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份開始,隨著養殖密度的加大,為了防止魚蝦浮頭,普通的鼓氣增氧已經無法滿足要求,水產養殖戶開始大量使用增氧劑。目前市場上增氧產品各種產品參差不齊,讓水產養殖戶們很頭痛:怎麼判定其效果,也就是氧含量。
一、首先我們從增氧劑作用原理說起
(看不懂的可以忽略,但強烈建議了解一下):
增氧劑的主要成分是過氧化碳酸鈉,遇水分解為碳酸鈉和過氧化氫。
過氧化氫起到兩個作用,一個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轉變為氧氣和水。
那麼,過氧化氫的活性氧是在哪裡轉換為氧氣的呢?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藥店買的消毒醫用過氧化氫是不會輕易分解的,否則將變得非常不穩定,消毒效果沒有保證。也就是說過氧化氫只有在鐵、過氧化氫酶等催化劑的作用下才能轉化為氧氣被水和魚蝦吸收。富含鐵的紅色魚鰓就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
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利用過氧化氫中活性氧的氧化作用,將有毒的氮氧化物、硫化物轉換成無毒物質。因為增氧劑冒氧氣泡是很容易被看到,所以通常這個不直觀的消毒作用是容易被忽視的。然而這個解毒作用卻是單靠增氧泵無法解決的。
也就是說起到作用的是過氧化氫中的活性氧,而非單單冒出來的氧氣泡泡。
二、再說一下過氧化氫活性氧的科學測定方法
(不感興趣的可以先忽略,後頭感興趣了再看):
可以從網上很容查到,活性氧的測定方法簡單說就是:準確稱量(精確度0.001g)一定量的樣品,稀釋到純水中,在酸性條件下用高錳酸鉀精確的滴定,平行測定多次,計算取平均值。
但是這種方法一是操作複雜,而是普通水產養殖戶根本不可能準備這麼昂貴精密的儀器和藥品,一般有個精確度為0.1g廚房秤就不錯了。況且即便是具有化驗證的合格化驗員,也需要培訓才能數量掌握該測定方法,考核後才有此資質出具報告。
那麼問題來了:沒辦法準確科學的測定,是不是有簡單可行的辦法?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目前大家都是採用的什麼辦法?
三、各種民間的判定方法(必看):
1、 最簡單的就是:用手拿幾粒放到水中,觀察其放氣泡的數量。
這種方法非常簡單、直觀,視覺衝擊力也很強,給人一種很可信的感覺。然而氣泡的數量取決於很多因素:顆粒的數量、重量、大小、活性氧的穩定性。即便是準確的查一下顆粒的數量,也很難使其重量一樣。大顆粒的出來的氧氣會更容易被肉眼發現。不穩定的活性氧來不及接觸到魚蝦時便已轉化為氣泡冒出來,很多都會跑到空氣中無效浪費掉。
而且這種方法對放氧時間的積累也是無法準確界定的,也就是說剛開始放氧快的,氣泡多的,可能反而持續放氧能力不強。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爆發力和持久力往往是矛盾的。
2、 稍改進一下:利用溶解氧測定儀來測定。
仍然是拿幾粒放到水中,然後用溶氧儀來讀取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這種方法看似科學了,因為大家更容易從具體的客觀數字比較中,剔除之前的主觀感受。這無非是一種看似很科學的方法。
然而,這個結論設定的前提錯了。就像剛才我們之前原理所說,增氧劑起到作用的是活性氧,而非溶解氧。
可能還會有人會問:那魚大夫們不是叫我們用溶氧儀測定水中的溶解氧量嗎?
是的,如果是用增氧泵的方法增氧,非常建議用溶氧儀,溶氧儀測定的只是水中的氧氣含量,而非氧氣背後的活性氧。如果可以用增氧泵增加水中活性氧的含量,或者說讓魚蝦獲得更多的氧來源,那就直接增大增氧泵的數量或功率就行了。但眾所周知,當魚蝦緊急缺氧時,這種方法是徒勞無功、白費力氣的。
既然前提錯了,所以這種方法是不是就不可行呢?
答案是:如果是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比如準確稱量,比如持續測定個幾個小時,或者用點催化劑(比如鐵、二氧化錳、過氧化氫酶等)讓活性氧充分轉化為溶解氧,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 用氣球收集放出來的氣體。
這種方法相對更準確一些,但也建議稱量的時候準確合適(比如1g宏業的13.5%活性氧過碳酸鈉可以產生0.9升左右的氧氣)、觀察時間長一些,選用密封性好的,比如鋁箔氣體收集袋,多次試驗取平均值。
三、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必看):
關於如何簡單快速評價水產增氧劑的氧含量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研究多年,還在不斷探索,2018年宏業申請了專利一種快速測定過碳酸鈉中活性氧的裝置(申請號201821598544.2),並與2019年獲得授權(公告號CN 208953515 U)。希望可以拋轉引玉,讓更多的民間高參與進來,一起為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為人們的健康飲食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