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本經架構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開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又,佛說: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若不持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
如來開示首楞嚴法門的基本作法之後,即詳述整個修行過程:亦即[四種清淨明誨](此為前方便),以及大乘菩薩[六十位修證]的真菩提路。[六十位]為:
1、 三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3)
2、 乾慧地(1)
3、 十信位(10)
4、 十住位(10)
5、 十行位(10)
6、 十回向(10)
7、 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4)
8、 十地(10)
9、 等覺、妙覺(2)
一般通教大乘為五十二階位,本經為令易於實修,於開始時加上了[三漸次]及[乾慧地],俾入菩薩正位(信位)。其次於十回向後、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為[地前]為賢位,[十地]為聖位,是為摩訶薩埵之位,為令速入菩薩聖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為如來開示的出世間無上菩提道的因緣業果,說完出世間聖賢解脫境界,接著如來即開示世間一切眾生的生死因緣果報。關於眾生的生死因緣業果,如來在諸經中皆有所開示,然而,開示的如此詳細而全面,則非本經莫屬:如來首先詳細開示眾生輪迴生死的總因及總果,亦即三界眾生之[十習因]及[六交報],這是總的因與果,然後再分別開示四生(卵、胎、溼、化)以及[七趣]眾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說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為仙趣眾生非天非人,非聖非凡,且修之者眾,尤其是中國人,多愛求仙、成仙)如來在此詳述七趣之因、果、相狀,於修多羅教中,亦無出其右者;這七趣,亦皆各有多種:種種地獄趣、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種人趣、十種仙趣、欲界色界諸天趣、四種修羅趣。如來詳示七趣眾生之意,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諸趣皆是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令發心不貪著一切世間,速得離妄修真。
接著,為令真修免於魔事之留難與破壞,如來於是開示[五十重陰魔]。所謂五十重陰魔,其實也就是修定時會碰到的五十種難關,所以五十種陰魔可說是[禪定五十關];或者更確切及中性地說,即是[禪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禪定中會現起的五十種境界;但這五十種境界並不一定會成為難關,更不一定會成為魔境,因人而異。如果修定者,對於這些定中所顯的境界,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則不但不會構成難關或魔境,而且還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貪愛、住著、自以為是,即立刻為魔所趁,而轉此境界為魔境。所以佛於經中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苦作聖解,即受群邪。]
其次,從本經的方法論(methodology)來講,則本經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經中有些經以[破]為主,有些則以[立]為主;而破立均等的,並不很多;例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是以破為主的。而《華嚴》、《法華》、《涅槃》、《淨土》諸經、《藥師經》、《圓覺經》等,是以立為主的。而本經則破立均攝,破立均等。所謂[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權教。所謂[立],即是確立、建立大乘、無上乘心地法門、如來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再從教相上來看,則本經系圓攝[顯、密、性、相][禪、淨、密、律]諸法,再以禪密為主修。至於禪與密的配合,則取[先禪後密]、[由禪入密]、及[外禪內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廣而言之,即諸佛如來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議境界,以非九界凡聖(六凡三聖)所知,故稱為秘密。詳言之,即如來的身、語、意三業,皆是秘密不可思議;故稱為如來之[三密],即[身密、語密、意密],如來以自住之身語意三密,教授菩薩及大根眾生,菩薩及眾生依教燻修此三密,即得自於八識中燻得三密之氣分,於外則能感得如來依本願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內外勝因勝緣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種、乃至燻轉八識、斷惡生善、轉身為菩提薩埵。茲將禪密修行的配合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