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千鈴
中國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
塗鴉,是練習創造力、發展藝術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必須為幼兒塗鴉鋪陳一個適宜的環境。而幼兒的教養者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自省有關「塗鴉」與「創造力」的觀念與行為,才能為幼兒積極鋪陳一個適合其發展的塗鴉環境。幼兒的認知發展有不同的階段,幼兒的塗鴉發展也有一定的規律。如2歲左右的幼兒,正試圖通過塗鴉,對色彩、空間、線條等進行視覺探索(圖1);4歲之後,幼兒能自發地找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式,利用簡單的線條圖案來表達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圖2)。圖1: 2歲幼兒的塗鴉作品
圖2: 4歲幼兒的塗鴉作品
再來看看一名5歲幼兒的塗鴉作品(圖3),如果你想要試圖從中找到很完整、很完美的圖像,那麼你就會錯過真正的創造力。而當你看到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逼真作品(圖4)時,也許你就會發現,學習需要時間,在塗鴉期,幼兒有畫不像的自由,他需要的是你的理解、鼓勵與耐心的等待。
圖3:《鶴》王小洋 5 歲
圖4:《鶴》張義羚 13 歲
提出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的加德納博士,將不利於創造力發展的環境歸納為以下幾種狀況:1.完全沒機會接觸有冒險精神的人;2.未曾在任何一方面被賞識;3.沒有機會持續學習任何一個領域的技術和能力;4.沒有經常給予鼓勵和支持的教師、父母;5.沒有可以一起實驗和努力的夥伴;6.成長在一個強制壓抑叛逆的權威家庭;7.處在任何改變創新都會被否定和壓制的環境或人群裡;8.在生長的環境內屬於非常正常的人。
不幸的是,這些不利於創造力發展的條件,幾乎是我們每個人從小都遭遇過的境況。
當實際看到的和期望看到的有所不同時,人會產生反感的情緒,這是認知心理學家所謂的「視覺失衡」現象。如一說到「鄉村」,我們立即就會想到山嶺、樹木、流水、稻田等,可是俄國畫家夏卡爾筆下的家鄉,卻完全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田園美景。幼兒的教養者們常常發生類似的視覺失衡狀態。
幼兒原創性的圖像,總是挑戰著成人充滿慣性和概念的眼睛。許多教師和家長曲解著、肆意批評著那些不如他們預期那樣的塗鴉作品——「怎麼畫成這樣?」「不好看啊,它不是這個樣子的!」——使幼兒的創作本能、創作樂趣和創作信心受到很大的傷害。
著名美學教育家帕森斯在認知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將人的審美能力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主觀偏好;2.美與寫實;3.原創表現;4.形式風格;5.自律。
以此來看,不少教師和家長的審美能力都僅僅停留在粗淺的階段。他們注重繪畫題材、尊崇繪畫技巧,卻缺乏透過作品領會創作者思想或經驗的客觀能力,也不明白創作的真正意義並不是技巧上的寫實,而是表達深刻的含義。
若想掌握幼兒視覺美感的啟蒙,唯有家長和教師「再學習」,成為幼兒學習美術的「同學」。如此,當幼兒在家練習時,家長就可以理解幼兒的困難,並提供幫助。
只要像幼兒一樣心無雜念,放下「一定要畫出一幅好畫」的顧慮,把握契機,與幼兒同步成長,就能理解幼兒,為他們創設一個充滿藝術養分的環境。
成為塗鴉的「粉絲」
在以下幼兒的自畫像中(圖5),我看見了事物的本然,並驚訝於它的自由與流暢。這狀似塗鴉,卻名之為「自畫像」的畫作,沒有成人比例、明暗、遠近等的邏輯與原理,毫不刻意,沒有什麼畫「好」的目標要到達,這種無所為而為的遊戲真心,就是藝術。
當你成為塗鴉的「粉絲」之後,才會明白什麼是抽象思考,什麼是不可思議。
圖5:《自畫像》 張芊 5 歲
(文中畫作由中國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提供 http//www.artar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