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平均身高1.85米」的說法找不到權威出處,我猜不是兵馬俑的淨身高,而是包括的腳下的踏板和髮髻發冠之後的高度。
關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身高,在上世紀末期就有大量的學術研究,我們找兩篇來看看。
上圖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中3具甲俑的尺寸登記表,可以看到俑的身高有兩項:「通高」和「足至頂高」,通高就是整個兵俑的高度,包括足底下的踏板和頭上的髮髻發冠,足至頂高才是兵俑的「淨身高」。
46號甲俑通高183.5釐米,足至頂高179釐米;47號甲俑通高185.5釐米,足至頂高僅166cm,這「增高」加的也太多了吧,估計是整個甲俑群中最矮的一位;49號甲俑足至頂高183釐米,即使在現代人當中也算大高個了。
我們再看看一些袍俑的,一部分袍俑的通高182-198.5釐米,但足至頂高在170.5-181.5釐米,縮水了一大截。
這些甲俑和袍俑就反映了兵馬俑當中的一些真實情況,那就是減去踏板和髮髻發冠等部件,兵俑身高會降低3.5-20釐米,一些原本不高的兵俑加上這些東西都會顯得很高大,因此計算兵俑身高以足至頂高(淨身高)來表示更。
而兵俑的平均身高在另一份文獻中也有展示。
上圖中,305件袍傭平均身高177.6釐米,顯然是淨高,範圍在168.5-187.5釐米。427件甲傭平均身高177.7釐米,範圍166-186釐米。那個身高166釐米的就是上述的47號甲傭,看來他確實是兵馬俑方陣當中最矮的一位。
大部分的兵俑身高集中在7.7秦尺和7.8秦尺,也就是178釐米和180釐米,當然7.5秦尺、7.6秦尺和7.8秦尺也有不少。
但這些兵俑都是秦軍的精銳,為了威武美觀,選擇一些身材高大的士兵當「模特」也合情合理,所以這些兵俑僅能代表秦朝最高大的那一群人,無法代表平民。而且兵馬俑是不是和真人1:1的比例還不確定,我覺得有一定程度的拔高。
2003年在始皇陵旁邊發掘出來的一處亂葬墓,清理出121具遺骨,據推測他們是建造始皇陵的工人,死者的身高範圍為156.4-178.7釐米(因為遺骨不全,很多是推測的),平均身高約166釐米(比平均177.7釐米的兵俑矮了一截),他們才能代表普通秦人的身高。
我們再來看一些古文明人類的身高。
江蘇金壇三星村居民男性平均身高為166釐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63釐米。
江蘇高郵龍虯莊居民,男性身高為平均164釐米,女性身高為150釐米。
廣西桂林甑皮巖居民,男性平均身高164釐米,女性161釐米。
廣東佛山河宕居民,男性平均身高165釐米,女性平均身高153釐米。
浙江餘姚河姆渡居民,男性平均身高166釐米。
福建閩侯曇石山居民,男性平均身高163.5釐米。
和上面秦朝普通人的平均身高差不多,因此我猜測古人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65釐米左右。
上述是我國某一年大學生入學體檢時獲得的身高數據,可以拿來和古人對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