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用30分鐘講述的「反代孕」故事,實在是太過溫情脈脈,換個形容詞,太過膚淺了。
文 | 沈林
一開播就掛在熱搜上的《演員請就位》,看點卻一直都是導演,從爾冬陞到郭敬明,從趙薇到陳凱歌,到了最後一期,最大的風頭仍然屬於導演。
隨著陳凱歌導演的終極作品《寶貝兒》上線,觀眾們很快就把這部作品噴上了熱搜榜首,噴的不是演員們的演技,而是槽點滿滿的劇情本身。
這部作品講了啥呢?根據節目組的官方介紹,這是陳凱歌導演的反代孕題材作品,是「一個新生命背後三個人痛苦的糾葛......因為代孕,三個人陷入到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的故事。而且還特別強調:「經濟困頓也不能逾越道德的底線,《寶貝兒》的背後其實是一首情感破碎、有悖人倫的悲歌。情理不能大於法治,反對代孕,以此為鏡,警鐘長鳴。」
劇情簡介看上去滿滿正能量,但小編圍觀了這32分鐘的短劇後,腦海中唯有四個字飄過:貨不對板。
賈姐(胡杏兒飾演)是酒吧裡的酒託,隨著故事的展開,觀眾們發現,她曾經家庭美滿,有過一個12歲的孩子,但某一天這個孩子因為獨自騎自行車上學遭遇意外去世了。賈姐無法從失子之痛中走出來,但由於年齡和身體原因,她無法再生育,結果是她的愛人離開了她,而她本人也酗酒度日。
但賈姐一直沒放棄要孩子,於是她通過代孕販子「老李」,找到了一個「肚子」,也就是後來出場的代孕母親蔡雨姍(任敏飾演)。在巨大的金錢誘惑面前,蔡雨姍做起了別人的「肚子」,一直在「老李」提供的「宿舍」中養胎,但警察嚴打後,「宿舍」被取締,蔡雨姍也逃了出來並回到了酒吧老闆男友張遠(陳宥維飾演)身邊,張遠誤以為蔡雨姍懷的是自己的孩子,並且照顧懷孕女友細緻入微。
與此同時,孕育生命的過程中,蔡雨姍對孩子產生了感情,想退錢自己養娃。
一些情節過去後,故事的結尾卻是溫情滿滿————蔡雨姍獲得了男友的諒解和求婚,酒吧老闆得到了心心念念的女友的愛和依戀,賈姐也順利得到了代孕的孩子,打算開始新生活......
而觀眾?對不起,沒有看到「陷入到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情感破碎、有悖人倫的感嘆也沒能從內容中體會出來。相反,三個主角在某種意義上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所謂的反代孕主題,可能全劇中只有賈姐跟代孕販子打電話要孩子的時候提了一句「代孕不合法」,還有「大團圓」收尾後片尾字幕打上的:代孕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一經發現,將予以嚴厲打擊!
難怪觀眾要罵一句:掛羊頭賣狗肉。
代孕能不能拍?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主題,當然可以。而且同類題材已有成功嘗試,可謂珠玉在前。
2015年熱播的美劇《芝加哥醫院》第一季中,就出現過兩位代孕媽媽。第一個代孕媽媽吉娜由於遭遇交通意外昏迷被送入醫院,作為她肚子裡孩子生理學上的母親多納休,曾和吉娜籤署過一份協議,可以代表吉娜做出決定,由於擔心胎兒會有危險,多納休一家屢次拒絕接受治療,差一點舍大保小;而第二個代孕媽媽,意外早產卻硬要撐到自然分娩,否則不僅拿不到錢,連孩子都沒有人要……
要注意的是,在美國代孕是合法的,但《芝加哥醫院》無疑再次點出了代孕背後的法律和倫理困境——代孕者健康問題、代孕者中途被客戶拋棄或胎兒存在嚴重生理缺陷等情況如何解決,而且代孕通常會涉及雙胞胎或者三胞胎,由此伴生的選擇性墮胎也挑戰著人們對於代孕的寬容度。
在我國,代孕這一現象雖然客觀存在,但跟《我不是藥神》涉及的代購藥品一樣,是典型的灰色地帶,因此對其合理性的爭論一直存在。
有人認為代孕是一種對人性的摧殘。根據媒體的報導,武漢一家代孕公司每年要做上百個代孕單子,但每年要平息的較大糾紛就有一二十起:有代媽代孕失敗要跳樓;有僱主中途反悔要退錢;有捐卵的女大學生帶著男朋友鬧上門;有頻頻威脅要去報案。
但也有觀點認為,一味否認社會需求,只會適得其反,不如將其放在陽光之下,也方便相關部門監督管理。
筆者曾對代孕產業進行調查後發現,黑市上的代孕媽媽,一般來自經濟落後地區。據中介介紹,30歲以下的女孩代孕一次,可以賺20萬元。代孕者最好要有過生育經驗,代孕媽媽在生活上服從代孕機構的管理,不能上班,也不能回家,「她們的任務就是懷孕,然後活著,把肚子養大」。
「肚子」是代孕媽媽賺錢的工具,但她們本身的權益也無人保障。如果僱主不再需要她們肚子裡的孩子或者中途反悔,她們會很快被安排人流,孩子也被無情捨棄。
如果把這些切實存在且非常尖銳的一面拿出來,陳凱歌用30分鐘講述的「反代孕」故事,實在是太過溫情脈脈,換個形容詞,太過膚淺了。影片中沒有什麼關於社會現實的批判,代孕成了講述愛情和親情的工具,如果是這樣,那大可不必以代孕串聯起這三人的人物關係。
對此,網友們的留言更加一針見血。
惡評如潮後,一位自稱《寶貝兒》的製片人員@流放面具人 稱,《寶貝兒》原片是反代孕的,第一幕就是警察搗毀代孕窩點,最後一幕則是警察帶走代孕小孩。他還甩鍋表示,因為被告知這件事最好發生在國外,所以刪掉了這兩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