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齋打掃戰場時,為何將死亡日軍軍裝扒下,就連毛皮鞋也不放過

2020-12-06 書生史實

可能有很多人都看過《馬本齋》這部老電影吧!裡面所敘述的內容就是馬本齋與他領導的冀中軍區回民支隊,也正是因為這部老電影,讓他們變得家喻戶曉。不知道現在大家還記不記得影片中的馬本齋不僅剛硬端直,就連打起仗來都是驍勇善戰的,可以說頗有「猛張飛」之風。但現實中的馬本齋不僅僅像影片中敘述的那樣,並且在打起仗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勇有謀的,因為電影具有一定的時長限制,所以很多馬本齋「智將」的一面沒有被全面的刻畫出來。

在1940年5月的時候,正是冬小麥即將成熟的季節,而這個時候翼中的農民們也開始準備將小麥收割之後改種玉米以及高粱等高幹糧食作物。當時一直駐守在深南縣的日本軍隊在外出掠奪百姓們的食物與掃蕩的時候,就被隱藏在青紗帳裡面的敵後抗日武裝打了個措手不及,這一仗就讓日本軍隊想出了一條妙計,那就是讓各村的維持會給村民們下達任務,必須要派一些人在有限的時間中在公路的兩旁挖出戰壕。這樣一來就算是日本軍隊在公路上遇到了襲擊,也能夠更快地跳進戰壕中,這樣也能夠更好的組織火力進行頑抗,也不至於被八路軍和遊擊隊在公路上將他們一網打盡。

就在當時,駐守在深南縣的日本軍隊主要負責的就是控制交通沿線的各個要點,而正在這一帶活動的翼中回民支隊因為鬥爭的需要,更多的維持會其實都是表面上聽從日本人,但真正的心還是在我黨。所以維持會在接到日本軍隊的命令之後,這些會長們就都找到了馬本齋,看看能不能想出既不用挖戰壕,又能夠把日本軍隊給糊弄過去,這樣也不會讓村民們受到損失和傷害。

就在大家抓耳撓腮的時候,馬本齋思考了一陣子便說,挖,為什麼不挖!這讓很多人都非常的疑惑。而馬本齋說如果不挖的話就明擺著與日本人進行硬鋼了,這樣的話鄉親們就會吃虧的,所以我們要挖,不僅要給他們挖,還要在各個戰壕要比通常的深度再接著往下挖3尺,一定要記住,少一寸都是不行的,這是命令,任何村任何人都不能夠偷懶,更不能討價還價。

就在馬本齋下完了命令之後,很多人都沒有去刨根問底,因為馬本齋的大名在翼中百姓面前是如雷貫耳的,雖然心中都抱有疑惑,但還是回去二話不說就開始挖戰壕了。

因為有馬本齋出面幫助日本軍隊進行動員,所以完工的時間也是非常短的,戰壕很快的就成型了,這也讓日本軍隊非常的開心,並且還專門誇獎了這些維持會的會長。

就在1940年的5月29日晚上的似乎,馬本齋就率領了回民支隊主力悄悄地轉移到了石德公路的南面,也就是在衡水縣城和安家莊日軍據點之間必定會經過的康莊、刑家村一帶設下埋伏,就在30日早上天才剛剛亮,回民支隊低7中隊會同衡水縣遊擊大隊,向日軍安家村據點發起了佯攻

就在當天的八點左右,衡水的日本軍隊就出動了一個日本小隊,並且還有一個連的偽軍以及一門92步兵炮,用著氣勢洶洶的架勢走出來城門,並且一路馳援安家村,畢竟日本軍隊之前是吃過八路軍圍點打援這種戰法的虧,所以日本軍隊再次接近安家村的時候還是非常小心的。

即使他們已經做好了非常好的準備,在馬本齋的嚴令下,回民支隊主力任憑援敵如何火力偵察,均潛伏不動,成功地騙過了敵人。所以在日本軍隊確認了前方道路是安全的之後,就放心大膽地闖進了回民支隊早已經伏擊好的地方。後來在馬本齋一聲下令,回民支隊的各種武器就一齊開火,並且將日本軍隊打倒一片。

這些日偽軍直接跳進了自己要求村民們挖的戰壕裡面,就在他們認為他們之前的未雨綢繆非常的英明,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事情是,他們雙腳在落到戰壕的壕底之後,才發現這個戰壕竟然深達兩米多。也就說在沒有任何東西墊腳的情況下,裡面的人即使連蹦帶跳都是不能夠出來的,更加看不見戰壕外面的情形。

就在這些陷入了戰壕中無計可施的日偽軍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回民支隊的那些戰士們就已經衝到了壕邊,後來就按照了馬本齋的吩咐,紛紛將拉了弦的手榴彈往戰壕裡面扔去,最終在以這樣的方式將一場戰爭用了不到四十分鐘就結束了,而日本軍隊中的這一個小隊也被團滅了,一個連的偽軍最終也被擊斃與俘虜了各一半。而回民支隊也以前所未有的零傷亡繳獲了一門92步兵炮,3挺機槍、2具擲彈筒和近150支步槍,還有上萬發子彈及其他軍用品。

在這場戰爭結束打掃戰場的時候,馬本齋還特意吩咐把日軍屍體上的軍裝給扒下來,甚至連他們腳上的翻毛皮鞋也沒有放過。這讓戰士們感覺到非常的納悶。直到一周之後戰士們才明白馬本齋的用意。

就在6月6日的時候,馬本齋讓人專門爬上了路邊的電桿上面,還將接樁頭給擰鬆了,接了部電話機,還以深南縣日軍聯絡官的名義,給駐有1個連偽軍的榆科村據點打了個電話,說次日將有日軍前來檢查指導工作,讓他們做好接待準備。

7日下午的時候,還專門精挑細選了50名回民支隊指戰員,讓他們紛紛換上了一個星期之前專門從日偽軍身上扒下來的軍裝,他們就以這樣的方式大搖大擺的順著公路朝著榆科村據點走去。在很遠的地方就能夠看見日軍的偽連長一點都不敢怠慢,很早就已經集結了隊伍站在據點前面列隊歡迎。

就在這些日軍走到面前的時候,只看領頭的那個太君就突然將配槍給掏了出來,並且直接頂在了偽軍連長的腦門上,嘴上用著非常地道的冀中土話令其繳械投降,直到這個時候這些日偽軍才反應過來,意識到這是八路軍所設下的套。但這個時候也已經晚了,而這些日偽軍其實也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實際上沒有幾個人甘願為日本人賣命,所以就立刻交槍投降了。而回民支隊也沒有使用一槍一彈就將這個重要的據點給拔除了。

相關焦點

  • 馬本齋想出一條妙計,讓日軍叫苦不迭,日本兵:只怪自己太矮了
    導讀: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平原上,活躍著一支讓日軍聞風喪膽的隊伍——回民支隊。在司令員馬本齋的帶領下,回民支隊作戰英勇,不怕犧牲。從1937年到1944年,回民支隊與日軍進行了大小戰鬥800多次,殲滅日偽軍近4萬餘人。
  • 抗戰時我軍繳獲的日軍軍靴去哪了?為何從不見戰士們穿
    軍靴雖然不是戰場上的一次性用品,但是卻絕對是戰場上消耗最快的裝備之一。不管是長時間的在外行軍打仗,還是行進的道路崎嶇不平,這些都會加快軍靴的磨損。因此對戰場上的士兵來說,有一雙好的軍靴甚至是比有一把趁手的槍枝還要重要。畢竟槍枝沒有了還可以再拿,但是如果軍靴不合腳了那就很痛苦了。
  • 侵華日軍的軍裝是什麼樣的?軍服、軍帽,別再混淆分不清了
    抗戰從1931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歷經14年,在此期間日本一共經歷過兩次軍裝迭代,也就是說抗戰中的日本陸軍換過三套軍裝,分別是是昭五式軍裝、九八式軍裝、三式軍裝。
  • 《新亮劍》軍服那些事:日軍軍裝穿越,女兵們護士裝緊身時髦
    劇中的女護士們穿著緊身的護士裙裝,穿上尼龍絲襪,眨眼一眼還以為是80年代,這種裝扮是在戰場上穿梭的護士應該穿的嗎,絲襪雖然好看,但行動起來卻一場麻煩,在戰場救護上護士需要奔跑,給傷員包紮傷口,穿這樣一件平日裡走路都不方便的裙裝,還指望著在戰場上飛奔?這樣的著裝對於行軍而言簡直是災難,都以為我軍是美軍呢,行軍靠吉普車?而且這種長裙收腰式的大衣在抗戰中我軍女兵就沒有裝備。
  • 穿著繳獲的日軍軍裝,卻碰到正牌日軍,離奇劇情卻真實發生了!
    在有記錄的戰鬥中,抗日戰士繳獲了一批當時的日軍制服。新四軍戰士身著日軍軍裝行進時,突然遇到了地道的日軍,一場奇特刺激的遊戲在敵我之間展開。 當時,作為軍官的十連連長身穿帶有傀儡連長軍銜的軍大衣,手臂上當然還戴著白毛巾,領著戰士們上路。當軍隊行進到岔路口時,突然看到一支正宗的日軍出現在他們面前。
  • .| 踏著英雄的足跡一路前行——走進抗日英雄馬本齋故裡獻縣本齋...
    馬本齋紀念館館長哈光傑介紹說,為進一步緬懷先烈豐功偉績,讓英雄精神薪火相傳,2008年8月,獻縣在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啟動了紀念館擴建工程。紀念館規模由10畝擴大到了110畝,館藏史料更加豐富。紀念館主館採用圖片、實物、沙盤、文字及電視相結合的形式,再現了馬本齋憂國憂民、英勇奮鬥的一生,馬母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以及英勇善戰的回民支隊風採。
  • 日軍帽子兩側為何有兩塊布?看起來有點猥瑣,卻拯救了10萬日軍
    眾所周知,日本當時的野心非常大,不斷地向別國發動戰爭,但為何將帽子設計得這麼猥瑣呢?其實,日軍的這種帽子也叫「軍帽垂布」、「帽垂」、「布簾」或者「屁簾」。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二戰前日本海軍的實力放眼全球都是相當強大的。
  • 二戰時,戰場上繳獲的日軍大衣為何無人敢穿?血的教訓太慘烈
    導語:二戰時,戰場上繳獲的日軍大衣為何無人敢穿?血的教訓太慘烈眾所周知,在日軍侵華時期,日軍在我們的國土上橫行霸道,肆意侵佔。哪怕是犧牲,只要能將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土地,也在所不惜。我們的隊伍,是一支來自窮苦農民的隊伍,沒有錢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就用手中的大刀跟敵人搏殺。在當時,我們的隊伍過得十分的艱苦,很多人在寒冷的環境也只能穿草鞋單衣。很多人會很好奇,為什麼既然能從敵人手裡搶下武器,卻不搶衣服呢?實際上,在當時,我們的抗日力量不僅僅是我們的隊伍,還有友軍以及一些山寨上面的綠林好漢。
  • 被稱為「豆戰車」的日軍94式輕型坦克,為何能夠稱霸中國戰場
    日軍94式輕型坦克基本為何被稱為「豆戰車」?其實94式輕型坦克的防護能力很差的,裝甲較薄處只有6毫米,它沒有一個潛望鏡,對外觀察主要靠幾個小觀察窗,當對方火力猛烈,它閉窗行駛時則靠幾道大約3毫米寬的觀察縫了解外界情況,觀察死角很大。其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的機槍,就是這樣一款坦克,在抗日戰場上卻能夠「耀武揚威」。
  • 幫日軍挖護路溝?鬼子驗收挑大拇指,幾天後就明白上了八路軍的當
    1940年暮春,我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在馬本齋同志的帶領下,趁著夜色衝過了日偽軍嚴密封鎖的滄(州)石(家莊)公路,深入到深縣南部地區。此處是我冀中根據地和冀南根據地的連接樞紐,也是敵我雙方必爭之所。日軍正發愁找不到我軍主力,在接到求救信後,立即派出日偽軍直撲安家村而來。日偽軍數百人,攜帶92式步兵炮1門,在渡過滏陽河後就向北直衝著我軍的伏擊圈而來。在接近康莊時,敵人放慢了行軍的速度,走一段就停下來,用機槍和大炮向道路兩邊射擊一番,實施火力偵察。就這樣走走停停,光是92式步兵炮就打了近百發炮彈,這才慢慢地接近了我軍的伏擊圈。
  • 抗聯縫紉隊長為保護軍裝,被日軍砍下雙手,釘木楔子壯烈犧牲
    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他們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與精銳的日軍周旋作戰長達14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軍事力量。這支隊伍湧現出了楊靖宇、趙尚志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安順花,就是抗聯的一員。
  • 《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一直都是戰場中的一大利器,不同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是有所區別的,重騎兵的裝甲堅固、裝備齊全,故其進攻時衝擊力很強,防護能力也特別強,輕騎兵的裝甲就比重騎兵少了很多,但這樣會更便於活動,將兩者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將非常有利於戰爭的勝利。
  • 日軍的軍帽上為啥掛著2塊布?專家:曾救下10萬日軍性命
    再加上現代許許多多抗日劇的播出,大家對於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得到很多方面還是很熟悉的,尤其是日軍的穿著,就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日軍的軍服通身都是採用土黃色,軍帽上還有兩塊布常被民間百姓稱之為「屁簾」,這一身行頭看上去簡直又土又猥瑣。衣服的顏色暫且不說,但其實這兩塊「屁簾」是很有作用的。
  • 二戰時,繳獲的日軍大衣為何無人敢穿?教訓太沉重
    抗日戰爭是中華兒女永遠無法忘卻的痛,當時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全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好在大家齊心協力,最終成功將日軍趕出中國,迎來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出了許多抗戰劇,為的就是銘記歷史,吸取教訓,砥礪前行,同時讓大家明白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 抗戰時八路軍都綁腿,為何一到抗美援朝時卻不綁了?真相很殘酷
    其次,還能防止長途急行軍時的小腿充血腫脹,打綁腿的步兵行軍能力要明顯高於不綁腿的,綁上就意味著戰鬥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綁腿拆下來還能當繃帶用,在負傷時還可以用來包紮傷口進行止血。甚至在一些緊急情況下,可以將綁腿連接成繩索,方便攀登或是渡河。
  • 孫立人率遠徵軍大破日軍,戰場變成「軍需庫」,廖耀湘:恭喜發財
    但日軍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西通公路被掐斷,援軍不能到達,加邁城內,田中新一的感覺,比滇緬路陷落時的蔣介石還痛苦。在加邁東側運動的第113團,是曾經取得仁安羌大捷的英雄。他們一路掃蕩,連克日軍外圍據點十餘個,於6月7日進佔支遵。支遵與加邁一江之隔。在支遵的城樓,可以望見插在加邁城內大佛塔塔頂的日軍膏藥旗。
  • 抗戰時,八路軍經常繳獲很多日軍皮靴,但為何他們很少穿
    當時抗日戰場,分為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八路軍在敵後戰場同日寇展開激烈較量,並繳獲日軍大量物資,如日軍的皮靴。當時八路軍繳獲日軍大量皮靴,為何不見他們穿過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個紀律問題。雖然說,繳獲日軍的物資相當不容易,但是八路軍有自己的紀律,一般在繳獲之後都要將這些東西如實記錄,並且交給上峰,由上面統一分配。
  • 「賭徒之國」VS「咖喱之國」:二戰懟遍世界的日本為何放過了印度
    其實瘋狂的日本人曾經也進行過嘗試,不過最終敗北了,這便是1944年日軍發動的英帕爾戰役。 為什麼此前一直不著急攻打印度的日本,會選擇在1944年這個節骨眼呢? 因為1943年的庫爾斯克與瓜島戰役結束之後,軸心國的戰場形勢急轉直下,盟軍逐漸在戰場上取得主動地位。
  • 日軍帽子上的兩塊布有什麼作用?看起來猥瑣,卻拯救了10萬日軍
    在抗戰劇裡,我們會發現日本軍隊的軍裝設計上和其他列強有所不同:那就是日本軍士的帽子有個特點。這個特點,被中國人稱之為「屁簾」——即軍帽的兩旁專門釘了一塊布,一直垂到肩膀。這種軍帽無疑讓人感到很搞笑,因此在很多抗日劇裡面,導演為了增加電影的趣味性,會刻意給這種帽子鏡頭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