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遠跟我聊天,說到我們圈子裡有一位小夥伴出了一本關於職場的書,他感到意外又很好笑。我問他為何?他說這個小夥伴沒有正式進入職場工作過,但卻教別人如何提高職場能力,早日升職加薪,她覺得可笑。
小遠心裡有種不服氣,或許褻瀆了他心目中對作者的那份尊重吧。其實在我看來,我並不感到意外,的確是有一些人以常人無法想到的方式,或許是捷徑,也可以說是不走尋常路獲得的成績,在一些人看來不被認可,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很對胃口。
我的一個35歲的朋友亮仔便是這種「人才」,他半路「出家」,他只是一個大學的後勤人員,也沒有什麼專業技能。但在自己的努力之下,現在已經成為「專家」,與很多學者平起平坐的學者。學校裡經常主辦一些專家研討會,他跑前跑後對接服務專家,認真聽專家的報告內容,記錄下來。
有一天有一個專家臨時來不了,需要一個主持人,於是他就臨陣磨刀自發上去,從那以後負責研討會活動的主持工作。3年以後,亮仔由主持人成功成為「專家」,也開始了自己的專題講座,經常被邀約講課。而之前的經歷與學者距離很遠,在我看來亮仔的成功,歸功於自己的不斷的突破自我、挑戰自我。無論小遠說的人,還是亮仔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離不開以下3點:
【一】 持續學習
其實我們身邊很多混得好的人,他的職場經歷未必很完整,很多都是很單一,或者只有短短兩三年的職場歷,便開始到處折騰。真正能進大公司沉澱幾年,走上管理崗位掌握一定核心資源,發展得順風順水的人並不多,有很多人有夢想和追求,無奈當下的平臺無法施展其才能。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悶不吭聲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正如樊登老師回憶自己剛進中央電視臺,策划過很多節目,通通被砍掉,不被領導認可,一度變得抑鬱起來。可後來他讀《論語》改變了想法,那就是好飯不怕晚,好事不怕慢。他暗下決心看了大量的書籍,持續學習,一個人當你的能量集中到一處時,自然會迸發出新的想法,於是樊登讀書會成立了,目前擁有4500萬粉絲,做得非常成功。
【二】刻意練習
自從有一本同名的書《刻意練習》出版之後,受到無數讀者的追捧,刻意練習就是複製,模仿成功人的做法,日復一日,就會成自然。通過讀者的實踐反饋,有目的的刻意練習能夠改變大腦的運作邏輯,如同人們健身為了保持身材必須要持續不斷的堅持練習,因為肌肉是有記憶的,同樣大腦也需要進行刻意的練習。
比如朋友亮仔,經常與專家們接觸,耳濡目染之後,是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比如在眾多專家中選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專題,進行自己的一個解決,他最終的專題是解決某某專家的報告,挺受歡迎。他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加上一套比較幽默的演講風格,最終躋身為專家。
【三】每日復盤
復盤是下棋的概念,主要是按原先的走法,將下完的棋再擺一遍。職場人士養成每日復盤的習慣,意思是對已完成的工作進行總結,優化工作流程,不斷完善,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其實對於拖延症、惰性,每個人都會有,有的人糊裡糊塗的工作,有的人養成復盤的習慣。朋友亮仔便是一個自律性超強,多年來一直有著筆記的習慣。好處是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反思回顧、總結歸納,從而為明日的工作、規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