由主, 憑他們擺布停當了。聶變豹渾身脫光, 笑對那妾同眾丫頭道:「你們都不許去, 在這裡看我老爺試新。」
清朝禁書《歡喜冤家》中也有關於春凳的記載:
二官道:「夜間待我想個法兒起來, 與你長會便是。」把二娘就放在一條春凳上, 兩個又幹了起來。
可能在古代,床尾凳真的就像那些小說家的筆下一樣,充當男歡女愛的工具了吧。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戲曲說(ID:xiqushuo1995)
(您的每一次點讚轉發,都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