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人動不動就是四位數的Aj椰子,為什麼不願意花小几百買一雙李寧或是安踏呢?小編我從來沒花過4位數買過耐克,阿迪,但是花四位數買過亞瑟士,美津濃這些跑步鞋。
當時單純只是獵奇,沒穿過就想試試嘛。很遺憾的是,那雙美津濃預言7吧,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確實結實,還在穿。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雙亞瑟士gel360,底子好硬,穿著各種不舒服,沒穿幾天就扔了。
我比較喜歡軟一點的,因為我腳跟有傷,亞瑟士的nimbus就比較適合我。如題主所言,李寧當然也有我喜歡的鞋子,比如這雙李寧:是氣墊的,而且鞋底彈彈彈,就是有點沉。
大概是五六百塊錢。還有這雙雲4代的吧,到現在都沒捨得扔,鞋墊早就磨穿了,但是上邊那雙氣墊(即鞋底)已經磨漏了,就扔了,但是鞋墊我留下來墊到這雙裡了,還在繼續穿。其實我還有好幾雙李寧鞋,多是圖便宜買的,真的不咋地,叫跑步鞋,但是跑不了。
假使一雙李寧的鞋子可以打90分,而有一雙耐克是92分,但是要多付1000塊。必然會有人覺得這1000塊花的不值當,也必然會有人覺得這1000塊是能接受的。要從普通品牌鞋裡選一雙好穿的鞋子,如果概率是40%,貴一點的整體水平高,好穿的概率可以是60%。那麼選購的時間成本又不一樣了。
再就是我有的一種心態,綜合了上述兩種因素,如果試穿時有著同樣的舒適度,但我會覺得鞋子相對便宜的可能後期開膠、張嘴、堆跟兒的概率要比貴的大,或者叫大品牌的。
其實本人之前也覺得都是鞋子,不要拘泥於所謂的牌子,都一樣穿。並且我真的有穿過匹克、特步、安踏的鞋,很遺憾,體驗並不好。(我居然沒穿過361度)講真李寧的鞋子做的不錯,但是估計是設計師壓力太大了,我每次來看他們家的鞋子都不一樣。相信我,它們更新換代的速度之快沒有之一。
這就會讓我每次逛街的時候崩潰掉,上周才來看過的,這周來看看有沒有新品,一看,20幾雙李寧全是新品,系列也不固定,選起來很耗時耗力。亞瑟士也是我常去的店之一,而且我常去的商場亞瑟士就在李寧的隔壁緊挨著,這麼多年了,鞋都沒營業員換得快,就幾雙Kayano, GT2000,Nimbus,Cumulus,Quantum擺在那,年復一年。順便說下,我這雙亞瑟士的的鞋幫磨破了,今天去修鞋匠那裡粘了一下,還能接著穿,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