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大屁股彩電」!再見!「魚骨天線」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2020年正在步入尾聲。跟隨這個無比特殊的年份一同走入歷史的,還有一樣陪伴了億萬中國家庭,伴隨幾代人成長的東西——模擬電視。

2020年7月15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關於按規劃關停地面模擬電視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 ,宣布全國各地的中央臺節目地面模擬電視信號於8月31日前,特殊情況最遲於12月31日前關停;而地方節目的地面模擬電視信號於12月31日前,特殊情況最遲於2021年3月31日前完成關停。

從模擬到數字,是電視技術從黑白到彩色之後的第二次關鍵升級,它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技術進步最迅速的時光,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歷史。

01 模擬電視機:「雪花」和「大屁股彩電」

2020年12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模擬電視信號徹底關閉。 1日凌晨,仍在進行模擬廣播的香港電臺、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3家單位的負責人前往位於慈雲山的電視發射塔,按動按鈕關閉模擬信號,並將相關頻譜交還給特區政府。

對普通香港市民而言,這意味著如果他們還沒有切換到數位電視,仍在收看有模糊和重影問題的模擬電視的話,等待他們的只有屏幕上的一片雪花。

電視機上的「雪花」對10後,甚至少數00後來說,絕對是從未經歷過的新鮮事。在他們能記事之前,家中早已安裝了有線電視,所以對這個是沒有記憶的。

記得應該是知乎上有一個父親跟孩子說,自己做了個噩夢,夢境就像家裡電視機沒信號了時候一樣恐怖。不過孩子聽了卻說:「電視沒信號?那個畫面不是特別漂亮嗎?」父親這才發現,家裡裝了Apple TV而且很久都沒交過有線電視費了,所以Apple TV在休息時放的屏幕保護程序特別漂亮,讓父子倆的記憶截然不同。

孩子們不認識手錶上的指針,會把手機萬能充說成「這個東西長得像滑鼠」,面對3.5英寸軟盤會說「誰把『保存』圖標3D列印出來了」。如果要做「打電話」的手勢,成年人會用左手擺一個「6」放到耳朵旁,孩子們是攤開左手做平板狀貼到耳朵旁。

說多了都是時代的眼淚。

電視機上的「雪花」也是時代眼淚的一部分。 這種東西湊近了看,其實並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而是很多黑色粗邊框包圍的白色「小米粒」堆積在屏幕上,讓密集恐懼症患者當場發作。

「雪花」的學名叫「噪點」,是在模擬視頻信號中獨有的現象。 當電視機天線未接收到清晰的信號時,會意外拾取外界的電子噪聲和輻射電磁噪聲,在屏幕上顯示為流動的隨機像素點,同時伴隨著譁啦譁啦下雨一樣的刺耳噪聲。

在中國、英國和法國被稱為「雪花」的噪點現象,在瑞典、丹麥、匈牙利、印度尼西亞被稱為 「螞蟻打架」 ;在土耳其語中被稱為 「屏幕上的螞蟻」 ;在羅馬尼亞語中,被稱為 「跳蚤」 。在阿根廷,噪點被稱為 「雨」 ,可能與它的聲音有關。

引起噪點的電磁噪聲源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大氣噪聲源,包括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引起的電磁信號,或來自附近電子設備的局部無線電波噪聲。而顯示設備本身也是噪聲源,部分原因是內部電子元件產生的熱噪聲。

當我們說到電子元件發熱問題,毫無疑問,必須提到20—30年前那些屏幕比現在小,耗電比現在高的顯像管電視機,它們傻大黑粗還冒著熱氣,一開機就令人擔憂會不會爆炸。廣告上管它們叫 「彩電」,是彩色電視機的簡稱 ——因為電視機不一定是彩色的,還有只能顯示黑白畫面的更便宜的款式。

「彩電」的屏幕由玻璃製成,有明顯的曲面弧度,也會讓畫面變形;在春秋乾燥季節的北方,啟動電視之後會譁啦啦帶起一層靜電。更明顯的特徵是,它們機身都擁有龐大的尾部,佔用的空間使得它們不得不放在柜子上,而不能懸掛在牆上。

顯像管電視機的最大缺點在於電視的整體尺寸與屏幕畫幅成正比,所以它不能無限制地放大,34英寸是這種電視機的極限。 更大尺寸的家用電視機則依賴叫「背投」的技術,即把一臺投影儀塞到機身內部。

這種「大屁股」的顯像管彩電讓1990年代之前的家庭布局也隨之改變。那時候的客廳在沙發或飯桌正對的位置必然要擺放電視櫃,而那個精巧的,頂的上全家半年到一年收入的,會閃閃發光的盒子就供在上面,還要蒙上一層帶蕾絲邊的苫布。70後、80後的童年都會伴隨著如何掀開這塊神聖布料的禁忌衝動,其快感不亞於掀起新娘的蓋頭。

在等待爸媽回家的短暫時間裡,如何快速打開電視看一小會動畫片,再神不知鬼不覺地關上,還要確保機身背後的「屁股」顯像管不發熱,以免爸媽察覺,一直是一項高難度動作。

02 模擬電視技術:跨越一個世紀的發展

習慣了每年交「蘋果稅」,隔三岔五就見證一種前無古人的新發明的現代人,可能已經忘記了從前是一個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時代。平板電視的活躍也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OLED和窄邊框全面登堂入室更是只有一兩年光景。與此相對的是,顯像管電視採用的技術,最早在 1897 年就具備了雛形,是踏踏實實地流行了百年的顯示技術。

顯像管的學名叫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帶螢光屏幕的陰極射線管是在1897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發明的。當電子束撞擊時,屏幕上會顯示亮光。到20世紀20—30年代,以美國西屋電氣(Westinghouse)為代表的廠商逐漸將 CRT 技術發展成熟;1933年,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

1925年10月2日,英國人貝爾德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採用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掃描」出一具木偶的影像,這被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也被稱作「電視之父」。 英國廣播公司BBC自1929—1937年使用這種技術傳輸電視節目,後來被更先進的傳輸技術取代。

在當時,電視機僅在全球僅有的三個最發達國家——英國、美國和蘇聯商業銷售,售價在當時的20—600英鎊不等,相當於現在的1316—39477英鎊,約合1.16萬元—34.69萬元。

電視機是極少數權貴的玩物,但電視技術已經開始兢兢業業地記錄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由於保存影像的技術較傳輸影像的技術落後,電視臺剛一開始播放節目,全都採用直播方式。這讓1929年9月30日BBC的試驗播出同時也成為世界上第一次電視直播。

到 1936年,柏林奧運會是第一場由電視轉播的奧運會, BBC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下圖來自英國國家科學與媒體博物館,展示了1930—1940年代的電視攝像機樣式。

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也在紐約世博會後開始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但是,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事業停滯了10年。1946年,BBC恢復了電視節目播出,美國政府也從戰時模式中解脫出來,允許民用工業製造新的電視機。

從1949年到1951年,美國電視機的數目從100萬臺升至1000多萬臺;到1968年,電視飛入了1510萬個家庭。現在我們能見到的電視劇、動畫片、綜藝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在那時已經是螢屏常客。

1953年,彩色電視機正式在美國問世。 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成為全球第一家彩色播出的電視臺。最能用來形容色彩斑斕的一個意象是開屏的孔雀, NBC用孔雀作為臺標,直到如今。

彩色電視取代黑白電視的過程,跟今天數位電視取代模擬電視的過程有點類似,都需要淘汰舊的發射和接收設備,替換成新的。當時因為電視臺還沒有今天這麼多樣,設備替換起來也相對容易;但普通家庭仍然大量使用黑白電視機,因為換臺電視實在是太……貴了。

總體上看,各發達經濟體到1960年代末70年代初基本全部實現彩色播出;香港到1980年停止了黑白電視的製作。但整個80年代,家庭接收端的黑白電視仍很流行,中國大陸直到90年代初仍在製造和銷售黑白電視機。

電視機的尺寸龐大,造價高昂,使得看電視成為一種在廣場或整個社區共同參與的公共體驗,換臺也需要大夥協商同意。上圖展現了1950年代,戰後日本大阪的觀眾在廣場上收看電視的場景。

不過50年代末開始,日本的索尼等公司就致力於縮小電視機尺寸,推出適合在小房間擺放,乃至可帶走的便攜CRT電視。 1967年,第一臺「掌上電視」研發成功 ,而 1982年索尼以「Watchman」的名稱將這種手持電視機推向全球。

看電視逐漸從公共活動轉變為隨時隨地的個人體驗,也催生了一堆「小眼鏡」。更重要的是, 電子媒體創造了兼具流行文化和個性化於一身的影響力,也比以前出現過的圖書、報紙、廣播等媒介載體更能入腦入心,直接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動。

當 NBC 電視臺中斷肥皂劇,播出越南戰場的最新畫面時,反戰浪潮開始醞釀,直到燎原之勢。 當甘迺迪和尼克森參加1960年首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時,執政經驗等指標首次敗給了螢屏上的個人形象,為今後電影和真人秀明星當總統打下了基礎。

電視技術激發了學者的靈感,傳播理論的創新為這個時代著書立傳。1964年,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了 「媒介即訊息」 的論斷,意思是: 當人們理解一個訊息時,會受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

例如,電視新聞報導一宗令人髮指的罪案,其新聞故事本身可能並非主要傳播到人們心中的「訊息」,而是在於:電視新聞讓大家邊吃晚飯邊看,在這麼寶貴的黃金時段內,撥出專門的時間給犯罪信息,會讓人得出一種社會治安變差了的印象,即使這跟實際情況並不一致。

「媒介即訊息」等系列概念是當代傳播學大廈的基石。當我們梳理和解讀社交網絡帶來的情緒極化,「過濾氣泡」,「同溫層」等概念時,都要傾聽這聲來自模擬電視時代的迴響。

03 模擬電視時代:

見證中國改革開放進程

1958年,中國第一座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開播。 此後,上海、哈爾濱、廣州、瀋陽相繼成立省級電視臺。這是全國最早開播的五家電視臺。1960年,遼寧丹東電視臺成立,這是全國最早的城市電視臺。

除上海和廣東之外,東北同樣是新中國早期的發達地區,作為「新中國工業的長子」,擁有了最早設立電視臺的優越條件。

不過,直到1978年確立改革開放政策之前,中國電視事業並沒有多少可說的東西,因為電視機是限制在政府機關、國企等部門才能購買,加上價格昂貴,普通家庭根本難以擁有。1979年,全國只有485萬臺電視機。

70年代末開始,國內的電視臺開始一系列技術升級。1973年,「北京電視臺」試播彩色電視節目。到1979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起了彩色電視臺。 「北京電視臺」也在1978年定名為中央電視臺,並開始播出《新聞聯播》節目。 這個節目開始逐步取代在電影放映前播放的《新聞簡報》,作為傳遞時事新聞的載體。

8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上演過的電視黃金時代的盛景,又在中國重演了一次。最開始是引進日本和歐美劇目,日本的有《阿信》《排球女將》《遠山的呼喚》《追捕》;美國的演過《霹靂舞》《加裡森敢死隊》。國產劇方面,四大名著改編劇在80年代首播了《西遊記》上半部和《紅樓夢》,90年代拍了《三國演義》《水滸傳》,每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些劇目上演的時候,街上沒人出門,都聚在有電視機的家庭裡看電視,要說是「萬人空巷」 也不為過。有個段子說,當年班裡的同學都說唐僧是穿黑衣服,有個小男孩說唐僧穿的是紅色,還被笑話了。他哭著請同學們到自己家看,很多孩子才意識到:世界上還有種東西叫彩電。

1984年,雖然多數人只能通過收音機輾轉獲知中國女排戰勝美國隊,首奪奧運金牌的新聞 ,但在一些富裕起來的中國家庭,他們已經可以把寶貝電視機搬到大院裡,叫上鄰裡一起見證激動人心的直播畫面。

縱觀整個80年代,電視的覆蓋率雖然不是特別高,但絕對量也不低,而且已經足夠可以影響社會潮流。1982年,全國電視機數量暴漲到2761萬臺,到1987年底,已經變成年產量就接近2000萬臺,社會擁有量突破1億臺,電視觀眾達6億人,也就是當時全國人口的73%。電視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

模擬電視時代,很多家庭是通過電視天線,而不是後來流行的有線電視來接收節目的。 在「大屁股」顯像管電視的頭頂,一般還會長出兩根「長辮子」,它們就像收音機的天線一樣可以多層收縮和伸展。在家中擺放電視機時,必須找個好的角度,一般是靠窗戶的位置,才能收到最清晰的信號。

如果這還不夠,或者電視機不帶天線,就要外接天線了。這些天線長在當時平房的房頂上,由鐵絲穿成,外形就像吃剩下的魚骨頭。2019年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面,就有一個單元復現了當年必須通過手握天線,來保證信號穩定的情景。

對於生活在廣東、福建地區的居民來說,「魚骨天線」更有一層特殊的含義。

由於國家政策是「四級辦電視」,每個省、市、縣都有自己的電視臺,加上中央臺,一共也就能看到四套節目。

不過,70—80年代開始,廣東人民架起魚骨天線,冒著被抓的風險,收看來自香港的電視節目——無線電視(TVB)和亞洲電視(ATV)。 與此同時,福建人民也用魚骨天線收看臺灣的電視,當時有3個臺,中國電視公司(中視)、中華電視公司(華視)和臺灣電視公司(臺視)。

1980年3月28日,一名20多歲的男青年冒險爬上9樓天台隔熱層,給住在8樓的一戶人家架設魚骨天線,不幸失足墮樓身亡。《羊城晚報》在頭版刊登了這則社會新聞,引發社會討論,認為廣州應該成立一家公共天線公司,負責接收香港電視信號,傳送到每家每戶。

一個多月後,《廣州日報》刊登評論文章,痛批人們冒險架起魚骨天線看香港電視,是為了「滿足食色之欲」,並稱「港風北漸,對於我們社會道德風氣的影響是不利的。」

緊接著是來自全國輿論的譴責,說香港電視「每分每秒都在放毒」。5月份,廣州市委、市革委會發出《關於制止一些不良風氣的通知》,作出5項規定,首先就是「堅決禁止收看香港電視」。

1982年5月,廣州市委、市政府發出《關於限期全部拆除魚骨天線的通知》,據稱兩個月內拆除2.6萬條天線,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報告文學作家李春雷的《木棉花開》描述,廣東老百姓對付清拆魚骨天線的辦法是「空舍清野」:白天撤下來,晚上再裝回去。與此同時,廣州年輕人也坐上開往深圳的大巴,到深圳的老東門街看更清晰的香港電視。

為了查清楚香港電視的「魔力」幾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在1983年5月專門調研了無線和亞視的電視節目,感受到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吸引力,以及新聞節目的即時快捷。此後,任仲夷要求文藝工作者千方百計辦好自己的廣播電視節目,豐富群眾文娛生活,沒有再提要拆天線的事。

事實上,從當年廣東製作的電視廣告就能看出,因為亦步亦趨模仿香港,它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已經比內陸省份進步了很多。1984年「白雲米麵製品廠」生產的「白雲快食麵」廣告歌很明顯地模仿了日清「出前一丁」方便麵廣告;1988年「百事達雪檸」廣告就像雪碧廣告片一樣在迷人的夏日海灘拍攝。

如此也不難明白,為什麼到了改革開放加速度的90年代,威力洗衣機、半球電飯煲、萬家樂熱水器、太陽神口服液、健力寶、樂百氏、小霸王等名牌產品能快人一步,迅速從南粵大地走向全國。

中國大陸第一條電視廣告是1979年在上海電視臺播出的「參桂養榮酒」廣告,第一條外國商品廣告是1980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可口可樂廣告。它們剛剛播出時,無不遭遇了「姓資還是姓社」乃至「出賣主權」的靈魂拷問,比現在說「鬧劇該收場了」之類的措辭要嚴厲得多。

但人民群眾很快就用實際的喜愛之情,為引進外國電視節目,了解海外風土人情掃清了障礙。不論是引進BBC的英語教育節目《跟我學》,引進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和合拍《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還是從迪士尼引進《米老鼠和唐老鴨》,轉播世界盃足球賽,都在播出期間引起轟動。

隨著這些節目的引進,不僅是可口可樂,還有麥氏咖啡(Maxwell House),果珍衝調飲料(Tang),卡西歐計算器,松下卡拉 OK 錄像機等消費品,乃至波音飛機,「正義的來福靈」殺蟲劑,東芝鐵路信號系統等生產資料和工業品,都在電視上打廣告,成為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牌子。

1978年,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有機會感受到風馳電掣的日本新幹線,並且感慨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電視的小窗口,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正是依靠電視帶來的對西方先進生活方式的傳播,中國人逐步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奇怪刻板印象,認識到了我們的基本國情,堅定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建立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04 模擬電視謝幕:

可能不會有一場隆重的儀式

進入90年代,有線電視開始跟固定電話一起進入中國百姓的家庭。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是人口眾多,且城市居民在批量蓋成的樓房小區聚居,因此以小區為單位,推行有線電視入戶的難度,要比其他國家低一些。所以,到世紀之交時,中國城市觀眾基本上只會在搜臺的時候短暫接觸到「雪花」,而大部分圖像質量都是清晰穩定的。

這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模擬轉數字進程中,會同時安排播出地面數位電視信號,取代地面模擬電視信號的原因。包括香港也是如此:原來提供模擬廣播的慈雲山等發射臺,將改為傳輸地面天線可以收到的數位訊號,而接收機信號差的時候則可能有「馬賽克」代替「鬼影」和「雪花」。此外,美國、日本等獨立房屋居多的地方也會大量推行衛星鍋,而不是鋪設到屋子的有線電纜。

而針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中國在21世紀初開始實行一攬子的「村村通」計劃,保證行政村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網際網路。其中有線電視「村村通」採取以村為單位設立轉播站的方式,將信號分到每戶人家。

2016年,隨著國力增強,中國有條件向具體農戶派發電視接收設備,於是開展了從「村村通」向「戶戶通」的升級。 「戶戶通」設備就是衛星鍋,可以接收到中央、省級、民族語言等60多套基本的衛星電視節目,免費收看。 這些設備也更方便由模擬時代的標清信號隨時升級到高清信號。

這裡提到的清晰度的提升,是在黑白轉彩色、模擬轉數字進程之後展開的第三場電視技術革命。

模擬電視時代,電視信號最高的解析度是540線,即面積為720×540個像素的畫面,相當於DVD畫質。在2008年前後,部分地區傳輸的有線電視可以達到這一水平;更早則分別經歷了480線(640×480,相當於 90 年代中期電腦顯示器的流行尺寸),240線隔行掃描(320×240 左右的畫面拉伸到 640×480,相當於 VCD 畫質)等時期。

有了數位電視制播技術,電視清晰度得以進一步提升,突破了模擬電視的理論上限。之後再怎麼增加清晰度,也只是逐步提升網絡帶寬就能完成的,跟同時期模擬行動電話轉數字的過程類似。

在中國電視事業的歷史上,電視技術的升級換代往往伴隨著國家大事的歷史性時刻,因為每個電視人都有將自己時代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的原始衝動。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式轉播,是國內首次測試高畫質電視的製作和播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央視開通高清頻道,供觀眾觀看高畫質的比賽畫面。與此同時,香港也在2007年推出數碼電視信號,供有條件的家庭搶先體驗。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直播採用了 4K 超高清技術,而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同時採用4K和8K轉播。

此時我們所說的高畫質電視,先是720P(即 1280×720 解析度),然後是1080P(1920×1080);4K是3840×2160,8K更達到7680×4320,在80—100寸的超大電視屏幕上都能精確對準每一個像素點,纖毫畢現。電視機也變得越來越便宜,2019年彩電行業零售均價僅為2809元,創下十年來的新低。

你可能已經被數字繞暈了,沒關係。你只需要知道,現在的中國觀眾看到的電視節目,比1930年代的英國電視節目清晰至少100倍;而電視機售價低至當年英國的約100分之一。而這個進化過程的絕大部分發生在最近的10年,呈現一條陡然加速的曲線。

伸長了胳膊架設魚骨天線的珠三角居民,也可以從有線電視直接看到翡翠臺和本港臺的節目,也就沒有必要再安天線了。經過有線傳輸的香港節目會審核新聞片段,有時會出現「迎客松」畫面或是公益廣告。

在90年代,電視成為陸、港、臺比拼的競技場。那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面向大中華區開設的「衛星電視中文臺」「V 音樂臺」等頻道節目多元,包裝精美,甚至可以在一些城市的有線電視直接落地。這催化了90年代內地電視節目的進步和學習,全國所有省級電視臺均上星播出,將有線頻道擴充到30—40個。因為「衛視中文臺」即後來「鳳凰衛視」的緣故,這些省臺都管自己叫「××衛視」。

與此同時,省臺也大膽創新,引入國外優秀的文藝節目,比如播放迪士尼動畫的《小神龍俱樂部》等等。這可能是中國電視觀眾最幸福的一段時光,直到2004年《境外電視節目引進、播出管理規定》施行後戛然而止。

2016年4月1日,香港亞洲電視因經營不善而停止地面電視節目播出,珠三角家庭電視機上的「本港臺」和「國際臺」也沒了信號。此時,香港免費商業電視臺數量反而增為三家。但除無線外的「香港開電視」和「ViuTV」,以及公營的「香港電臺31」都沒有再獲準進入珠三角的有線網絡。廣東人只剩下無線旗下「翡翠臺」和「明珠臺」可以看。

隨著12月1日限期的到來,翡翠臺、明珠臺由慈雲山發出的模擬信號電波,也將徹底消失在大灣區的天空。

世界各國淘汰模擬電視的進度各有不同。2009年,美國在主要經濟體中較早結束了模擬電視廣播,當時仍有近100萬戶家庭沒來得及購買高畫質電視或機頂盒,所以在一瞬間被切斷了信號。因為要照顧貧困人士,英國雖然在全球最早播出高畫質電視、數位電視和網絡電視,但拖到2012年才停止模擬信號。

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是電視技術的全球領導者,該國原計劃於2011年全面停止模擬電視廣播,但巖手、福島和宮城3縣因同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緣故,拖延到2012年3月底停播。轉換期全國有大約10萬戶的收視受到影響。

而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今年做到了可以讓14億人,特別是幾年前甚至還不通電、不通網、不通電視的農村家庭完成模擬到數位電視的轉換,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一項壯舉。

可供比較的是,印度現在的電視臺都還沒有實現高清播出,甚至於電視機的全國覆蓋率也只有66%,到2019年還有7000萬人看不上電視,就更不用提給普通人家進行數位化改造了。

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電視的模擬轉數字進程預計也將會有一些人受到影響,不過關於這部分受影響人士的人數和具體分布,目前很難有具體的統計。他們也許不一定再需要看電視——即使是長輩也都在熟悉怎麼在智慧型手機上學廣場舞。

另一些情況下,這些家庭會跟隨辦寬帶獲取來自電信、移動或聯通的 IPTV,一上來就是高清的畫質,用的也是差不多的遙控器,這就不關廣電什麼事了。

為了留足準備時間,中國的數位電視轉換實際上早在2015年就已經分批次啟動,今年7月提出的最終限期只是對大部分工作完成之後的一個掃尾。各地的實施細則都規定了要充分藉助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渠道發布公告,製作宣傳節目、制定應急預案,乃至試關停並設置熱線電話,答覆群眾諮詢。

就這樣,在全國電視觀眾基本上沒有什麼感知的時候,我們將陸續迎來模擬電視時代的尾聲。雖然日本和韓國都曾經做過幾個小時的特別節目,倒計時送別模擬電視,同時回顧一下過去幾十年在模擬電視上播出的節目,不過現在看來,我們不太可能會有這樣的安排。

所以,就讓我們用這篇文章,為中國的模擬電視安排一場認真的告別吧。希望在今後的日子裡,電視不論以何種形式存在,都會繼續為我們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帶我們領略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

原標題:再見,模擬電視:我們需要一場認真的告別

作者:書航

相關焦點

  • 天線寶寶「丁丁」去世!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你好,再見……
    就因為這則新聞,很多人才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天線寶寶的身體裡面還藏著一個大寶寶,而新聞中離世的西蒙正是穿著紫色外套的天線寶寶丁丁。看過天線寶寶的人都比較了解,丁丁是《天線寶寶》中個子最高的一位,也是一位非常紳士的天線寶寶,他喜歡在散步時唱自己的丁丁歌,還喜歡跳舞和打滾,最喜歡的東西就是紅色手提包。
  • 再見,模擬電視:我們需要一場認真的告別
    從模擬到數字,是電視技術從黑白到彩色之後的第二次關鍵升級,它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技術進步最迅速的時光,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歷史。 模擬電視機:「雪花」和「大屁股彩電」 2020 年 12 月 1 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模擬電視信號將徹底關閉。
  • 再見之後,永不再見
    或許,是該說再見的時候了,從見到你到追逐你已然過了那麼長的時間,最後還是要給自己一個交代。 而離開,是當下最好的方式,沒有意外。 再見了咖啡店遇見的「單戀」,這美好的邂逅,終究要以灰溜溜的姿態退場,往後仍舊祝願你安好,只是彼此之間永不再見了。
  • 再見,模擬電視!再見,雪花點!
    很多人對模擬電視機並不了解,那麼說到「雪花」和「魚骨天線」一定不陌生。「雪花」的學名叫「噪點」,是在模擬視頻信號中獨有的現象。當電視機天線未接收到清晰的信號時,會意外拾取外界的電子噪聲和輻射電磁噪聲,在屏幕上顯示為流動的隨機像素點,同時伴隨著譁啦譁啦下雨一樣的刺耳噪聲。
  • iPhone4:永遠的經典,大家都捨不得說再見!
    iPhone4:永遠的經典,大家都捨不得說再見!為什麼經典呢?因為當時這個手機被賈伯斯稱為是改變一切的產品,要知道預售的時候都是拿到了超多的訂單,達到了60萬臺。很多人對這個蘋果手機都是非常痴迷,現在2020年回過頭看看這款iPhone4機型,不得不說也是很震撼的,屏幕的解析度儘管只有隻有960×640,可是依舊很清晰,這個主要是因為屏幕比較小。
  • 最強「釘子戶」iPhone6S:抱歉了,2020年必須再見了!
    最強「釘子戶」iPhone6S:抱歉了,2020年必須再見了!外觀方面,iPhone6S採用4.7英寸的屏幕,不能夠有更好的視覺體驗,現在大家都是更喜歡大屏幕手機,金屬材質+三段式機身天線,美觀度也是有大大折扣。不過造型還是算得上很經典的。
  • 再見!再見!再見
    這一年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今年太難了」這是被突如其來的 疫 情顛覆的一年這是被氣勢洶洶的 洪 水 傷害的一年……這一年在南昌人的心中留下了許多傷痛記憶所幸,大 家 都 挺 過 來 了現在,讓我們喘口氣回頭再望一眼南昌2020最真實的樣子
  • iPhone6s:2020年再見了!果粉:想想都很捨不得!
    這個iPhone6s也確實是挺經典的,但是2020年要說再見了,且一起來看看這幾個原因,儘管很多果粉都很捨不得,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在國產千元手機崛起中要知道iPhone6s那個年代,很多國產手機品牌的整體是倆還是要比較落後的,在外觀、性能和拍照等等方面都是遠遠不如iPhone手機。
  • 不要對我說再見一句再見什麼歌 再見男版誰唱的完整歌詞介紹
    不要對我說再見一句再見什麼歌 再見男版誰唱的完整歌詞介紹  在抖音上本來很多不是很火的歌曲,卻被網友們翻唱卻翻紅了,就比如最近鄧紫棋的一首歌,其中的歌詞:「不要對我說再見一句再見,就結束這一切」,很多網友都表示這首歌很好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首歌名字吧!
  • 莊心妍《再見只是陌生人》,曾經愛的難捨難分,再見卻變成陌生人
    莊心妍《再見只是陌生人》,曾經愛的難捨難分,再見卻變成陌生人莊心妍《再見只是陌生人》,曾經愛的難捨難分,再見卻變成陌生人莊心妍《再見只是陌生人》
  • 朗誦 再見女郎
    再見女郎作者|馬曉蓬 朗誦|聲橋品誦 插畫|鶴田一郎再見  女郎
  • 有的人,說了再見,就真的不會再見了!
    由此看來有些人於自己而言真的是生命裡的過客,只能短暫相陪,一旦前方出現十字路口,他們就會奔向各處,有些人甚至此生不再見。安妮寶貝:「很多人一旦分開,也許會永遠都不再見面。」這樣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還真是妙不可言。
  • 再見!姑射軒……
    「再見」是真的「再見」,不會再也不見,我也期待再見。在我學習書法的日子裡,姑射軒給予我莫大的幫助,不僅在字法上,而且在思想上。在這裡,接觸到很多同齡人不知道、不了解的思想。這對我本身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了一定的影響。感謝,讓我明白什麼是師者,又讓我遇到真正的師者。來日方長,再見。
  • 《學著說再見》:一轉身,就是江湖不再見
    初次聽朋友說起《學著說再見》,我腦海裡瞬間閃過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超驗駭客》,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同樣是藉助程序,製造過世之人的電子人版本,來延緩人們對已經去世之人的留戀之情,最後卻發現,要面對的痛苦更嚴重,《超驗駭客》裡,這種痛苦甚至演變成科技對人類生存的威脅。
  • 《不說再見》得獎,任嘉倫一路風雨兼程,與觀眾不說再見
    而任嘉倫的「粉絲」們心心念念很久的待播劇,就有《藍焰突擊》、《不說再見》等等。 《不說再見》斬獲大獎 2020年即將過去的時候,正是《不說再見》給大眾帶來了突如其來的驚喜:在2020年第十六屆中美電視節上,《不說再見》
  • 《再見螢火蟲》
    《再見螢火蟲》日式/情感/沉浸熒惑實景推理殿堂劇情:★★★★★推理:★★★情感:★★★★★人數:
  • 不說再見
    然後瞬間不想寫了,尷尬。實習部門的同事們都很棒,對我也很照顧,只是想來還是因為我太悶騷,上演了大段大段的內心戲,結果最後屁都沒憋出一個。很想說一句,謝謝你們。不說再見。接下來也就是大學最後一段時間了,大學一路過來陪伴我最多的就是室友了。
  • 是誰追殺了天線寶寶二十多年?
    ,不可以向外宣稱自己出演天線寶寶。為了確保他們不會因為疲憊脫掉戲服,他們直接給演員的屁股裡塞了個凳子。這就是它們擁有一隻大屁股的原因在狗仔的層層攻勢下,劇組的防線愈發鬆動,畢竟24小時高壓監視的生活實在不是人過的。
  • 畢業季 不想說再見
    再見,西北操場|晚上再也不能相約去跑步背靠背坐著 吹著風 漫天繁星也在傾聽我們的故事再見,教室|睡覺時總覺得四周嘈雜如今終於等到寂靜卻讓人感到莫名惆悵再見,食堂|吃不膩的美味回味起來依然那麼親切縱然再多想念 卻也只能停留在記憶中
  • 半句再見.
    而他是大我一屆的學長,謙謙公子,彬彬有禮,還他媽有腹肌。不懂他那麼好的人為什麼會看上我,所以剛在一起的時候,我一直籠罩在自卑裡。 說他套路王也好,甜言蜜語也好,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漸漸明白到,他是真的真的很喜歡我。開心之餘,我也因此變得自信起來,確信自己是一個還不錯的人。青春期的自卑在那一段時間裡,第一次得到了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