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桂世芳,生活的日常是早上5點半起床,6點鐘到兒子家,送孫女上學;回家路上順便買點新鮮肉菜,負責兒子、兒媳兩人的中餐和晚餐。夜晚,安頓好兒子一家後,再騎上電動車,伴著夜色,回到屬於自己和丈夫的小屋。
顯然,這是一個以家庭為重心的傳統農村婦女,連她自己或許都想不到,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擁有75萬粉絲的網紅。
但走進桂世芳的生活,你會覺得一切又都不意外:她來自草根,也自帶草根的倔強,只要她喜歡,她想學,一定會想方設法摸索,直到學會。
於是,當一個做飯的大媽,拿起廚房裡的高壓鍋、鍋蓋、漏勺……打起碟、敲起鼓,再配上富有節奏感的音樂,爆款視頻就此誕生。
「心撲通撲通地跳,說實話,
後面再多點讚,也沒有第一次興奮」
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有很多看似「土味」,卻收穫了巨大流量和關注的視頻博主。桂世芳的抖音號「貪玩的小芳」算是其中之一。但和那些動輒幾百萬粉絲的大V比起來,她只能算個新手。
1月12日,「貪玩的小芳」粉絲60萬,一天過去,到1月13日,這個數字漲到了75萬,而且還在不斷漲,獲贊數則達到了943萬。
以廚房裡的鍋碗瓢盆為工具,模仿DJ打碟;改裝家裡的水桶、鍋蓋組成架子鼓打鼓卡點,是「貪玩的小芳」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風格的視頻作品。
但啥是打碟?啥是架子鼓?半年前,這個老家安徽合肥、在金華打工的50歲大姐,還一無所知。
「看別人模仿拍這種視頻,很有節奏感,看著也不難,就想自己也搞一條。」第一條高壓鍋打碟的視頻,發布在去年7月份,拍攝地點,就在桂世芳兒子工廠宿舍的廚房。
擺下灶臺和鍋碗瓢盆之後,人走進去已經略顯擁擠,但這處面積不過2平米左右的小場地,卻是桂世芳的大舞臺。以前,她在這裡為家人燒飯做菜,現在還多了一項活動——拍視頻。
視頻能火,桂世芳挺意外。
「那天發完視頻就燒飯做家務去了,沒有時間看手機,到了晚上打開一看,媽呀,好多點讚,還有留言的,看都看不過來。」這不是桂世芳第一次有這種感受,最早是2020年6月份,她發了一條踩快節奏跳舞的視頻,「誰說50、60不能玩,只要會瘋永遠18」,一下子收穫了3萬粉絲。
雖然點讚留言都沒有後面幾個爆款視頻多,但那是桂世芳第一次體會心跳加速的感覺,「心撲通撲通地跳,說實話,後面再多點讚,也沒有第一次興奮。」
跳舞、打碟……有了前兩次的爆火,桂世芳似乎已經摸到了粉絲的脾性。8月份,她拍攝了一條打架子鼓的視頻。所謂的架子鼓,其實就是三個水桶底、一個鍋蓋、一個燈罩,都是她就地取材,用透明膠組裝起來的。
同樣是快節奏,同樣是踩點,「我知道肯定能火。」但火到144.9萬點讚,也是桂世芳沒想到的。
所謂的架子鼓,都是自己找來各種材料組裝的
「有人說我像伍佰,我不知道是誰。
找來他的歌來聽,不喜歡」
視頻的火爆,讓桂世芳的抖音號上,留言無數。「天生自帶樂感」「卡點無敵」「阿姨你才是最嗨的仔」「大姐是個王者」……有些留言,桂世芳卻坦言「看不懂」。
比如有人說她像伍佰。
「伍佰是誰?還有人說我這模仿像250,我懷疑伍佰是不是罵人的話。」桂世芳拿著手機問兒子,才知道伍佰是個歌手,自己和他還真有著相似的髮型和長相,「可惜我找了他的歌來聽,不喜歡。」
喜歡,是桂世芳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只要是她喜歡的事物,哪怕和她的年齡有反差,她都會想方設法學會。
出生在安徽農村的桂世芳,才讀完小學一年級就輟學,照顧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妹妹。「沒文化」是她心裡的一根刺。
桂世芳原本不怎麼識字,但她喜歡唱歌。當年全民K歌流行,她把喜歡的歌曲挑出來唱。歌唱得一般,但半年時間,對著歌詞,把很多字都學會了;幾年前,妹妹生了孩子,月子裡桂世芳幫忙照顧,借著機會,她又拉著妹妹教她學拼音。
「很喜歡在電腦上打字的那個感覺,非常非常喜歡,所以要學拼音。」那個月裡,只要有空閒,桂世芳就在電腦前坐著打字,20多天又把拼音學會了。
如今,靠著興趣驅動,自我學習,這個沒怎麼讀過書的女子,在網絡上,用文字和人溝通交流已經頗順暢了。
堅持愛好,也讓桂世芳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桂世芳喜歡跳舞,更喜歡節奏感強的音樂。
「所以跳舞喜歡跳恰恰,跟著視頻學,看幾遍就學會了。」她的自學能力有多強?隨便說一說,就能舉出幾個例子。
最早在工地做小工,別人每天賺15元,她能賺18元,因為她幹活利索,一些需要觀察能力和技巧的活,看幾遍就能學會,甚至做得比男工還要好;她曾經很愛廣場舞,跟著別人在旁邊跳,一段時間下來,她被選中參加匯演,「其他人都是本地的,就我一個是外地的,因為他們說我跳得好」。
打碟、打架子鼓,難在卡點找節奏,對於桂世芳來說都不是事。
一則視頻,基本都是一遍就過,最多也就拍三遍。「三遍要是拍不好,那肯定是拍不好了。」桂世芳還總結了技巧,「節奏要一遍遍在腦子裡過,容易的一個晚上記住,難的要三天。」前段時間拍了一則「刀劍如夢」背景音的視頻,桂世芳準備了三天,「那個節奏有點難抓,第一次還能看出我緊張了。」
「動腦子會琢磨,日子才會更紅火」
雖然粉絲多了,但桂世芳也有些忐忑,擔心家裡人反對,尤其是兒媳婦。
「有些人留言,覺得我這樣拍視頻是生活太無聊,還質疑我,連活都不用幹啦?」看到這些話,桂世芳很生氣,「哪一樣活我沒有幹好啦?拍一條視頻就三四分鐘,能耽誤什麼事?」
但數以萬計的留言裡,難免有一些這樣那樣的聲音,桂世芳還是想徵求家人意見。
「我也問他們,媽媽這樣,你們介意不?他們說,幹自己喜歡的事,又不犯法,他們無所謂。」有了家人的支持,桂世芳更有底氣。前段時間,她逛街時花50元買了一根拍攝杆,又花20元入了一副耳機,「用耳機聽音樂再打節奏,會更準一點。」
70元錢,算是她為這個愛好花出去的一筆「巨資」。
花50元買了一根拍攝杆,在此之前,手機就放在旁邊這臺機器上
最近一條視頻,發布在兩天前,延續了「貪玩的小芳」一貫風格:在廚房灶臺上,雙手在一隻電飯鍋和一隻高壓鍋上,伴著節奏來回切換。話筒,是一隻小平底鍋,綁在頭上掛在兩側的漏勺,就是耳罩。
這則視頻獲贊214萬,評論15萬,這也是她所有視頻中,點讚最多的一條,刷新了作為代表作被置頂的打碟和打架子鼓兩則視頻的數據。
桂世芳總結,拍這條視頻時,自己很在狀態。
「之前有段時間,比較自我懷疑,我拍了就知道,發出來效果肯定不太好。」就像最初跳舞,視頻拍多了,桂世芳覺得意思不大,後來又從打碟變成打鼓,是一個不斷總結和摸索的過程。遇到創作「瓶頸期」,她特地找了一個抖音上有100多萬粉絲的大叔,私信向他請教。
「我問他為什麼我發了以後,點讚就上不去?沒想到他人特別好,看到留言就給我回復了。」桂世芳覺得大叔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他說我拍視頻時有心事,心不在上面,真的是被說中了。
」粉絲多了,很多人私信問她能不能幫忙發廣告、帶貨,「這種東西搞不來,主要是不懂,萬一賣的東西不好有問題,豈不是害人了?」
「也沒有時間想東想西。」看似隨意的惡搞,桂世芳說,其實需要心血。哪怕小到鼓棒怎麼轉,她就折騰過一段時間。
一開始,她找了兩根木棍,用兩根繩子扣在手指上,發現轉動時不靈巧;後來繩子換成皮筋,還是不行;最後把木棍換成了塑料棍,轉起來靈活快速,才像那麼一回事。
這樣的反思和總結,也體現在桂世芳的日常生活中。
十幾年前,桂世芳和老公離開老家外出打工,工地上打雜,一年下來,回家時兩手空空沒帶回錢。第二年,桂世芳就督促老公,無論如何要學點手藝。
「我跟包工頭說,我來幹我老公的活,讓他去學手藝。一個多月,他就學會粉牆,我們倆人收入就上來了。」第二年春節回家,兩人帶回去七八千元,日子就這樣越來越紅火。
桂世芳吸引粉絲的,也許不光光是50歲會玩會卡點找節奏,而是這種來自草根,樂觀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值班編輯:周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