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植物特徵及品種
砂仁(姜科豆蔻屬),別名小豆題砂仁、陽春砂仁、長秦砂仁(福建)。棟高L.5-3m莖收生:根莖匍匐地面,節上被得色膜質鱗片。花期5- 6月;果期8-9月。
(一)生態習性
砂仁一般栽培或野生於山地陰溼之處。縮砂密生於林下潮溼處,海拔600~800m。矮砂仁生於林下陰溼處,海拔200m。不耐寒,怕乾旱,忌水澇。需適當蔭蔽,喜歡漫射光。砂仁喜熱帶南亞熱帶季雨林溫暖溼潤氣候,能耐短暫低溫,-3℃凍死亡。生產區年平均氣溫19-22℃;降水量在1 000mm以上, 空氣相對溼度在90%以上,宜選森林保持完整的山區溝谷林,有長流水的溪溝兩旁,傳粉昆蟲資源豐富的環境,以上層深厚、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壤土和沙壤土栽培,不宜在黏土、沙土栽種。
(二) 生長發育特性
砂仁有分株生長習性。當植株生長到具10片葉時,從莖基部生長出伏地生長的根狀墓,又稱匍匐莖,然後在根狀莖上再生長出直立基,即第次分生植株。這樣不斷地分生新株。每年老株枯死,新株再生,維持相對穩定的植株群體。
砂仁園的分株快慢及植株密度,可以通過栽培技術措施,特別是水肥管理予以調節控制,使其有利於穩產高產。砂仁種植2-3年進入開花結果期,花序從根狀莖上抽出。在廣東陽春,每年4月下旬至6月開花。花序自下而上開放。-般每天開放1-2朵,5~7天開完。每天6時開花,16時凋萎,8-10時為散粉盛期。由於花器構造特殊,不適風媒傳粉,- -般小昆蟲也不易傳粉。因此,在缺少優良傳粉昆蟲的地方,砂仁自然結果率很低,僅5%,果實成熟期為8- 9月。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整地春砂仁應選擇肥沃、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沙壤土或輕黏壤土為好。溼度大、有水源的闊葉常綠林地和排灌方便的山坡、山谷、平地,均可種植。沙土和重黏土不適合選用。山區種植,種植前進行開荒,除淨雜收和砍除過多蔭蔽樹:而蔭蔽樹不夠的地方應注意補種。在開荒同時開挖環山排灌水溝,以防旱排澇。
在砂仁地附近多種植果樹,以擴大蜜源,引誘更多的昆蟲傳粉。在平原地區種植,應開溝做畦,畦寬2.6-3m,長24-30m; 溝寬35cm,深1.5-3. 5cm。畦面造成龜背形,以防積水,還要注意營造菌蔽樹。先種芭蕉、山毛豆等生長快的作物作臨時蔭蔽,後種高大白飯樹、楹樹及果樹作永久蔭蔽樹。
(二)繁殖方法
1. 種子繁殖
插種分春秋兩季。秋播時,宜在8 9月採收飽滿的果實, 立即剝皮取出種子或用竹簍盛裝果實置於室內漚果3-4天,然後洗種、搓皮、晾乾用於直接播種或用於貯藏至春季播種。秋播者發芽快面整齊,播後20天發芽率達60%-70%。春播宜將種子貯藏至3月中下旬進行。播種苗地應選擇陰坡、避風、排灌方便、土壤疏鬆肥沃的地方,深耕細杷後起畦,畦寬133c3m,施足腐熟農家肥。在整地的同時搭好棚架,以便出苗後蓋草遮陽。播種方法多採用開行點播,行距12-15cm,株距4.5-6cm,播種深度為2-3cm。每畝播種量為2. 5- 3kg或用鮮果4- 5kg。
播種後立即蓋草、澆水,保持土壤溼潤。播種後20天左右出苗,幼苗出土後揭草,並立即在搭好的棚架上加草遮陽,葫蔽度以80% ~ 90%為宜。待苗有7-8片葉時,調節為70%左右。幼苗怕低溫和霜凍,應在冬前施腐熟牛類和草木灰,D利保暖和提高幼苗抗寒力。寒潮來前,在畦的北面設防風障,田間重煙或用塑料薄膜防寒保暖。苗高40- 50cm便可出圃。
幼苗有2片真葉時開始追肥,有5-10片葉時,分別進行第2、3次追肥,有10片葉以後每隔1個月追肥1次。肥料以氮肥為主,注意先稀後濃。幼苗長高至33cm以上後,於春秋選陰雨天進行定植。
2. 分株繁殖
繁殖宜在苗周地或大田裡,選生長健壯的植株,剪取有1~2個匍匐莖、帶5~10片小葉的植株作種苗,於春分或秋分前後雨水充足時定植。行株距為100cmx100cm。種植時將老的匍匐莖埋人土中深2~ 3cm,覆土壓實,嫩的匍匐莖用鬆土覆蓋即可。如種植時遇乾旱天氣,植後應澆足定根水,以保證成活率。
(一)採收
種植後1~3年開花結果。果實由鮮紅色轉為紫紅色,種子由白色變為褐色和黑色,用嘴嚼時有濃烈辛辣味即為成熟果實。- -般廣東在7月底至8月初,雲南於8月至10月上旬分批採收。採果時用剪刀剪斷果柄,勿用手摘,以免將植株莖皮撕裂,形成傷口而引起病害發生。
(二)加工
1.焙乾法
分「殺青」「壓實」和「復火」三個工序。即將鮮果攤在竹篩上,置於爐灶上以文火焙乾。燃料用穀殼、生柴或木炭火,最好用樟樹葉蓋在火上,使其只生煙不生明火。如此燻焙出的砂仁,氣味濃質量佳。當烤至果皮軟時( 五六成幹),要趁熱噴1次水,使皮殼驟然收縮,於後皮肉緊密無空隙,可以長久保存不易生黴。
2.曬乾法
分「殺青」和「曬乾」兩個工序。一般用木桶盛裝砂仁,置於煙灶上,用溼麻袋蓋密桶口,升火燻煙,至砂仁發汗(即果皮布滿小水珠)時,取出攤放在竹篩哉曬場上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