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漢江奇蹟竟源於越南戰爭?當年樸正熙和美國總統密謀什麼?

2020-12-21 陝西法制網

1955年11月1日到1975年4月30日,東南亞地區爆發了一場自二戰後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對亞洲的局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越南戰爭作為二戰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作為美國忠實小弟的韓國又在這場戰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01 韓戰後持續惡化的韓國經濟

雖然在韓戰後,李承晚一直死鴨子嘴硬,認為自己才是戰爭的贏家,並叫囂著要再一次發動戰爭。

但是韓國持續惡化的經濟狀況徹底打臉了這位韓國前總統。

說起來李承晚也是腦迴路清奇的人,按照他的觀點必須先武力統一半島,然後才能發展經濟。

結果這位總統一直沒有在統一這件事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韓國的經濟也就一直持續惡化。

作為總統的李承晚可以為著自己的「夢想」一天天等下去,但是極度貧困的韓國民眾可沒有心思陪著總統不切實際的想法耗下去。

於是乎韓國嚴重的經濟問題最終演化為政治問題,在一片罵聲中李承晚被轟下臺去,副總統張勉上位。

張勉上臺之後吸取了李承晚的教訓,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國民自由的政策,結果這一套完全不起作用,韓國的動蕩愈演愈烈。

最後韓國的軍方實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出手了。

1961年5月16日凌晨,樸正熙帶著6000人進入了漢城市區,控制了政府、國會等重要地點,宣告著樸正熙政府正式成立。

樸正熙雖然是靠武力登上總統之位的,但是其本身並非一介武夫那麼簡單。

他深知自己雖然依靠武力一時接管了政府,不過要是想持久掌握政權必須得到民眾的支持。

而民眾最想要的自然是自己生活的改善。

偏偏此時的韓國經濟卻又是一個爛攤子。

據不完全統計,韓國在1960年的GDP總量僅為11億美元,而人均GDP更是低到只有73美元,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再加上韓戰後韓國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大量企業破產,民眾吃不飽飯成為一種常事。

當然作為總統的樸正熙還是對韓國民眾說了一系列場面上的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表達恢復韓國經濟的信心。

為此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在樸正熙的主導下韓國開啟了經濟發展五年計劃。

但是此時樸正熙卻面臨著最大的難題:沒錢。

02 再三申請出兵越南的韓國

作為韓國的總統,樸正熙有著自己的理想和熱情,但是對於韓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來說,光有這些東西是完全不夠的。

且不說北部的大軍還隨時有可能攻過來,就拿經濟建設最重要的資金來說,韓國也是極其匱乏。

韓國的經濟之所以在當時那麼差,在這其中還包含著複雜的歷史因素,在二戰期間,朝鮮半島作為日本的殖民地。

但是日本卻把朝鮮半島工業的發展重心全部放在了北部,所以導致南部的韓國工業基礎極其落後。

不過很快樸正熙就想到了新的辦法來獲取美國的資金支持。

1961年11月,滿懷希望的樸正熙訪問美國,在與美國總統甘迺迪的交談中,樸正熙透露出了想要想要幫助美國減輕壓力出兵越南的打算。

不過當時的美國總統對於樸正熙的出兵建議並不感冒。

而韓國軍隊的實力,美國人又不是沒有見過,在朝鮮戰場上的糟糕表現,甘迺迪幾乎在樸正熙提議的第一時間就想拒絕。

不過想著韓國在亞洲還算有點用,甘迺迪也沒有直接拂了樸正熙的面子,只是表示有需要的時候會告知韓國的。

當然甘迺迪表示會繼續對韓國進行經濟援助的。

樸正熙對於甘迺迪承諾的經濟援助也沒有太放在心上,因為此前的美國的也一直在援助韓國,但是韓國的經濟一直以來也沒有改善。

此時的樸正熙或許真的想對甘迺迪說一句:「麻煩你用點心好不好」。

但是礙於身份和地位,樸正熙的這句話永遠也說不出口。

關於利用出兵越南從美國獲得經濟援助這件事,軍人出身的樸正熙一開始是不願意這麼做的。

一來他覺得這樣的事上不了臺面,會有損他的總統形象;二來樸正熙覺得美國好歹是自己盟友,這樣的做法屬實有點不地道。

其實樸正熙主要怕的可能這樣的做法會激怒美國,到時美國將軍隊從韓國撤離,韓國只能獨自面對來自朝鮮的兵鋒。

不過在韓國外長李東元的一再「鼓勵」之下,樸正熙還是下定了決心。

1964年,樸正熙終於等來了美國同意韓國軍隊出兵越南的機會。

當時美國支持下的南越政府混亂不堪,在面對北越軍隊時完全沒有戰鬥力。

美國這才想起了樸正熙的建議,因為美國在越戰中還是需要一定炮灰的,但是由本國軍人充當炮灰的代價太過沉重,而韓國人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當時美國的總統詹森想發動戰爭,但是美國民眾並不支持這件事,為了表明自己所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詹森給25個自由友邦國家發過了邀請了。

不過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對詹森的提議沒什麼興趣,要麼是沒有響應,要麼是隨便派一些人去應付一下。

唯獨韓國對此事極為上心,在收到美國政府的邀請之後,立即商討出兵事宜。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之後,韓國的國會裁定軍隊出兵越南是合法的。

當然韓國人免不了要對自己出兵的理由進行一番歌頌,他們打的是解救友邦和回報美國的旗號,當然也有可能是通過這樣的旗號增強韓國軍隊的信心。

據韓國公布出來的數據顯示,在1965年到1973年,韓國累計向越南戰場派遣了5批軍隊總共312853人次。

韓國出兵的規模也僅次於美國,為此韓國付出了死亡5000餘人的代價。

03 向美國要好處費的韓國

其實在這次韓國向越南派出第一批軍隊時並沒有提什麼要求,當然這不是說明韓國人是無私奉獻的群體。

因為此時的樸正熙覺得這時候向美國索要好處得不到最大的利益,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呢?

當然是美國最需要的自己的時候,畢竟需求影響價格。

但是隨著越南戰爭的不斷升級,韓國人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此時的美國駐韓大使布朗親自登門催促韓國外長李東元儘儘快派遣韓國軍隊奔赴越南戰場,但是李東元這時卻推脫說如果不能讓韓國民眾得到實際的利益,恐怕無法勸說國會同意出兵請求。

相信這時候大家都看出來了,韓國人就是在敲美國人的竹槓。

布朗作為一個外交官自然無法在如此重大的事上答應韓國,於是韓國外長李東元為了儘快達成自己的目的直接訪問美國。

在1965年,李東元訪問美國時,直接表明韓國想利用越南戰爭發財,因為韓國實在是太窮了。

李東元向美國總統詹森表示自己國家希望日本在韓戰一樣,利用美國的援助迅速恢復經濟,當然李東元在面對詹森時將自己的姿態展示的極為低下。

其實當時的樸正熙也實在沒有辦法了,為了獲得資金他竟然選擇與日本建交,甚至將自己國家的人派去德國當勞工。

一切正如李東元所說的那樣韓國實在是太窮了,而且當時樸正熙的五年計劃已經全面展開,樸正熙也不想打自己的臉。

對於詹森來說,美國已經在越南戰爭中花費了大量錢財,不在乎多花一點。

最重要的是美國軍隊不能再出現重大傷亡了,而韓國軍隊又不怕死,正好可以滿足美國人的要求。

最後韓國如願地從美國人手中獲得了大量發展貸款,並且韓國對美國出口量也大大增加。

可以說後來的韓國「漢江奇蹟」與美國人在越南戰爭中對韓國的資助有著莫大的關係。

作者/來源:房地產情報局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韓國的兩次經濟起飛,為何都踩在了越南的肩膀上?
    「 「越戰是漢江奇蹟的最大奉獻者。「 「韓國男人的自信心,從此大振。「 越南戰爭爆發後,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受日本二戰後藉助半島戰爭實現經濟起飛的啟發,以「回報美國當年的幫助「、」分擔美國的重擔「為理由,先後向美國兩任總統甘迺迪和詹森,主動要求派遣韓國軍隊參加越戰。
  • 樸正熙:改變韓國國運的人
    他從特務機構的室長起步,幾乎每年都在以奇蹟般的速度升職,又去美國炮兵軍校留學鍍金,只花了11年時間,就升到了釜山地區軍需基地司令、第一軍管區司令、陸軍本部作戰參謀次長和第二軍副司令。1961年,樸正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963年用平民身份以微弱優勢當選為韓國總統,連任5屆。
  • 不懂經濟的一介武夫,樸正熙憑「韓國精神」創造出漢江奇蹟?
    當然,基於二戰後美國的「亞太戰略」,這幾個地區都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大力提攜,但不可否認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肯定離不開自身素質和努力,畢竟,扶不起的阿鬥也不是沒有。韓國歷史上,身為「大韓民國」第三任總統的樸正熙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
  • 韓國經濟如何崛起?美國為何要扶植韓國,冷戰需要還是韓國妥協?
    韓國從成立到現在,只用了短短幾十年時間,成為亞洲一支舉足輕重的經濟實體。有人說,韓國經濟的崛起主要就源於樸正熙時代的漢江奇蹟,的確漢江奇蹟對韓國經濟的騰飛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韓國經濟依靠財閥崛起,實現漢江奇蹟,為何說弊端更為嚴重
    然而,同樣是在一片廢墟上,戰後的韓國與日本相比,無論從資源,還是國土安全方面都不如日本,卻能夠快速完成工業化建設,實現漢江奇蹟,躋身亞洲四小龍,並且位列發達國家,其中,大財閥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和積極影響不能忽視
  • 越戰背後的「棋局」——這場戰爭究竟給韓國帶去了什麼?
    作為出兵數量上僅次於美軍的外軍,「越南戰爭」給韓國帶去了什麼?在歷經8年,付出1.6萬人傷亡的代價後,韓國的GDP從1965年31.2億(美元),暴增到1973年的138.4億,增長了3.5倍。如果說韓戰對戰後日本崛起功不可沒,越南戰爭就是韓國經濟騰飛的起點。
  • 越戰中的韓國:派了30多萬人的軍隊,殘害越南百姓,罪行累累
    不過稱呼韓國為美國幫兇實質上並不合適,因為越南戰爭之中的美國、韓國關係,與韓戰之時已經有了質的變化,換言之越南戰爭被韓國作為了一個擺脫束縛的契機。 早在韓戰之時,韓國是絕對隸屬於美國的,其間的從屬關係是不可動搖的,即便在韓戰結束之後依舊如此,時至今日依舊能夠窺見些許。
  • 奇蹟發展起來的韓國,當今經濟形勢是否正常,年輕人生活得怎樣?
    眾所周知,韓國是一個經歷了許多戰爭的國家,是從戰爭的廢墟中建立起來的。如今更是發展成了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靠的是什麼「利器」呢?樸正熙帶給韓國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在1953年韓戰正式結束後,韓國與朝鮮正式分裂,剛從戰爭陰影走出來的韓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這一切的改變還要從一個人說起,樸正熙。
  • 韓國,一種典型的東亞範式-虎嗅網
    在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壓力下,樸正熙結束了軍政府統治,成為了韓國第三任總統,其後連任5屆總統,執掌青瓦臺達18年之久。樸正熙接手的韓國,要比當時的朝鮮貧弱許多。好在樸正熙並非一介武夫,他善於審時度勢,實幹興邦,締造了「漢江奇蹟」。樸正熙在美蘇爭霸的大格局下吸收了來自美國的援助紅利,同時在日美貿易戰中左右逢源。
  • 樸槿惠的出身很好,成為了韓國第一個女總統,樸正熙很關鍵!
    說起樸槿惠,不少人都會想到貼在她身上的標籤,那就是韓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因此有不少人發出了疑問,對於這對韓國歷史上的父女總統樸槿惠和樸正熙。是不是沒有樸正熙這一道門檻,樸槿惠就不可能創造韓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的傳奇呢?
  • 貴為韓國第一任女總統,樸槿惠為何不結婚?她所謂的信指什麼?
    作為韓國第18屆女總統,樸槿惠來說奇人生的經歷是相當坎坷,也正因為其坎坷的經歷與韓國政治的扭曲,讓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第一夫人,卻最終以單身度過一生。樸槿惠的一家可以說是政治世家,她的父親正式創造了韓國「漢江奇蹟」的樸正熙,也是韓國歷史上在位總統時間最長的一個。
  • 樸正熙不稱職?樸家子女敗壞父親名聲,韓國政壇一大奇事!
    樸正熙的一生,是充滿榮譽的,卻又是可悲的。作為一個國家總統,樸正熙做到了堪稱完美,為韓國創造了「漢江奇蹟」,更是帶領韓國重新出發,為後來的韓國盛世打下了基礎;可是,對於一個父親的角色來說,樸正熙是不稱職的,在樸槿惠的回憶中,自己的父親自從成為韓國總統後,經常忙於國家大事,忙得不著家,就算能夠抽空回家吃個飯,也會在餐桌上和樸槿惠三兄妹討論一下政治。
  • 他發動政變當上韓國總統,結局卻被自己的髮小射殺,發生了什麼?
    三天後,樸正熙把手中的杯子摔了,此戰不成功便成仁。約定的日子到了,凌晨三點半,槍炮聲劃破漢城,樸正熙,金鐘民等人率領六千多名敢死隊隊員渡過漢江城,開進市中心,佔領了國會大廈和廣播電臺等要塞。清晨六點,通過廣播宣布政變成功。
  • 韓國:寒酸、衰老的發達國家
    20世紀60年代,藉助發展出口導向型外向經濟,漢江邊上的大韓民國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短短20多年間,神奇的「漢江奇蹟」使得韓國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令世人所為之震撼。
  • 韓國前總統樸槿惠父親之死……
    為什麼他要刺殺樸正熙? 原因很簡單——「失寵」。 40天前,逃亡到美國的韓國前中央情報部部長樸龍閣,出現在華盛頓的聽證會上。 另一邊,樸龍閣的死,間接挑戰了美國政府的權威,於是他們開始著手幹涉控制韓國政權,決定換掉樸正熙。 「釜馬民主抗爭」爆發。 百萬韓國群眾在街頭遊行示威,反對總統的大獨裁統治。 但,軍人出身的樸正熙,態度強硬,決定用武力捍衛自己的位置。 也是在這時,金載圭心裡出現了波動……主張溫和改良的他,希望總統為了大局著想,提出了讓他退位的請求。
  • 韓國財閥已失控,9成GDP被實質控制,為什麼韓國不敢動其蛋糕?
    談起韓國財閥的歷史,得談到韓國前總統樸正熙,樸正熙是韓國第三任第五屆的總統,是一個通過軍事政變上位的總統。他的出身並不光彩,但他的成績卻十分亮眼。在他的領導下,韓國實現工業化和經濟騰飛,史稱「漢江奇蹟」然而這樣的奇蹟也存在弊端,韓國財閥就是在那個時代誕生孕育,並且開始左右韓國經濟。 回到樸正熙上位前的韓國環境,那時候韓國的人均收入僅有82美元。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韓戰和獨裁者李承晚的統治下,韓國經濟如同一汪死水,民眾生活水平極低,北部江原道山區 民眾以樹皮草根果腹。
  • 外資控股|財閥幹政,韓國小國外交,軍事指揮權為何被美國控制
    但是如果想得到美國的支持也需要付出點什麼,於是韓國軍隊的指揮權、韓國政治的主導權,或者決定戰爭的權力,就這樣變相被美國給控制了,目前為止大家所看到的大韓軍隊和駐韓美軍,其實都是歸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指揮。而韓國總統要想指揮韓軍都還得通電美國,獲得美國的肯定才可以行動,這樣一看是不是覺得大韓民國的總統有這麼慫的嗎?
  • 同樣都是被美國入侵,為何越南半島與朝鮮半島歷史結局完全不同?
    今年是越南戰爭結束45周年,也是韓戰爆發70周年,兩場戰爭對亞洲局勢不可取代的影響。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這兩場戰爭都是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局部對抗,是美國防止「紅色政權」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
  • 樸槿惠的總統生涯——誰說女子不如男?
    樸槿惠,韓國乃至亞洲首位女總統。她的父親曾經是韓國總統,她也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跟隨父親5年。也許有人質疑她的能力和手段,但她將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