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盧·裡德在舞臺上留影。視覺中國 資料
「我們是穿透這個廣闊而稠密的瘋狂國度的,那一道透明的目光。」這句詩並非來自於川普治下美國的某個憤青,它早在多年前便已寫就。而它的作者,則是遊蕩在紐約骯髒的搖滾腹地的那位吟遊詩人:盧·裡德(Lou Reed)。
前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主唱、美國著名搖滾唱作人盧·裡德2013年10月因病逝世,至今已近5年。然而就在他76歲誕辰之際(3月2日),他的歌迷迎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一本收錄了盧·裡德未發表詩作的文集即將在4月出版,書名為《天使需要理髮嗎?》(Do Angels Need Haircuts?)。這本書收錄了盧·裡德本人寫作的詩歌導論,以及裡德的遺孀勞麗·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撰寫的編後記。
《天使需要理髮嗎?》一書收錄了裡德的12首詩,其中只有3首已發表作品——一首是地下絲絨樂隊的歌詞,另兩首隻在小型詩歌雜誌上刊登過。隨書一同發布的,還有盧·裡德1971年在紐約的聖馬克教堂朗誦詩作的錄音,當時著名「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身處聽眾之中。據出版方Anthology Editions表示,詩集還收錄了盧·裡德和其他一些來自那個時代的照片。
本文開頭引用的詩句來自盧·裡德一首名為《我們是人民》(We Are the People)的詩,它也收錄於《天使需要理髮嗎?》,此前從未發表。英國《衛報》首次公布了此詩的具體內容:
《衛報》刊登的盧·裡德詩作《我們是人民》全文
盧·裡德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詞作人之一。他是地下絲絨樂隊的創始成員之一。這支曾由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短暫管理過的搖滾樂隊,活躍於1965-1973年的紐約。他們1967年與德國歌手兼模特妮可(Nico)合作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與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儘管在商業上並不成功,但其低沉陰鬱的風格對後世的搖滾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3年被《滾石》評為「史上最有預見性的搖滾專輯」。
除了音樂上的創舉之外,盧·裡德創作的歌詞也非常大膽和挑釁,他將很多當時的創作人不敢觸碰的禁忌話題寫進歌中,因此被視為擴大搖滾詞藻的先驅。離開地下絲絨之後,盧·裡德在單飛生涯中也創作了很多精品,例如《完美的一天》(Perfect Day)和《漫步在狂野大街》(Walk on the Wild Side)。他一生推出了20多張個人專輯,包括與金屬樂隊(Metallica)合作的《Lulu》,這張專輯被他當時的製作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稱為裡德的不朽傑作。
這部即將面世的詩集所收錄的作品均創作於1970年中的6個月間。當時裡德剛剛離開地下絲絨樂隊,進入他父親的會計事務所工作。在這6個月裡,他改變了退出音樂行業的念頭,並開始投入單飛事業的歌曲創作中。因此,這本詩集為喜愛盧·裡德的歌迷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使他們得以接近處於人生重要節點的裡德,窺見他那時零星的思想閃光。
年輕時的盧·裡德
雖然在這本詩集中,目前只有《我們是人民》這一首詩得到了公開,但《衛報》表示,他們已看過全部詩作。除了政治色彩較濃的《我們是人民》,其他作品則涵蓋了愛情與性,還有一些對丑角的研究。據《滾石》透露,詩集中有一首名為《唇膏》(Lipstick)的詩,它的靈感來自於黑色唇膏,這是盧·裡德在聖馬克教堂朗誦時告訴觀眾的。
詩作中隨處可見音樂的引用——其中一首名為《演奏音樂不是競技》(Playing Music is Not Like Athletics),是對於音樂創作目的的一個哲學發問;另一名為《謀殺之謎》(The Murder Mystery)的詩,則是一首具有「立體聲」效果的敘事作品,每句詩都選用不同的顏色印刷,就像一首多音軌的歌——而《謀殺之謎》確實由地下絲絨錄製成為歌曲,收錄在樂隊的第三張同名專輯中。
《天使需要理髮嗎?》收錄的詩作是盧·裡德檔案庫的一部分,在他去世後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去年3月,紐約公共圖書館曾舉辦盧·裡德紀念展,展出了盧·裡德檔案庫中的部分手稿、照片和私人物品。
「盧·裡德檔案庫一直很想從盧·裡德的畢生傑作中挑選一些獨特而罕見的作品予以發表,而我們決定從詩開始,」檔案員唐·弗萊明(Don Fleming)說,他是這本詩集的製作人之一,「盧是一位用心寫作的作家,在創作這些詩的時候,他正在考慮放棄音樂。當我們在檔案中找到了盧自己錄製的卡帶時,我們非常激動。因為我們知道他有朗讀過一些作品,但一直不知道他具體讀了什麼。此外,他為這些詩所寫的導論也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了他當時在創作上取得的進展。」弗萊明表示,他很高興能夠把盧·裡德人生中這一段鮮為人知的關鍵歲月分享給人們。
盧·裡德與地下絲絨樂隊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看到盧·裡德的這一部分作品以詩集的形式出版。倫敦大學學院的英語文學教授約翰·莫蘭(John Mullan)同時也是盧·裡德的歌迷,他認為裡德的很多詩都相當於歌詞抄本。「我們都知道盧·裡德的聲音是什麼樣的,而當你聽到他的聲音閱讀這些詩,再配上低沉的貝斯線,就能得到一種絕妙的效果。雖然詩與歌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我認為把它們呈現在書頁上並不是保存這些作品生命力的做法。它們只有以歌的形式存在才能達到最好的表現力,而不是詩。」 莫蘭說。
很多音樂唱作人都嘗試過歌詞以外的文學創作。比如約翰·列儂(John Lennon)曾出版詩歌與短篇小說集《他的親筆》(In His Own Write);鮑勃·迪倫(Bob Dylan)2016年獲得諾貝爾獎時一度引起了「歌詞是否屬於文學」的大討論,但他也確實創作過一部名叫《狼蛛》(Tarantula)的實驗性散文詩。
作為最負盛名的搖滾詩人之一,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曾出版過多本散文集。她也是盧·裡德的好友。2015年,當已經去世兩年的裡德入駐搖滾名人堂時,帕蒂·史密斯在演講中如此評價他:「他是一名詩人,一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感謝你,盧,你是那麼粗暴而仁慈地,將你的詩歌都注入了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