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2020-12-23 李罕楞嚴經念誦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本經架構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開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又,佛說: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若不持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

如來開示首楞嚴法門的基本作法之後,即詳述整個修行過程:亦即[四種清淨明誨](此為前方便),以及大乘菩薩[六十位修證]的真菩提路。[六十位]為:

1、 三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3)

2、 乾慧地(1)

3、 十信位(10)

4、 十住位(10)

5、 十行位(10)

6、 十回向(10)

7、 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4)

8、 十地(10)

9、 等覺、妙覺(2)

一般通教大乘為五十二階位,本經為令易於實修,於開始時加上了[三漸次]及[乾慧地],俾入菩薩正位(信位)。其次於十回向後、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為[地前]為賢位,[十地]為聖位,是為摩訶薩埵之位,為令速入菩薩聖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為如來開示的出世間無上菩提道的因緣業果,說完出世間聖賢解脫境界,接著如來即開示世間一切眾生的生死因緣果報。關於眾生的生死因緣業果,如來在諸經中皆有所開示,然而,開示的如此詳細而全面,則非本經莫屬:如來首先詳細開示眾生輪迴生死的總因及總果,亦即三界眾生之[十習因]及[六交報],這是總的因與果,然後再分別開示四生(卵、胎、溼、化)以及[七趣]眾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說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為仙趣眾生非天非人,非聖非凡,且修之者眾,尤其是中國人,多愛求仙、成仙)如來在此詳述七趣之因、果、相狀,於修多羅教中,亦無出其右者;這七趣,亦皆各有多種:種種地獄趣、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種人趣、十種仙趣、欲界色界諸天趣、四種修羅趣。如來詳示七趣眾生之意,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諸趣皆是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令發心不貪著一切世間,速得離妄修真。

接著,為令真修免於魔事之留難與破壞,如來於是開示[五十重陰魔]。所謂五十重陰魔,其實也就是修定時會碰到的五十種難關,所以五十種陰魔可說是[禪定五十關];或者更確切及中性地說,即是[禪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禪定中會現起的五十種境界;但這五十種境界並不一定會成為難關,更不一定會成為魔境,因人而異。如果修定者,對於這些定中所顯的境界,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則不但不會構成難關或魔境,而且還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貪愛、住著、自以為是,即立刻為魔所趁,而轉此境界為魔境。所以佛於經中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苦作聖解,即受群邪。]

其次,從本經的方法論(methodology)來講,則本經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經中有些經以[破]為主,有些則以[立]為主;而破立均等的,並不很多;例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是以破為主的。而《華嚴》、《法華》、《涅槃》、《淨土》諸經、《藥師經》、《圓覺經》等,是以立為主的。而本經則破立均攝,破立均等。所謂[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權教。所謂[立],即是確立、建立大乘、無上乘心地法門、如來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再從教相上來看,則本經系圓攝[顯、密、性、相][禪、淨、密、律]諸法,再以禪密為主修。至於禪與密的配合,則取[先禪後密]、[由禪入密]、及[外禪內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廣而言之,即諸佛如來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議境界,以非九界凡聖(六凡三聖)所知,故稱為秘密。詳言之,即如來的身、語、意三業,皆是秘密不可思議;故稱為如來之[三密],即[身密、語密、意密],如來以自住之身語意三密,教授菩薩及大根眾生,菩薩及眾生依教燻修此三密,即得自於八識中燻得三密之氣分,於外則能感得如來依本願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內外勝因勝緣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種、乃至燻轉八識、斷惡生善、轉身為菩提薩埵。茲將禪密修行的配合之方式。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 卷一慧學居士《楞嚴經》各卷小結:卷一:多聞的阿難,慘遭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的加持,與摩登伽女混在了一起,羞愧無比,請示如來成佛的舍摩他三摩波提禪那的最初方便方法。如來慈悲告示:一切眾生之所以生死相續,無不是因為不知有一妙明真心,死認虛幻妄心。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定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 《楞嚴經》解釋:在家念楞嚴咒怎麼回向
    《楞嚴經》是佛經中非常經典的經文,同時也是三大經王之一,而且學佛的人們還把楞嚴經譽為開智慧的《楞嚴經》。而《楞嚴咒》作為《楞嚴經》中的咒語,其威能也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常念《楞嚴咒》會讓我們獲得不可思議的好處。學佛的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向。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金剛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濃縮而成的,讀懂了《金剛經》,那麼再讀《大般若經》,你就會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2、《楞嚴經》內容《楞嚴經》因為是文人房融筆受的,所以文筆嘛,自然是生花的那種,不帶打折的。
  • 聖空法師:學習《楞嚴經》的好處
    (《楞嚴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是從真心自性,從根本上去講的。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你是念佛啊還是持咒、誦經、閉關、打坐……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楞嚴經》教我們「因地發心要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知道你煩惱的根本從哪裡出來的?如果你不知道,來了煩惱,你就去控制,可能到死,你的思想都不會停止。你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嗎?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楞嚴經之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佛弟子稱為「開悟的楞嚴」。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稀有難得。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12
    我就跟他講說:And  so what ?  接下來又能如何呢?他說意思就是好像六祖一樣,你看那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這樣子,對不對?六祖惠能大師你有看過吧?他用他的錫杖一動,水就冒出來了,這表示很有修行。我們看過《楞嚴經》,我們看過《楞嚴經》,也許他有,我們不可以否定,但是,這個跟成佛沒關係,知道嗎?這跟成佛沒關係。他說:師父!那您怎麼做?
  • 不讀楞嚴經,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楞嚴法門!
    破魔殊勝  《楞嚴經》是正法的代表。《楞嚴經》不僅是一部佛學大全,人生寶鑑,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燈,修行過程中的照妖鏡。    《楞嚴經》中的五十陰魔的境界,講述了妖魔鬼怪、旁門左道的種種情形,使旁門外道原形畢露,妖魔鬼怪無處藏身,因此邪魔鬼怪最怕的就是《楞嚴經》。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一目了然:圖解《楞嚴經》「七處徵心」
    因此沒接觸過《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同修,不知經典前後情節,如果光看本套圖解難以想明白其中表達的含義,應結合經典原文,以經典為主,圖片為輔,讓圖片成為你明白經義的助緣!(資料圖)佛在<楞嚴經>中舉了那麼多的例子,打了那麼多的比喻,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阿難,後天的意識並非是你的真心,大腦裡面的思維並不是真正的你。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主要書目如下:宋仁嶽《楞嚴經集解》十卷、《楞嚴經燻聞記》五卷;宋智圓《楞嚴經谷響鈔》十卷;宋宗印《楞嚴經釋題》一卷;宋思坦《楞嚴經集注》十卷;真覺《楞嚴經百問》一卷;一松《楞嚴經秘錄》十卷;明智旭《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清靈耀《楞嚴經觀心定解》十卷、《楞嚴經科文》一卷、《楞嚴經大綱》一卷。近代臺宗大德也有這方面的著述,不再贅列。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今天給大家介紹佛教三大經典:《楞嚴經》、《心經》、《金剛經》。1、《楞嚴經》《楞嚴經》又叫《大佛頂經》,由唐般刺密諦譯,唐中宗元年,般刺密諦口誦,沙門懷迪證譯。《楞嚴經》來之不易,般刺密帝為了惠及中土之人,把《楞嚴經》藏在身上,不料卻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不允許出境傳授。
  • 佛門歷代高僧對楞嚴經之評價——真佛弟子必讀!
    大師徵引《楞嚴經》之文詳見於《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文遂禪師,杭州人,嘗深究《楞嚴經》,謁己師述己之所業心得,深符經旨。師云:《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遂云:是。師云:明還甚麼?遂云:明還日輪。師云:日還甚麼?遂懵然無對,師誡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請益,始忘知解。「《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幹之洪範,法苑之寶典也。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1、《楞嚴經》:「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早在唐朝房融把《楞嚴經》獻於武則天,但又被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未有流通。後來,是國師神秀禪師發現了此經,才將它流通出來。《楞嚴經》在宋朝非常受到士大夫的歡迎。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第五講(下)
    那時佛講《淨名經》,淨居長者害病,佛派他們去看病,誰都不去,後來派文殊師利去了。也知道淨名居士訶責這些阿羅漢,這些故事阿難都知道,所以他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因此說他受難的原因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為他沒有這個力量來做超越他能力的事情。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