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最近總找我訴苦,工作不容易啦,孩子不聽話呀。這一天,她又講到了女兒妮妮的叛逆事件——周末帶她去逛街買衣服,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做什麼都要看看她。選了半天,一件衣服也沒選好。
她罵了妮妮,又有些後悔:想當個和善的媽媽,不和她生氣,可看她連基本的選擇都做不好時,又擔心她以後的日子該怎麼辦?
我說,妮妮這個樣子,完全是因為你。同事很惱火,難道我替她做決定還做錯了嗎?
寫給父母:你為什麼不能忍一忍,別替我做決定
也許,父母替孩子做決定,你還真的做錯了!
1.性子急,想早點把事做完
很早以前,同事帶妮妮出去,妮妮能在商店裡盯著一件小裙子看半天。所以,每次買衣服都很最頭疼。偏偏同事是個急性子,只想兩下子把事情做完,繼續做其他的。
於是,經常妮妮還在思考到底買哪件衣服的時候,朋友就直接將看好的衣服打包裝好了。名為妮妮買衣服,可實際上,妮妮不過是去服裝店轉了一圈,她的想法沒展示半點。
性子急的父母忍不了孩子的磨磨蹭蹭,喜歡替孩子做決定,美名其曰「省時間」。
2.不信任孩子
妮妮說:阿姨,我也想自己做決定,可每次我選擇的衣服媽媽都說不好看,然後把她喜歡的拿給我。
在父母眼中,孩子眼光不太好、思維不成熟……因為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所以總替孩子做決定。
其實這是打著對孩子好的名義,行使不信任孩子的舉動。
3.掌控欲太強
我很理解妮妮,同事是一個掌控欲非常強的人,不允許別人有和自己不一樣的觀點。當妮妮的選擇和她不一樣時,她會非常強勢的幫妮妮做決定。
有時候,掌控欲強的人能將事情安排得非常周到,可是這也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
孩子想說:為了我好,就把選擇權都還給我
大人替孩子做決定的本心是為了孩子好,但有的時候,你以為的為他好,並不是真的對他好。要想真的為了孩子好,請先從把選擇權還給孩子開始。
1.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
菟絲不管處在怎樣優渥的環境中,必須攀附於高大的植物,不然就會枯萎;而胡楊林,不管處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中,都會拼命的汲取養分、茁壯成長。
要想孩子成為胡楊林一樣獨立自主的人,就算離開了家人的安排,也能生活得很好,那麼就應該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不管孩子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都讓孩子自己來進行選擇。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妮妮班上有個同學,氣球,責任感特別強。屬於她的事情,從來不會推卸責任;不屬於她的事情,經常主動承擔。我見過她的家長,很開明,與孩子相關的事情完全能放權給孩子。
氣球姑媽從國外回來,給她帶了一件漂亮的新裙子,她特別喜歡,說什麼也要穿到學校來。可那天下暴雨,她又沒帶備用的衣服,凍得發抖。果不其然,當天回家就感冒了。
氣球呢,主動的吃了藥,熬了薑湯泡腳,還把自己的體溫變化記錄了下來,一點也不要大人操心。用她的話來說,是我執意要穿這條裙子的,相應的後果也應該由我來承擔。
父母以為替孩子做一次選擇沒什麼,殊不知,每一次選擇都會造成不同的後果。而由誰來承擔這個後果,關係到孩子是否有責任感,遇到事情是否有擔當。
3.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得小的時候,不管是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會全程陪同我,什麼事情都幫我做好。而等到我第一次離開父母出遠門的時候,在車站買票都不會。那時候很尷尬,也很後悔,為什麼之前所有的事情都被父母給代勞了?
孩子擁有選擇權,意味著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有自己做主的權利。一開始可能不太熟悉,做的不好。但長時間的練習,自然會摸索出來一套適合孩子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一直沒有機會鍛鍊,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很苦惱。
因此,選擇權交給孩子,可以有效地提升他們在遇到問題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自信心
人在面對未知或者無法掌控的事情時,總會非常恐慌。相反。在面對自己能夠遊刃有餘的處理的事情時,總會非常自信。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意味著多給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
寫在最後:父母放權很難,但也不是不能做到
有人說,我知道讓孩子自己做主很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操縱孩子的心,不想放權。確實,讓父母一下子完全放權給孩子,很難!但一步一步來,總有做到的一天。
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少摻合孩子的事
大多數父母並非是控制欲極強的變態,只是下意識的就幫孩子做了決定。所以父母放權的第一步,應該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遇到與孩子相關的事情,停下來想一想:這件事情能不能自己幫著做?不能,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能,請在一旁出謀劃策,讓孩子做主力。
合格的父母像一座空間站,給太空人(孩子)提供庇護的場所,至於太空人(孩子)在外面做什麼,管他呢?
飯要一口一口吃,權要一步一步放
一下把所有的權利都還給孩子,不僅父母會非常的擔憂,孩子也會手忙腳亂,應付不暇。家長可以選擇孩子自己能夠妥善處理的事情,先把權力還給他一部分,等孩子適應以後,再將更多的選擇權還給孩子,讓他自己做主。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誠然,孩子長大,父母老去,彼此都不能陪伴對方一生。所以,該讓孩子做的事情,還是讓孩子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