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視界】範金娜:女書記紮根山村四年多,「魚漁兼授、智志雙扶」

2020-12-1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00:00/00:00 標清 診斷

&nbsp&nbsp&nbsp&nbspcode:

&nbsp&nbsp&nbsp&nbspvid:

&nbsp&nbsp&nbsp&nbspuuid:

&nbsp&nbsp&nbsp&nbsprequestId:

&nbsp&nbsp&nbsp&nbsp播放時間:

&nbsp&nbsp&nbsp&nbsp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南方雜誌社啟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大型策劃,並以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報導主體,推出《最美第一書記》系列專題,全面展現廣東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今天推出系列之十四《範金娜:舍小家成大家,紮根山村四年多,她成就了「魚漁兼授、智志雙扶」》。

&nbsp&nbsp&nbsp&nbsp清泉小河,清澈見底,匯入水塘。塘底是河沙面,河沙底會有自然泉水冒出,一年四季保持水的流動性。在陽江市陽春市圭崗鎮馬催村,隨處可見這樣的魚塘。

&nbsp&nbsp&nbsp&nbsp養魚是馬催村每家每戶的特色養殖傳統,也是村民們的重要生計來源。馬催村臨山而立、山溪匯流,很多村民房前屋後都開挖小魚塘,有的十來平方米、有的三四十平方米,他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引山泉水入塘形成活水循環養殖鯇魚。

&nbsp&nbsp&nbsp&nbsp馬催村駐村第一書記範金娜說:「扶貧工作既要有長效,也要讓貧困戶看到眼前的收穫。一塘塘『氹仔魚』,讓村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在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對口幫扶下,2019年陽春市圭崗鎮馬催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0元,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00元,全村51戶125人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來源:南方雜誌社)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範金娜以駐馬催村第一書記的身份初次踏入粵西這個小山村。馬催村位於圭崗鎮東南方,總面積11平方公裡,全村609戶2547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28人。這裡屬於典型的山區地貌:有山山不秀,有綠不出彩,種植業規模化發展受到較大制約,產品銷路愁。範金娜看在眼裡,惦在心裡。

&nbsp&nbsp&nbsp&nbsp「氹仔魚」規模化養起來,村民收入高了

&nbsp&nbsp&nbsp&nbsp由於馬催村山泉水質清純,再加上以天然飼料為食,該村養殖的鯇魚肉質緊緻、香滑鮮甜,是純天然的綠色環保食品,當地人把這種在山泉水養殖的魚統稱為「氹仔魚」。「氹仔魚」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一直以來由於沒有形成規模,馬催村的「氹仔魚」養殖效益不高。

&nbsp&nbsp&nbsp&nbsp2015年6月,初到馬催村的範金娜走訪詳細了解情況後,開始因地制宜開展幫扶工作。4年間,範金娜在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支持下,將「氹仔魚」養殖作為「帶貧益貧」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通過定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技術技能指導、投入資金修繕水塘併購買現代化養殖設備、鼓勵專業大戶發揮帶動作用、嚴把「出塘關」等措施,全面更新廣大農戶種植養殖觀念和模式,著力提高產業化、規模化養殖水平。「馬催村統一管理規劃了60畝『氹仔魚』魚塘。村裡大概有80多戶人家養殖『氹仔魚』,每戶有2至3口魚塘,每口魚塘『氹仔魚』年收入大約有1萬至3萬元。」範金娜眯著眼笑了起來。

&nbsp&nbsp&nbsp&nbsp如今,「氹仔魚」已成為馬催村當地特色農業的一大亮點。

&nbsp&nbsp&nbsp&nbsp「出村」的路順了,孩子讀書的後顧之憂解決了

&nbsp&nbsp&nbsp&nbsp「你知道什麼是貧困嗎?你能想像有些貧困戶住在危房,一個月水電吃穿不超過100塊錢嗎?」範金娜凝重地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來到這裡才發現農村有太多城市想像不到的不易。

&nbsp&nbsp&nbsp&nbsp2016年剛到村裡,白天只要一有空,範金娜就帶領身邊的幾位扶貧隊員「進百家、訪千戶」,以「知民情、解民憂」。範金娜說:「扶貧工作越是深入,越是深感自己身上的擔子之重。」

&nbsp&nbsp&nbsp&nbsp走訪只是第一步,整頓村裡渙散局面,才是一項大工程。在範金娜「說幹就真幹」的韌性下,廣州石油培訓中心前後投入96萬元用於建設村道、黨建學習活動場所、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率先在圭崗鎮實現全村村道硬底化建設,為農產品順利出山和村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創造便利。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來源:南方雜誌社)

&nbsp&nbsp&nbsp&nbsp貧困村的未來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教育好,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最好的扶貧措施。範金娜前後奔波,為馬催村籌辦起了教育基金,先後資助學生291人次,其中義務教育246人次,高等教育24人次,共計發放資助金15.5萬元。範金娜說:「很欣慰,我駐村期間,馬催村沒有一個孩子因貧而被動輟學。」

&nbsp&nbsp&nbsp&nbsp駐村期滿,「村民不讓她走」

&nbsp&nbsp&nbsp&nbsp通過多措並舉的幫扶,如今,馬催村崎嶇泥濘的山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平坦的「硬底路」;貧困戶年久失修的「泥磚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地基穩固的磚房。在廣州石油培訓中心的幫扶下,該村建起了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率約8%,村民現在人均年收入提升到萬元以上,實現單純的「輸血」向「造血」轉變,為幫助貧困戶實現長久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nbsp&nbsp&nbsp&nbsp去年初夏,村裡傳出消息:範金娜3年駐村期滿,要走了。

&nbsp&nbsp&nbsp&nbsp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前來挽留,一定要從範金娜嘴裡聽到「不走」兩個字,才罷休。範金娜也坐不住了,眼下,對家中孩子的陪伴缺失讓她愧疚,可正值馬催村發展的節骨眼,許多事還得靠她張羅,最後在單位中心黨委領導及家人同事的支持下,她選擇繼續留下。

&nbsp&nbsp&nbsp&nbsp巾幗不讓鬚眉,柔肩亦挑重擔。今年,是範金娜駐村的第四個年頭,馬催村已全面實現脫貧摘帽。「我們下一步還要大力發展親子旅遊產業,還有村裡養蜂戶的優質產品品牌化工程也將進一步推進……」無論明年是否離村,範金娜只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能為村裡再多做一些事。

&nbsp&nbsp&nbsp&nbsp當初聽聞來了位「女書記」表示不看好的那位村幹部,一提起範金娜,趕緊豎大拇指說:「她是我見過最有毅力的第一書記。」

&nbsp&nbsp&nbsp&nbsp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

&nbsp&nbsp&nbsp&nbsp

相關焦點

  • 廣州國資系統走出一條「授人以漁」的「扶貧+扶志+扶智」路
    1  「扶貧+扶志+扶智」  招收貧困地區生源實行訂單培訓 「授人以漁」  43歲的藍秀連,是四聯村的一名貧困戶,獨自一人照顧年邁的家婆和4個小孩,在廣汽集團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開了間士多,同時兼任送桶裝水、手工員、保潔員、養雞戶等工作,靠自己雙手「脫貧摘帽」。
  • 陝西佛坪縣:「志智雙扶」拔窮根 提神振氣促脫貧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中,佛坪縣始終把扶貧與精準扶志扶智工作緊密結合,統籌推進「志智雙扶」,突出思想教育、技能培訓、評優樹模、鄉風文明建設等重點,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激發群眾「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引導群眾樹立脫貧主體意識,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增收致富。追「星」追的是他們身上閃閃發光的精神品質。憑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姚術生被稱讚為值得追的「脫貧民星」。
  •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財富是每個人想要的,但是如何得到財富,如何能把財富留下,古代有一句老話:「家有黃金用鬥量,不如養兒送堂。」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即使有家財萬貫,也不如讓孩子學會知識文化。女的也各有各的閒混過日的法門。到了家道日漸中落,越來越入不敷出的時候,卻放不下身段,只能恃著特殊的身份和機靈的口舌,就幹上巧取豪奪,坑繃拐騙的事兒了。如果想要有良好的家教,應該學學李鴻章家族的家教傳承,雖然李鴻章本人在歷史上毀譽參半,但家族在後來的歷史長河中歷八代而人才輩出。
  • 在希望的山野上——古峰山村脫貧攻堅紀實
    地處雪峰山腹地的懷化市洪江灣溪鄉有一座名為古峰山村的村落,群山環抱,秀水歸槽,風景秀美,屋舍儼然,春季山花爛漫,夏天涼風習習,秋日金果纍纍,三冬亦有綠樹青蔥,村民安居樂業,到處煥發勃勃生機,恍若一座世外桃源。然而,就在短短幾年前,這裡還是貧瘠荒涼的省級貧困村,由於山多地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們只能自給自足勉強填飽肚子。
  • 授人以漁,也授人以魚
    事實上,在傳統美妝市場上,消費者年輕化的趨勢也是顯而易見的。百度發布的「化妝品無線報告」中,數據顯示在彩妝類別的搜索行為中,有30%的份額來自95後和00後。其中,00後的比例已經接近10%。正有越來越多的95後和00後加入到探索美妝的行列之中。對年輕消費群體的迎合與開發,也成為眾多化妝品牌或者說整個化妝品市場的共同戰略方向。
  • 新野縣漢華街道強化農民學校建設,持續開展志智雙扶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持續深入開展志智雙扶工作,培養貧困戶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觀念,漢華街道強化農民學校陣地建設,助力脫貧攻堅。一是強化陣地建設。
  • 我們的全村福丨承德市隆化縣乾溝門村:志智雙扶為精準扶貧提氣聚力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扶貧過程中,乾溝門村注重志智雙扶,增強村民脫貧的內生動力,以產業、就業扶持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現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鄉村建起來了。  自2017年河北省政協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以來,乾溝門村本著實事求是、因村制宜、因戶施策、精準脫貧的原則,開展產業、就業扶貧工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志智雙扶,各項幫扶工作紮實穩步推進,脫貧減貧取得顯著成效。  一方面,乾溝門村注重產業帶動作用,建立肉牛養殖合作社,打造承德壹號食品生態土豬養殖、村級光伏集中電站等產業項目,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 "志智雙扶"鹹寧市市場監管局力拔重度貧困村"窮根"
    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京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地說,"來了黃豐村,我們就是村民,就想實實在在幹些實事!"在鹹寧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及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該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村裡206戶貧困戶715人已全部脫貧。精準施策 村集體經濟實現翻番"不到這裡來,真的不知道'窮'字有這麼深刻的意思。"
  • 天津南開:魚漁同授,舉全區之力助受援地區脫貧攻堅
    2020-12-03 第03版:京津冀協同發展 大 | 中 | 小
  • 柳州「志」「智」並扶斬窮根
    柳州「志」「智」並扶斬窮根 【時間:2020年12月16日】【來源:柳州日報】【作者:張婷婷】【編輯:鄧達】2020年9月7日,融安縣長安中學落成典禮。圖片由市教育局提供2020年秋季學期,魚峰山小學秦錦萍老師為殘疾學生送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扶貧印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浙江援青...
    一年的時間裡,她實現了海西高原上有創呼吸機治療從0到1的進步,成功搶救了三十多位需呼吸機支持的嬰兒,大大降低了嬰幼兒死亡率。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高原環境卻還需適應。因為對紫外線過敏,到海西州後,陳春的臉部就紅腫、脫皮,像「魚鱗被拔了一樣」。現在每次出門,她仍要帽子墨鏡「全副武裝」。
  • 土城子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高宏宇:植根脫貧熱土奉獻扶貧真情
    內蒙古青城融媒網(記者高申)個子不高,鄉音濃重,一副忙忙碌碌的樣子,這就是烏蘭察布市自來水公司駐集寧區白海子鎮土城子村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高宏宇給人的第一印象。兩年來,這個自來水公司的基層幹部,在集寧區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用苦幹、實幹的務實精神,俯下身子紮根基層、為民解憂,一件件、一樁樁真情幫扶的事跡如涓涓細流溫潤著百姓的心田。提起高宏宇,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高書記辦事公道,心裡裝著百姓,村民們信服他」。
  • 吉林大安市:志智雙扶結碩果 脫貧攻堅奔小康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吉林省大安市始終把「志智雙扶」作為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以建設美麗鄉村為載體,充分體現「扶志」「扶智」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意識,激發內生動力,提高脫貧致富能力。如今在嫩江大地,處處湧現著貧困群眾辛勤勞動、發展產業、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的生動畫面。他們摒棄了「等靠要」的思想,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喜人轉變。
  • 我的世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farm的建造與原理,全都告訴你
    直到有魚上鉤,下沉的魚鉤離開壓力板,失去紅石信號的活板門會重新落下並遮擋音符盒,此時右鍵方可收杆。至此,單次釣魚流程才算是運轉完畢。所以玩家需要用按鍵精靈來製作一個連點右鍵的腳本,這樣便可以自動掛機釣魚了,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右鍵改為空格,再用書本之類的物品將空格鍵壓下。
  • 授人以漁還是授人以魚?MOD收費的爭與不爭
    中箭組Ruey告訴我們:就算STEAM堅持下來了,MOD收費的影響也會進一步擴大,波及整個MOD圈的生態,越來越多的MODer會因為有利可圖而加入收費的行列,玩家能夠玩到的免費MOD將會越來越少,這個結果我們並不樂見。很顯然,STEAM發起的收費打開了一個閘,讓很多以前沒想到或者不敢說的想法都找到了突破口,也讓很多人看到了MOD市場化的契機。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被需要是幸福的」
    扶貧路上,中國建設銀行吉林省分行駐村「第一書記」們的腳步從未停歇,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和無私的奉獻書寫了動人的脫貧故事。王志偉,2016年3月受中國建設銀行白城分行委派,任大安市紅崗子鄉八家子村駐村第一書記。
  •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智」 這門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這門課程集結了曾德明、李家華、陳立勇、劉韜等多名「大咖」老師,是一門知行合一的課程,這一點,根據課程的考試要求就能看出來:期中考試,主要考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學生們自由組建小組,每組利用100元的啟動資金,進行「創業試水」。
  • 像學英語一樣學方言,大山裡來了個接地氣的「小謝書記」
    四年來,他帶著村民脫貧致富,開展小太陽愛心屋「志智雙扶」行動,成為村民口中的「小謝書記」,孩子們的「小太陽哥哥」。像學英語一樣學方言「剛去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2016年8月,謝勝前往羊尾鎮報到,最初工作開展十分困難。「這裡的方言很陌生,老百姓說的話我聽不太懂,他們看我是生面孔,也不信任我。」
  • 勞模和他的「繡花」工具張雷威:40雙鞋見證扶貧路上點點滴滴
    12月5日是星期六,全國勞動模範、榆林市米脂縣沙家店鎮李站村駐村工作隊員張雷威剪了個頭,又回到了辦公室,換了雙鞋準備去村裡轉轉。「這雙鞋是今年5月買的,現在已經磨得有點爛了,春節得讓姑娘再給我買雙新的。」紮根扶貧事業20年,張雷威先後擔任過駐村幹部、掛職副縣長、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等職務,走壞了至少40雙鞋,一步一步地踏平了群眾脫貧路上的坑坑窪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