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00:00 標清 診斷
    code:
    vid:
    uuid:
    requestId:
    播放時間:
    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南方雜誌社啟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大型策劃,並以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報導主體,推出《最美第一書記》系列專題,全面展現廣東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今天推出系列之十四《範金娜:舍小家成大家,紮根山村四年多,她成就了「魚漁兼授、智志雙扶」》。
    清泉小河,清澈見底,匯入水塘。塘底是河沙面,河沙底會有自然泉水冒出,一年四季保持水的流動性。在陽江市陽春市圭崗鎮馬催村,隨處可見這樣的魚塘。
    養魚是馬催村每家每戶的特色養殖傳統,也是村民們的重要生計來源。馬催村臨山而立、山溪匯流,很多村民房前屋後都開挖小魚塘,有的十來平方米、有的三四十平方米,他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引山泉水入塘形成活水循環養殖鯇魚。
    馬催村駐村第一書記範金娜說:「扶貧工作既要有長效,也要讓貧困戶看到眼前的收穫。一塘塘『氹仔魚』,讓村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在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對口幫扶下,2019年陽春市圭崗鎮馬催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0元,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00元,全村51戶125人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來源:南方雜誌社)
    2016年5月,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範金娜以駐馬催村第一書記的身份初次踏入粵西這個小山村。馬催村位於圭崗鎮東南方,總面積11平方公裡,全村609戶2547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28人。這裡屬於典型的山區地貌:有山山不秀,有綠不出彩,種植業規模化發展受到較大制約,產品銷路愁。範金娜看在眼裡,惦在心裡。
    「氹仔魚」規模化養起來,村民收入高了
    由於馬催村山泉水質清純,再加上以天然飼料為食,該村養殖的鯇魚肉質緊緻、香滑鮮甜,是純天然的綠色環保食品,當地人把這種在山泉水養殖的魚統稱為「氹仔魚」。「氹仔魚」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一直以來由於沒有形成規模,馬催村的「氹仔魚」養殖效益不高。
    2015年6月,初到馬催村的範金娜走訪詳細了解情況後,開始因地制宜開展幫扶工作。4年間,範金娜在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支持下,將「氹仔魚」養殖作為「帶貧益貧」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通過定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技術技能指導、投入資金修繕水塘併購買現代化養殖設備、鼓勵專業大戶發揮帶動作用、嚴把「出塘關」等措施,全面更新廣大農戶種植養殖觀念和模式,著力提高產業化、規模化養殖水平。「馬催村統一管理規劃了60畝『氹仔魚』魚塘。村裡大概有80多戶人家養殖『氹仔魚』,每戶有2至3口魚塘,每口魚塘『氹仔魚』年收入大約有1萬至3萬元。」範金娜眯著眼笑了起來。
    如今,「氹仔魚」已成為馬催村當地特色農業的一大亮點。
    「出村」的路順了,孩子讀書的後顧之憂解決了
    「你知道什麼是貧困嗎?你能想像有些貧困戶住在危房,一個月水電吃穿不超過100塊錢嗎?」範金娜凝重地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來到這裡才發現農村有太多城市想像不到的不易。
    2016年剛到村裡,白天只要一有空,範金娜就帶領身邊的幾位扶貧隊員「進百家、訪千戶」,以「知民情、解民憂」。範金娜說:「扶貧工作越是深入,越是深感自己身上的擔子之重。」
    走訪只是第一步,整頓村裡渙散局面,才是一項大工程。在範金娜「說幹就真幹」的韌性下,廣州石油培訓中心前後投入96萬元用於建設村道、黨建學習活動場所、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率先在圭崗鎮實現全村村道硬底化建設,為農產品順利出山和村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創造便利。
    
    (來源:南方雜誌社)
    貧困村的未來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教育好,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最好的扶貧措施。範金娜前後奔波,為馬催村籌辦起了教育基金,先後資助學生291人次,其中義務教育246人次,高等教育24人次,共計發放資助金15.5萬元。範金娜說:「很欣慰,我駐村期間,馬催村沒有一個孩子因貧而被動輟學。」
    駐村期滿,「村民不讓她走」
    通過多措並舉的幫扶,如今,馬催村崎嶇泥濘的山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平坦的「硬底路」;貧困戶年久失修的「泥磚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地基穩固的磚房。在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幫扶下,該村建起了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率約8%,村民現在人均年收入提升到萬元以上,實現單純的「輸血」向「造血」轉變,為幫助貧困戶實現長久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去年初夏,村裡傳出消息:範金娜3年駐村期滿,要走了。
    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前來挽留,一定要從範金娜嘴裡聽到「不走」兩個字,才罷休。範金娜也坐不住了,眼下,對家中孩子的陪伴缺失讓她愧疚,可正值馬催村發展的節骨眼,許多事還得靠她張羅,最後在單位中心黨委領導及家人同事的支持下,她選擇繼續留下。
    巾幗不讓鬚眉,柔肩亦挑重擔。今年,是範金娜駐村的第四個年頭,馬催村已全面實現脫貧摘帽。「我們下一步還要大力發展親子旅遊產業,還有村裡養蜂戶的優質產品品牌化工程也將進一步推進……」無論明年是否離村,範金娜只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能為村裡再多做一些事。
    當初聽聞來了位「女書記」表示不看好的那位村幹部,一提起範金娜,趕緊豎大拇指說:「她是我見過最有毅力的第一書記。」
    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