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地下絲絨主唱盧·裡德遺作即將出版,收錄12首未發表詩作

2021-01-08 澎湃新聞

1997年,盧·裡德在舞臺上留影。視覺中國 資料

「我們是穿透這個廣闊而稠密的瘋狂國度的,那一道透明的目光。」這句詩並非來自於川普治下美國的某個憤青,它早在多年前便已寫就。而它的作者,則是遊蕩在紐約骯髒的搖滾腹地的那位吟遊詩人:盧·裡德(Lou Reed)。

前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主唱、美國著名搖滾唱作人盧·裡德2013年10月因病逝世,至今已近5年。然而就在他76歲誕辰之際(3月2日),他的歌迷迎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一本收錄了盧·裡德未發表詩作的文集即將在4月出版,書名為《天使需要理髮嗎?》(Do Angels Need Haircuts?)。這本書收錄了盧·裡德本人寫作的詩歌導論,以及裡德的遺孀勞麗·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撰寫的編後記。

《天使需要理髮嗎?》一書收錄了裡德的12首詩,其中只有3首已發表作品——一首是地下絲絨樂隊的歌詞,另兩首隻在小型詩歌雜誌上刊登過。隨書一同發布的,還有盧·裡德1971年在紐約的聖馬克教堂朗誦詩作的錄音,當時著名「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身處聽眾之中。據出版方Anthology Editions表示,詩集還收錄了盧·裡德和其他一些來自那個時代的照片。

本文開頭引用的詩句來自盧·裡德一首名為《我們是人民》(We Are the People)的詩,它也收錄於《天使需要理髮嗎?》,此前從未發表。英國《衛報》首次公布了此詩的具體內容:

《衛報》刊登的盧·裡德詩作《我們是人民》全文

盧·裡德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詞作人之一。他是地下絲絨樂隊的創始成員之一。這支曾由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短暫管理過的搖滾樂隊,活躍於1965-1973年的紐約。他們1967年與德國歌手兼模特妮可(Nico)合作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與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儘管在商業上並不成功,但其低沉陰鬱的風格對後世的搖滾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3年被《滾石》評為「史上最有預見性的搖滾專輯」。

除了音樂上的創舉之外,盧·裡德創作的歌詞也非常大膽和挑釁,他將很多當時的創作人不敢觸碰的禁忌話題寫進歌中,因此被視為擴大搖滾詞藻的先驅。離開地下絲絨之後,盧·裡德在單飛生涯中也創作了很多精品,例如《完美的一天》(Perfect Day)和《漫步在狂野大街》(Walk on the Wild Side)。他一生推出了20多張個人專輯,包括與金屬樂隊(Metallica)合作的《Lulu》,這張專輯被他當時的製作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稱為裡德的不朽傑作。

這部即將面世的詩集所收錄的作品均創作於1970年中的6個月間。當時裡德剛剛離開地下絲絨樂隊,進入他父親的會計事務所工作。在這6個月裡,他改變了退出音樂行業的念頭,並開始投入單飛事業的歌曲創作中。因此,這本詩集為喜愛盧·裡德的歌迷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使他們得以接近處於人生重要節點的裡德,窺見他那時零星的思想閃光。

年輕時的盧·裡德

雖然在這本詩集中,目前只有《我們是人民》這一首詩得到了公開,但《衛報》表示,他們已看過全部詩作。除了政治色彩較濃的《我們是人民》,其他作品則涵蓋了愛情與性,還有一些對丑角的研究。據《滾石》透露,詩集中有一首名為《唇膏》(Lipstick)的詩,它的靈感來自於黑色唇膏,這是盧·裡德在聖馬克教堂朗誦時告訴觀眾的。

詩作中隨處可見音樂的引用——其中一首名為《演奏音樂不是競技》(Playing Music is Not Like Athletics),是對於音樂創作目的的一個哲學發問;另一名為《謀殺之謎》(The Murder Mystery)的詩,則是一首具有「立體聲」效果的敘事作品,每句詩都選用不同的顏色印刷,就像一首多音軌的歌——而《謀殺之謎》確實由地下絲絨錄製成為歌曲,收錄在樂隊的第三張同名專輯中。

《天使需要理髮嗎?》收錄的詩作是盧·裡德檔案庫的一部分,在他去世後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去年3月,紐約公共圖書館曾舉辦盧·裡德紀念展,展出了盧·裡德檔案庫中的部分手稿、照片和私人物品。

「盧·裡德檔案庫一直很想從盧·裡德的畢生傑作中挑選一些獨特而罕見的作品予以發表,而我們決定從詩開始,」檔案員唐·弗萊明(Don Fleming)說,他是這本詩集的製作人之一,「盧是一位用心寫作的作家,在創作這些詩的時候,他正在考慮放棄音樂。當我們在檔案中找到了盧自己錄製的卡帶時,我們非常激動。因為我們知道他有朗讀過一些作品,但一直不知道他具體讀了什麼。此外,他為這些詩所寫的導論也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了他當時在創作上取得的進展。」弗萊明表示,他很高興能夠把盧·裡德人生中這一段鮮為人知的關鍵歲月分享給人們。

盧·裡德與地下絲絨樂隊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看到盧·裡德的這一部分作品以詩集的形式出版。倫敦大學學院的英語文學教授約翰·莫蘭(John Mullan)同時也是盧·裡德的歌迷,他認為裡德的很多詩都相當於歌詞抄本。「我們都知道盧·裡德的聲音是什麼樣的,而當你聽到他的聲音閱讀這些詩,再配上低沉的貝斯線,就能得到一種絕妙的效果。雖然詩與歌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我認為把它們呈現在書頁上並不是保存這些作品生命力的做法。它們只有以歌的形式存在才能達到最好的表現力,而不是詩。」 莫蘭說。

很多音樂唱作人都嘗試過歌詞以外的文學創作。比如約翰·列儂(John Lennon)曾出版詩歌與短篇小說集《他的親筆》(In His Own Write);鮑勃·迪倫(Bob Dylan)2016年獲得諾貝爾獎時一度引起了「歌詞是否屬於文學」的大討論,但他也確實創作過一部名叫《狼蛛》(Tarantula)的實驗性散文詩。

作為最負盛名的搖滾詩人之一,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曾出版過多本散文集。她也是盧·裡德的好友。2015年,當已經去世兩年的裡德入駐搖滾名人堂時,帕蒂·史密斯在演講中如此評價他:「他是一名詩人,一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感謝你,盧,你是那麼粗暴而仁慈地,將你的詩歌都注入了音樂中。」

相關焦點

  • —悼「地下絲絨」樂隊主唱
    ——— 盧·裡德在1998年接受採訪時如是說。周日早上  10月27日,星期天。早上7點,一幅以「門」為主題的大照片出現在盧·裡德的臉譜網站主頁上。全世界的搖滾樂歌迷們紛紛猜測說,是不是又一位大師離開了我們?果然,他的經紀人在當天下午宣布:盧·裡德已於前一天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死因目前尚未公布。
  • 科學網—「地下絲絨」隨風飄落
    搖滾樂壇的「地下絲絨」在這個秋天隨風飄落。 10月27日,地下絲絨樂隊主唱兼吉他手盧·裡德(Lou Reed)去世,享年71歲。音樂製作人Brian Eno曾說,地下絲絨的首張專輯在最初5年只賣出了3萬張,但每個購買它的人後來都成立了自己的樂隊。 這一評價也許言過其實,但可以確定的是,包括U2、涅槃在內的眾多著名樂隊都曾從盧·裡德的音樂中汲取過豐富營養。他的Perfect Day(《完美的一天》)作為電影《猜火車》的插曲,更是廣為人知。
  • 地下絲絨樂隊的主唱詩集 4 月出版,這是他離開的第五年
    (Do Angels Need Haircut)》將由紐約公共圖書館和 Anthology Editions 合作出版。書中包括12首詩歌、短篇故事、攝影作品,還有一段他生前在紐約東村聖馬可教堂的詩朗誦。除了地下絲絨樂隊《The Murder Mystery》的歌詞和其他兩首小範圍內發表的詩歌,其餘均是首次進入公眾的視野。《天使需要理髮嗎?》
  • 地下絲絨VS感恩之死:50歲的搖滾樂邪典之王
    盧·裡德和傑裡·加西亞50年前的這個月,搖滾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兩支邪典樂隊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樂隊在1967年的3月12日推出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而感恩之死樂隊則在同年的3月17日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同名專輯。
  • 地下絲絨樂隊
    「地下絲絨」樂隊最初成員包括勞·瑞德(LOU REED,主唱,1942年3月2日生於紐約)、約翰·凱爾(JOHN CALE,中音小提琴手、貝司手和鍵盤手,生於1940年3月9日)、斯特林·莫裡森(Sterling Morrison,吉他手)和莫林·塔克(Maureen Tucker,貝司手)。瑞德大學退學後開始歌曲創作。
  • 地下絲絨主唱婁-裡德:無法阻止的傳奇
    點擊進入鳳凰美女音樂秀場美國搖滾音樂人、「地下絲絨」樂隊主唱兼吉他手,2013年10月27日在美國紐約去世,71歲盧-裡德(Lou Reed)的一生像一出連綿不斷的精彩長劇,桀驁、狂野、絕望是最佳註解。
  • Juice Wrld逝世7個月遺作確定發行 15首未公開歌曲紀念傳奇一生
    記者蕭採薇/綜合報導美國21歲饒舌歌手Juice Wrld曾以單曲《Lucid Dreams》登上Billboard百大單曲榜第二名,但在前途一片看好之際,去年12月卻突然因吸毒過量導致癲癇逝世。他生前遺作《Legends Never Die》,將於15日正式發行,留給粉絲無限懷念。▲Juice Wrld是饒舌界看好的新星,卻在去年12月因吸毒過量導致癲癇逝世。
  • 地下絲絨在搖滾史上有多偉大?聽聽這張黃色香蕉就知道了
    於是地下絲絨的一切偉大,就都要從這四個字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拉蒙特·楊這個極簡主義代表人物的美國古典音樂家,搞了一個名為「theatre of eternal music」的音樂計劃。極簡主義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現。而其中,擔任提琴手的John Cale (約翰科爾),深受其影響,並把這種思想注入到後來地下絲絨的的靈魂裡。
  • 《地下絲絨》50歲,首首經典
    1967年開始,每年一專的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第三年發布了他們的同名專輯。《地下絲絨》(沒有妮可!不是大香蕉!)裡有10首歌,有些保留了地下絲絨的招牌風格,有些略微調整做出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一如既往的,我們不談商業反響,只談能否讓人覺得餘音繞梁。
  • 張愛玲長篇散文遺作《愛憎表》內地首度發表
    昨日據《收穫》雜誌社方面透露,時值9月30日張愛玲96歲誕辰之際,即將上市的《收穫》長篇專號秋冬卷獲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授權,將會全文刊發不久前曝光的張愛玲遺作《愛憎表》及相關研究文章,此為該文在中國內地的首次發表。
  • 他締造了地下絲絨的傳奇,反叛了整個搖滾圈,今天76歲了…
    Lou Reed可能有些朋友們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那也沒關係,我給大家一個提示:地下絲絨樂隊(Velvet Underground)的吉他手/主唱。還不夠?那我們來看張專輯封面圖:《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這根大香蕉應該很多人都有印象了吧?
  • 波伏娃神秘遺作即將面世:一部曾被薩特判了死刑的小說
    雖然波伏娃很多其它的遺作都陸續發表了,包括她的那幾卷戰時日記和情書(寫給薩特,納爾遜·艾格林和雅克·洛朗·博斯特的),但這本小說的命運仍是個迷。現在,波伏娃的養女西爾維·勒邦·德·波伏娃決定從其繼承的遺產中發行母親的小說作品,這本《形影不離》終於要面世了。
  • 地下絲絨與妮可丨姍姍來遲的理解與欣賞
    這首歌誕生於黎明後,凱爾和裡德坐在朋友公寓的鋼琴前,在曼哈頓熬了一夜後,這首歌在周日清晨的六點左右成形。但輕鬆的氛圍並不能改變《周日清晨》是命題作文的事實:樂隊需要一首歌來完成《地下絲絨與妮可》。湯姆·威爾森在聽了前兩次錄音的樣帶後,認為這張專輯缺少一首有實力的潛在的單曲。威爾森讓裡德為妮可的嗓音專門寫一首歌,他認為她的比勞的嗓音更容易推銷。
  • PANTONE宣布輝煌的2021即將來臨,盤點我們最愛的灰(輝)黃(煌)專輯...
    這意味著,我們即將告別2020,踏入 灰 輝 黃 煌 的2021年。Rolling Stone大水花 也回顧了灰 輝 黃 煌的經典專輯封面,在網抑雲還沒有盛行的時代,12英寸的硬紙殼專輯封面的故事,就是藝術價值的承載。
  • 以音樂重溫《The King:永遠的君主》,OST合輯一次收錄35首歌!
    SBS今天透露,《The King:永遠的君主》即將12日發行完整的OST合輯,讓戲迷和樂迷可以一次收藏所有在劇中出現過的插曲。《The King:永遠的君主》於 4 月推出由 Zion.T 演唱的第一首 OST 「I Just Want to Stay with You」,之後陸續公開華莎、NELL 主唱金鐘萬、YONGZOO、河成雲、Davichi、鮮于貞娥、Paul Kim、Gaeko、金娜英、Zico、Wendy、Gummy、黃致列乃至任韓星和金在煥所演唱的 OST。
  • 黃家駒遺作《結局》賞析
    因為別人的質疑,黃家強決定從此不再發表家駒的遺作。其實這是件很可悲的事情,如果沒有家強的這些舉措,我們還能有機會再聽到家駒的作品嗎?而且連家駒的 Demo也是原滋原味的奉送出來,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怎忍心去攻擊呢,實在是想不通,猜不透。家駒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在有限的生命裡實現了自我價值,活出了價值。
  • 余光中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余光中的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梁實秋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評論家張瑞芬曾說:「談到臺灣現代主義時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逍遙遊』諸作最被推為代表。」
  • 把電子樂推進主流大門的艾維奇遺作發布,夢回輝煌年代
    在4月11日首支遺作單曲《S.O.S》釋出後,經過兩個月漫長的等待,全球電子音樂愛好者終於迎來了傳奇DJ艾維奇(Avicii)的第三張全長專輯《TIM》——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遺作(原名提姆·柏格林Tim Bergling)。以艾維奇原名命名的最後一張專輯《TIM》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