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一個有文化的東北老哥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如果你讀過歷史,一定會發現,北方的遊牧民族們,窮盡一生都是要往南方打的」,最後加了一句,「咱東北人也一樣」。
據說,每一個東北人心中,都有一個三亞,那是苦寒之地對溫暖的極致想像。
三亞,是東北人的「聖地」。在三亞,幾乎每個行當,你都能看到東北人的身影,開餐館,開旅館,開出租,開公交,賣房子……甚至海南黎族特色餐廳,老闆也是東北人。
從長春專程來三亞過冬的張家齊老兩口這麼說的,「東北那嘎太冷了,一到冬天風溼病就犯。到了這,腿也不疼了,天天都能穿大褲衩子。而且哪哪都是紅花綠葉,看著就開心,艾瑪老喜歡這了。」
一個開出租的東北小夥兒跟我嘮:「在哈爾濱,冬天在屋裡,褲衩背心兒。出門得穿:線褲、薄絨褲、厚毛褲、牛仔褲、襯衫、絨衣、羽絨服、帽子……這一套下來,門都不想出了!在三亞呢?同樣褲衩背心兒,媳婦兒瞅我一眼:遛狗去? 我二話不說,穿鞋就走!」
但寒冷,並不是東北人南下的原動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發生了兩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一是國企職工下崗潮;二是海南的房產熱。
曾經的東北重工業,是共和國長子。曾經的「北大荒」也逐步變成了「北大倉」。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東北人是充滿自豪與滿足的。
但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東北首當其衝。1997年底,東北國企員工下崗的數量達到了259萬,同比全國下崗人數佔到了22%,等於說是全國每5個下崗工人,就有一個是在東北失業的。王千源主演的《鋼的琴》,就是那會東北下崗工人生存的一個寫照。
此後,東北雖然經過一系列國家的大力扶持,但經濟起色不大,大量人口外流。
在響徹全國的「從頭再來」歌聲裡,下崗的東北人卻真實上演了一出「出東北記」。
在中國的另一頭,在東北人出東北的時候,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破了,全島上下,爛尾樓遍地,每平米300元的房子無人問津。
那會,在東北,「走出去自謀生路」的呼聲此起彼伏,在海南,「走出去尋找出路」的共識一浪高過一浪。一個要「謀生路」,一個要「尋出路」,於是東北、海南一拍即合。
東北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海南賣房傳單,「包機票」,「包吃住」的看房團一個接一個。此時東北人就像當年闖關東一樣,拿著從東北帶來的工齡買斷資金去了海南,出現在海南的各個售樓處。這是東北人第一次南下買房潮。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不是東北選擇了海南,而是海南選擇了東北。
三亞有很多個上了年頭的「東北賓館」,這是很多個東北人來三亞落腳的第一站。「東北賓館」容納了一個個東北人的「三亞夢」,很多人從這裡開始,走出了自己在三亞紮根的第一步。
最早進軍三亞的東北人,隨著三亞旅遊業的發展,站穩了腳,從地產,餐廳到住宿,再到關於旅遊的一切,三亞的成功成就了東北人。累計了資本之後的東北人,繼續買房,深度開發了漁村三亞。
而在東北老家,三亞能發財的消息隨著衣錦還鄉的東北人一傳十十傳百,更多的人接踵而至。
在競爭激烈的三亞樓市,更有開發商發出了靈魂拷問:哪個東北人沒有套海南房?直戳戳扎中了懷有「三亞夢」的東北人的心。
根據海南省住建廳的數據,2014年海南省的購房者裡,外地購房者佔比達到了87%。而在三亞,東北客戶佔到了79.6%,相對其他省份的人來說構成了碾壓式的優勢。三亞副市長李柏青說:「如果北方的幾十萬外來人口撤出三亞的話,這個城市可能一夜之間變為一座空城。」
據統計,三亞的島外籍人口,有67.12%是東北籍人口。在海南三亞養老的異地老人近40萬,其中東北哈爾濱籍的老人就佔20萬,站穩了半壁江山。
在三亞街頭,金手勺、金掌勺、金碗勺、金廚勺……等諸多「勺字輩」東北飯店,明明白白地告訴抵達三亞的遊客,東北人在三亞的密度。
同時,三亞也一步步坐實「東北省三亞市」的說法。很多持有東北醫保卡的東北人,如今已經可以在三亞直接刷卡買藥,並且在三亞的醫院刷卡就醫。2018年,因為三亞的東北人太多,哈爾濱公安局在三亞開設了警務站。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個異地警務站。
最北的人和最南的人交匯在了海南。二者之間巨大的地域文化和習性差異,在社會融合上,一直衝突不斷。
據說,「粗鄙」、「嗜酒」、「吹牛」幾乎是三亞本地人眼中,東北人的標準形象。在他們看來,這些東北人,在三亞凌晨的街頭巷角大排檔,喝著廉價啤酒,扒著蒜,吃著大腰子和烤韭菜,彼此寬慰失意、相互吹捧牛逼,一陣陣不加節制的大笑響徹天際,間或一兩聲「我們不一樣」的變調歌聲,混雜在徐徐吹起的海風裡,是不能忍受卻又被動接受的現實。
據說,三亞當地人面對洶湧而至的東北人,還編了一首順口溜:
美麗富饒海南島,
來了一群東北佬,
下了飛機脫棉襖。
胖的多瘦的少,
老的多小的少,
冬天來夏天跑,
稱自己是候鳥。
吆三喝四嗓門高,
翻臉就要動拳腳,
候鳥一到物價高,
脫吧脫吧洗海澡。
輪椅的拄棍兒的,
上氣不接下氣的,
有錢閒著沒事的,
迅速站滿海南島,
當地人煩的,受不了!
但這毫不影響東北人的生存意志。抵達三亞的他們迅速入鄉,並把自己的習俗鋪開,讓當地適應。前兩年或者還在打工,第三年就開始琢磨咋弄個小買賣,第四年,親戚朋友聞風而至抱團發展。就這樣一點點紮下根來,開枝散葉。這是走出東北後,東北人的「生存哲學」。
因此,很多走南闖北的普通東北人對溫暖的三亞是有感情的,這是「混到最差,也不擔心自己會大半夜挨凍」的地方。
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東北人如今也在逃離三亞這座城市。
「三亞」已經不是他們熟悉的「三亞」,隨著三亞旅遊的深度開發,這裡的房價持續走高,物價也日益高漲,無法承受的生活成本,開始讓相當一部分東北人逐步溢出三亞。同時,2018年,海南省全域限購政策的升級,也逐漸讓「待不下去了」成為共識。
走出三亞的東北人沒有回老家,但也沒有走遠。
對海、對溫暖的執念,讓他們「往北稍了稍」。廣西的北海、防城港,廣東的湛江,惠州,陽江等城市擠入了諸多從三亞溢出的東北人。
在防城港,當地房價也一時間由此前的5000元/平方米攀升至7000元/平方米左右。部分樓盤一度在2018年中達到了近年來的高位,站上了8000元~9000元/平方米的高點,對這個西南邊境城市來說還是首次。
防城港,龍馬明珠廣場上,一個小男孩說:「我和爸爸、姥姥過來看我們的房子,過兩天就回去了,家那邊既不能看海,還很冷。」
來自黑龍江的劉姐是一家酒店的服務員,因為老家幾個朋友在北海置了業,她也在去年買了房,現在在北海邊打工邊享受20℃的冬天,夏天再回老家。
「三天一層樓」,是北海當地人形容本地房地產洶湧進化的說法。在背後,是蜂擁而至的東北人,以及他們「窮盡一生往南方打」的「生存哲學」。
或許,兩廣的這些城市會成為他們的「新歡」,或許,是東北人「三亞夢」的替代品。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素材源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本公眾號予以查刪。
參考資料:
深度瀋陽《三亞,欠東北人一句道歉》
每日經濟新聞《海南之後 下一個被東北人「佔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