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永新
元始天尊為什麼要將封神工程交給菜鳥神仙姜子牙,而不是法力更強的弟子?
1
讓我們先看看元始天尊門下的弟子們。
天尊之下,便是闡教的副教主燃燈道人。燃燈修為已達準聖水平,遠遠在十二仙之上。讓燃燈這麼大牌的神仙去辦封神這種小事,如同讓副總裁去當項目經理,顯然是大材小用,會傷兄弟們的心。
再往下便是南極仙翁,元始天尊的大徒弟。他既是玉虛宮的大管家,又在天庭兼職為官,事務繁忙,肯定是抽不開身。
接著是玉虛十二仙,即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等十二仙人。他們是闡教的頂梁柱,都已經自立門戶,分布在三山五嶽招徒講學。可是,這十二位都犯了紅塵之厄,殺罰臨身,自身都難保。
當然,玉虛宮也有其他神仙,但是普遍修為不高。比如書中提到姓名的蕭臻、鄧華,不但道術不高,腦子也不好,仙道難成,被元始天尊送到十絕陣中當了炮灰,從而走了神道。
三代弟子中,哪吒此時還是一顆靈珠子沒有投胎;韋護、土行孫、楊戩、金吒、木吒、黃天化、韓毒龍、薛惡虎等,不是修為太差,就是年齡太小。他們的社會經驗和威望不足挑起這麼重的擔子。
除了闡教這些人,老子的徒弟玄都大法師也具備代理封神的實力。
可是,老子就這麼一個徒弟,平時還要他侍奉自己,管理八景宮的一大堆事兒。況且,老子目前已經退居二線,並不直接管理闡教,派自己的嫡傳弟子負責闡教的項目不符合組織原則。
剩下的就只有姜子牙師兄和申公豹師弟了。
2
申公豹同學,從修為、法術、口才上看,比師兄姜子牙更強。
在《第三十七回 姜子牙一上崑崙》中,申公豹在姜子牙面前這樣介紹自己:「煉就五行真始訣,移山倒海更通玄;降龍伏虎隨吾意,跨鶴乘龍入九天。紫氣飛升千萬丈,喜時大內種金蓮;足踏霞光閒戲耍,逍遙也過幾千年。」
可見,他不但可以移山倒海、降龍伏虎,而且已經活了幾千年。這個「幾千年」或許有自我吹噓成分,但是,比子牙入行早、資歷老、學習好是肯定的,他或許只是比十二仙差一點。
那麼,他這麼一個骨灰級的老頭又怎麼成了70多歲的姜子牙的師弟呢?申公豹應該是「帶藝投師」。他曾經修煉了很長時間,但是到了自己無法突的瓶頸期,才拜到元始天尊門下,希望在師父的指點下再上一層樓。
顯然,申公豹的願望沒有實現,否則他也不會惱羞成怒,為封神工程與姜子牙爭風吃醋。
申公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些影視作品將申公豹的人設改為一隻得道的豹子。原著中並沒有說申公豹是豹子精。不過,這種改編還是很有創意的,在邏輯上也能自洽。
元始天尊確實對動植物成仙的評價很低,他曾批評截教「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溼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在他所有的徒子徒孫中,絕大多數都是人修行得道的。大概只有白鶴童子是一隻鶴吧。(白鶴童子曾被南極仙翁指使,化作白鶴叼走了申公豹的頭。在《封神演義》中,變化是一門非常高深的道法,哪吒三兄弟、黃天化等這樣優秀的闡三代都不會變化,何況是白鶴童子。但是,如果他是由白鶴修煉成仙的,那麼再現出原形是並不複雜的事情。)
說元始天尊因為申公豹是動物修煉,所以不重視他,邏輯上說的過去。不過,不管「歧視動物」之說能不能成立,元始天尊冷落申公豹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申公豹對師門認同感低。
我們知道,闡教儘管人數不多,卻是一個非常抱團的團體。為師者都有護犢的習慣。這在元始天尊對待十二仙、姜子牙,太乙真人對待哪吒,拘留孫對待土行孫(為他騙娶媳婦兒)都表露無遺。徒弟也很尊敬師父,對師門的認同感和忠誠度也很高。簡直是一個「父慈子愛」的大家庭。隨便插一句,土行孫和黃天化沒有被元始天尊保護而慘死,與這兩人對師門不忠有很大關係。
書中申公豹的出現是姜子牙下山之後的事情了,之前他是什麼性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他對姜子牙的態度和做法,大致可以推斷他的為人。
元始天尊派姜子牙下山代為封神,而申公豹對這個事情耿耿於懷。他企圖詐奪封神榜,說服姜子牙輔佐紂王,還到處遊說截教門人與姜子牙為敵,實際上是對師父元始天尊不滿。
從他的做法,可以斷定申公豹是一個對闡教事業和師門不忠誠的人。在他心中只有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沒有闡教集體的利益。這與姜子牙放棄修仙之路,九死一生地完成使命有天壤之別。
稻盛和夫認為,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這個人的價值。他有一個公式:成功=人格·理念×能力×努力。在他看來,一個價值觀(理念、人格)有問題的人,難成大器,而且越是能力強,越努力,反而副作用越大。可見,元始天尊是非常認可這一點的。古今一道,人仙一理。
3
那麼,也就是說,姜子牙第一個優點是忠誠。
我們就以穿衣服為例。儘管師父已經允許他享受人間福祿,可是,他在徵戰十幾年中一直不脫掉自己的道服,用他自己的話是「不敢忘崑崙之德」。
姜子牙下山後第一次回崑崙,已經是十年以後的事情了。此時,他娶過媳婦兒,當了丞相,可謂享受了不少人間樂趣。但是。當他回到修行之地,「嗟嘆不已」,「不勝眷戀」。這說明,他對師門是充滿真情實感的,對師父充滿感恩之心,進而說明他內心中仍然對修仙的事業無比嚮往。對於這麼一個徒弟,師父怎麼會不喜歡、不信任呢。
當然,比起姜子牙,十二仙等人同樣忠誠而堅定,所以,這一點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姜子牙的第二個特點,是具備很高的智慧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很多人修仙,在娃娃時就被送上名山洞府。後來,儘管修為很高,但是,他們對人世間的了解幾乎是空白。
而姜子牙42歲才上崑崙拜師學藝。古人的壽命不長,42歲就到了晚年。也就是說,在上山前,子牙公已經積累了一輩子的人生經驗。
他接受任務之後,一步步的操作,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和能力。比如,下山後不去西岐而是來到朝歌打入敵人內部獲取情報;到西岐後用各種辦法推動老謀深算的文王姬昌接納自己,等等。無論是朝歌大臣,還是山村的樵夫漁民,抑或自己的師兄弟,他都能相處融洽,為我所用,則說明他擅長與各種人打交道,具有高超的領導力。
這一點,可能比他的師兄弟都要強。在他這一輩神仙中,除了燃燈道人和南極仙翁以外,其他人的處事能力都一般。像太乙真人,做事簡單粗暴(對待石磯娘娘);黃龍真人,眼高手低念念碎(好出頭卻多次被吊打);廣成子和赤精子都有盲從盲信的缺點(對待徒弟殷郊殷洪),等等。
為什麼說為人處世的能力很重要呢?因為他下山以後,不管是輔佐武王,還是討伐紂王,要與人類打交道,必須要能和人混在一起。即便是與神仙打交道,同樣需要智慧、技巧和手段。
第三點,姜子牙具備核心業務能力——兵法知識。
姜子牙對兵法研究得很透,極有可能是上山之前,他曾研讀過不少兵法著作。
書中有一處證據:武吉拜姜子牙為師後,「早晚上心,不離子牙,精學武藝,講習六韜」。
所謂「六韜」,實際上是指歷史上的《太公六韜》,也叫《太公兵法》,是姜子牙撰寫的一部兵書,後世兵家必讀教材。
那麼,《封神演義》提「六韜」,我們可以當做是姜子牙之前古人寫的著名軍事著作,也可以理解是姜子牙寫的兵書。總之,姜子牙精通兵法。
後來,他可以帶領西岐軍隊擊敗紂王的三十六路人馬和進軍朝歌討伐紂王,說明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活學活用。
那麼,姜子牙的修為和道術不高,商周大戰卻要對抗一大群神仙和妖怪,是不是說這是他致命的短板呢?
元始天尊不這樣認為。姜子牙不忘初心,絕對忠誠,又有意志力和領導能力,這就足夠了。具體的業務能力並不重要,因為師父會派各個業務塊的高手去幫助他,補齊短板。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馬雲是一位英語老師,創辦阿里巴巴時,既不懂技術,也沒有多少具體的業務知識,但是,他具備一個領導人的核心能力,比如意志力、決策力,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抗壓能力以及人格魅力。至於開發產品、銷售、融資之類的事情,招聘業務骨幹去做就可以了。
最後一點,姜子牙不是修仙的料,到人間享受將相之福,也是師父給他的一個比較完美的安排。
這其中又有一個問題:姜子牙到底是不是修仙的料?
元始天尊說姜子牙「生來命薄,仙道難成」。有人說這是元始天尊忽悠姜子牙下山替自己幹活,編出來騙姜子牙的話。也就是說,元始天尊為了自己,而利用了姜子牙。
我覺得這種「陰謀論」不成立。
生死都是自然規律,而修仙逆天而動,所以是極其艱辛的事情,步步維艱,修無止境。像十二仙都修煉了上千年,修到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但是,仍然要遭受劫難。
神仙道路上有不少半途而廢的人。在遇到瓶頸無法突破就放棄了,回到人間憑藉自己的道術謀取一官半職,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李靖、鄭倫、陳奇、魔家四將、孔宣,等等,甚至包括聞太師,都屬於這種情況。
元始天尊是一位非常有責任心的神仙,愛徒如子。收徒最為重視弟子根行,不輕易接納別人;一旦收了徒弟又會非常愛惜,像黃龍道人這樣的「仙渣」(指道術),他都渡他過劫。所以,但凡姜子牙根基好一點,元始天尊也不會放棄他。
況且,如果姜子牙真是塊料,等到封神結束,元始天尊也可以再讓他回到自己身邊繼續深造嘛。
可是,姜子牙修道40年,自己勤奮刻苦,還是元始天尊親自教,都比不上學到幾年到十幾年的金吒、木吒、黃天化、楊戩。夫復何言!
最後總結一下:元始天尊選擇姜子牙下山代自己封神,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知人善任,姜子牙是最合適的人選。(風雪三聲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