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個話題非常熱,那就是重慶在城市GDP排名上進入中國大陸「前四強」(2020年前三季度GDP城市排名前5的城市是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重慶市、廣州市)。這其實代表了重慶正在恢復歷史榮光。上海、北京、深圳、重慶這四強,分別代表著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成渝這四大增長極。可以說,重慶的GDP排名進入前四強,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未來成為「第四極」的先兆。從歷史規律和中國發展大勢來講,重慶實在是一個不宜低估的城市。
一、重慶的經濟排名正在恢復歷史榮光
在建國初期的1950年,重慶GDP在中國大陸排名第3,是無可爭議的「西南第一城」,以及排在上海、天津之後的「大陸第三城」。
而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重慶GDP在中國大陸排第四(前三名是上海、北京、天津),高於廣州。在1988年,重慶的GDP超過天津,又回到「大陸第三城」的位置,這一城市經濟地位在1990年之前得以保持。可以說,在建國後的四十年裡,重慶的城市經濟地位一直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三或第四名(而且是未包括萬涪黔三市的老重慶),是名副其實的「內陸第一城」,以重工業和軍工業著稱的重慶,實力顯著。
而在中國經濟深入融入國際大循環,沿海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的時代裡,重慶的城市經濟地位逐漸被沿海省份的一些城市超過。城市GDP排名上,1990年廣州取代了重慶的「大陸第三城」地位,1998年深圳取代了重慶的「大陸第四城」地位,2002年蘇州取代了重慶的「大陸第五城」地位,2003年天津取代了重慶的「大陸第六城」地位,隨後重慶的「老七」地位保持了十年。
直到2013年,重慶GDP超過了蘇州,重新回到「大陸第六城」地位,2017年重慶取代了天津的「大陸第五城」地位,今年前三季度重慶的GDP排名又超過廣州,進入了中國大陸前四強的序列。
輿論界對重慶重回「大陸第四城」的看法是質疑遠大於認可,特別是認為重慶依靠堪比「中等省」的體量在GDP上超過廣州是「勝之不武」,同時重慶的人均GDP大約只相當於廣州的一半,比如2019年廣州的人均GDP是15.44萬元,重慶為7.83萬元(在廣東省內大約是江門市的水平)。
但是我們從建國以來重慶的經濟地位的變遷來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重慶就是長期在中國大陸排第三或者第四,而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國家對內陸發展和內陸開放越發重視的背景下,重慶獲得了內陸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內陸第一個保稅港區——寸灘保稅港區、內陸第一個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示範項目等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今年中央更是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至於人均指標如何看待,詳見筆者此前的文章《如何看待重慶的人均GDP排名?》
可以說,重慶重新回到前四強,正是內陸崛起、西部從開放的末梢變為前沿等一系列的格局之變的反映。當前,中國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這為重慶堅持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可以預見,重慶將會進一步做強總量指標、提升人均指標,承擔好新時代的新使命。
二、從產業結構看重慶的實力和短板
1.第一產業方面
在農、林、牧、漁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領域,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農業生產總體向好,畜牧業生產加速恢復;前三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51.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0%;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16.91億元,同比增長3.9%。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重慶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密不可分的,重慶近年來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形成了「五注重五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機制。截至今年10月,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7萬家,其中家庭農場3萬個,農民合作社3.63萬家,區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40家,在引領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實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經營等方面顯示出強勁活力。
在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方面,參考全國、北京、上海等地的情況,重慶「十三五」期間在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變化幅度不大。以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比重慶快的廣東省而言,重慶大致相當於廣東「十五」期末水平,四川則佔比更大。這既是好事,說明重慶和四川可成為中國實施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在農業安全和糧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支撐,這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國」擔當的體現。
同時這也說明了四川和重慶要進一步做優農業、提升農業效率,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飯碗田」越守越牢、越做越優,支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也是為了貫徹落實好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的相關要求。
表:全國、部分省市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單位:%)
2.第二產業方面
第二產業為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二產業的關鍵部分是製造業。
工業經濟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推動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石,是體現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市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008.62億元,增長3.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較上半年回升3.4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長10.5%,高於去年同期3.9個百分點。汽車、電子和材料產業分別增長8.2%、12.2%和4.9%,對全市工業增長的拉動較大。智能手錶、3D列印設備等電子產品產量同比增長1.3倍和28.4%,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屏等上遊高技術產品分別增長36.9%和29.6%。
今年,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兩江新區在全市的「增長極」「動力源」作用更加凸顯。今年前三季度,兩江新區直管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1%,位居全市第一。汽車產業邁向中高端、智能化,兩江新區,前三季度汽車產業產值916.6億、同比增長20%,增速高出重慶整體近12個百分點,逆勢增長勢頭強勁;中高端、智能化等因素的加持,是隱匿在兩江汽車產業「20%」背後的秘籍。今年前三季度,長安福特產量90%屬於智能網聯汽車,長安股份和上汽紅巖則分別超過60%、20%。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長安新能源9月單月銷量7694輛,同比增長169.3%。金康新能源則成功打開歐洲市場,風光E3發車前往德國。
今年以來,兩江新區的電子產業也強勢發展,2020年1-11月,兩江新區直管區電子產業實現產值1656億元,同比增長13.6%。電子產業的強勢,成為拉動兩江工業產值的另一「主力軍」,這背後,同樣離不開大數據智能化賦能。同時,今年以來,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特別是疫情衝擊,兩江新區與企業們一道,在困境中想辦法、謀發展,同時搶佔電子產業的「新機」,抓新訂單、上新項目、引「新朋友」,電子產業實現逆勢增長。
研究思考重慶第二產業的下一步發展,「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是個重要視角。2015年-2019年的五年間,重慶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45%降到40.2%(2020年前三季度為39.58%)。與一些東部沿海工業較強的地方轉型過急,導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降到33.3%以下的「產業空心化」情況相比,重慶在維護好工業基本盤方面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表:全國、部分省市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單位:%)
考慮到重慶是中國工業化布局的重點地區之一,且工業體系的健全性、高端製造的發達性、尖端工業領域的創新能力是中國無懼外部風浪險阻、暢通「雙循環」的重要底氣所在。重慶要把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要求進一步貫徹落實好,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確定的「十四五」期間「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中心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目標早日實現。
3.第三產業方面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第三產業盡力克服疫情影響,總體上有所增長。重慶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481.57億元,增長1.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29.58億元,同比下降2.2%,降幅較上半年收窄5.0個百分點,延續了自3月份以來持續回升的良好態勢;第三產業投資保持平穩,增長1.9%,較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川渝兩地對服務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密不可分的。2020年4月,重慶市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市委書記陳敏爾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把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重點,把握工作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奮力開創我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貢獻。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方面,2019年重慶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3.2%(2020年前三季度為53.5%)。從近年來重慶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來看,正處於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重構均衡的臨界階段。
表:全國、部分省市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單位:%)
重慶目前最突出的是要把生產性服務業等服務業重點領域做強。比如從絕對值上看,上海2019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5023.23億元,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8.1%(重慶為2192.06億元,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7.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50.44億元,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5.9%(重慶為977.14億元,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7.8%);金融業增加值6600.60億元,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3.8%(重慶為2087.95億元,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6.6%)。上海這三大領域增加值較重慶為高,在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佔比上較重慶為高,同時上海的發展質量更高,比如上海2019年持牌金融機構新增54家,「滬倫通」、滬深300ETF期權及股指期權、長三角一體化ETF、天然橡膠期權等金融創新產品成功推出。
重慶在「十四五」期間可進一步加強對二三產業相互促進的謀劃探索,把《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確定的「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現代會展、法律服務等服務業,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位化。」等目標加快推進。
近期,兩江協同創新區首個聚集多個高校創新平臺的物理載體聯合產業孵化基地項目正式進入鋼結構主體施工階段。該項目目建成後,將入駐長春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近十所高校科研實驗平臺。可以預見重慶這類「園區+高校(院所)」的創新孵化模式將越來越普及,這會有力推動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重慶乃至成渝地區的內陸開放樞紐建設由貿易樞紐向要素樞紐再向創新樞紐不斷迭代躍升(重慶方面在川渝第二次黨政聯席會議上提出「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樞紐」)。
今年11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在渝成立,這是將《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的「著力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重慶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區域優勢,建設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要求加以細化落實,將進一步推進重慶的貿易、港航服務業的發展。
重慶發展潛力無限,內宣外宣、城市營銷、城市品牌等一系列工作要與城市發展、產業發展攜手並進,形成城市整合營銷傳播的體系架構和機構、媒體、人才支撐,做好全球推介網絡建設和數字媒體的創新運用,讓重慶發展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更加顯著。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