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平臺開發者之一,南京企業朗坤在讓中國首座快堆運維提質增效的
同時,也彰顯了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國貨」實力
本報記者張甜甜報導
2017年12月20日,北 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內,中國第一座鈉冷快堆(快 中子增殖堆)的所在地。
朗坤與中國原子能科學 研究院聯合開發的涵蓋快中 子堆、輕水堆、原型微堆、泳池 堆等多種核電運維特點的研 究堆一體化綜合管控平臺迎 來了項目的第一次驗收。
這意味著,原運行維修相 關線下審批流程全部線上運 行,運行人員在辦公室內就可 以遠程監視快堆運行情況,從 「人管」變成「信息管」。
所有參與驗收的專家通 過後,朗坤戰略合作中心副主 任、401核電項目的負責人王 榮抬起手臂,看了看手錶上的 時間,想記住這個瞬間。
那天他和團隊裡的其 他19個人都很興奮。歷時 2年的開發,同樣是摸著石 頭過河、「沒有成功案例可 以借鑑」的「第一次」,這家 南京本地民營企業的「哥倫 布們」總算看到了「陸地」。 「原來國內核電企業的信息 化系統大多採用的是國外 軟體平臺,我們被『掐著脖 子』,他們也可能『水土不 服』,這下好了,咱們終於實 現了國產替代。」
訂單不斷「升級」
5年前,中國快堆工程指揮部宣布,將與朗坤聯合開發第四代核電信息化項目。
「當時,實驗快堆在試運行,但是沒有軟體運行管理,而我們正好也想發展在核電領域的業務。」王榮說。
第四代核電技術概念1999年6月由美國能源部首先提出,中國於2010年7月首次研製成功第一座快堆達到臨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快堆核電技術的國家之一。
為了給第四代核電信息化解決方案選型,指揮部先後調研、比較了IBM、SAP等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最終選定採用朗坤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平臺進行構建,整個系統由企業門戶、生產管理、資產管理與業務支撐平臺幾部分構成。
朗坤並不是一鳴驚人。「剛開始只是籤了會議紀要,一年之後上線運行了,對方對效果比較滿意,就又補充籤訂的商務合同,原來我們只管運行,又增加了維修、預警、物資管理等等。」王榮回憶起當初的經歷。
所有這些形象重疊到了一起,才有了不斷升級的訂單。
國產替代讓項目提質增效
「我們採用了最新IT技術,將運行、維修、設備、物資、實時監控統一到一個平臺上,每一個業務都按照閉環管理進行設計,實現了技術路線的統一性,又實現了數據的集中管理,同時又提升了平臺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實現中國實驗快堆安全、高效運行。」王榮說。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7年11月21日,研究堆一體化綜合管控平臺順利通過中核集團科技成果鑑定,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核電信息化領域可實現國產替代;2018年初,平臺榮獲中核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在項目的一份應用證明文件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給系統的應用成果做了統計——
庫存資金年度平均下降12%; 設備消缺時間平均年度下降25%; 物資周轉率提高了20%;
設備故障次數降低20%;設備檢修周期延長了五分之一; 企業員工工作效率提高25%以上。
「我深深體會到了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化對先進核能系統帶來的重大提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楊紅義形容,「讓我們看到了在國際上先進核能研發領域彎道超車的重大戰略機遇。」
與新基建同頻共振
「傳統的軟體公司不做自動化業務(比如甲骨文、SAP),傳統的自動化公司(比如西門子、ABB)也不做軟體業務。傳統的自動化或軟體公司又不做管理諮詢業務。朗坤挑戰了一個極限,公司不大,卻同時涉足電力自動化、軟體及管理諮詢三大業務。」武愛斌曾經這樣描述,「朗坤是這樣一家企業:發電行業,軟體領域,我們最懂自動化; 自動化領域呢,我們又最懂軟體,因為我們積澱了大量設計、基建、生產、運維這些知識。實際上,我們是一家致力於運用數位化手段改善電力企業績效的知識型企業。」
如今,朗坤正在試圖讓這一平臺與正在試圖與正在風口的新基建同頻共振。
在官方文件定義中,「新基建」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我們將積極響應新基建政策號召,加快企業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普及,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向煤礦、能源等更多實體經濟領域延伸,探索麵向垂直領域的多元化應用場景,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路徑模式。」在朗坤工業網際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盧瀚看來,作為工業網際網路的創新實踐,朗坤的這一平臺也將借來新的「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