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界面廣東 蔡洛冰
近幾年,國貨彩妝大有崛起之勢,國貨彩妝以其優惠的價格,日漸優良的品質和通暢、多元的銷售渠道等特點,在彩妝市場佔據越來越大的份額。不少「開架式」(指產品在敞開式的貨架售賣,一般價格較實惠)的國外彩妝品牌也漸漸失去優勢甚至退出中國市場。其中包括露華濃、聯合利華旗下的旁氏、強生旗下的可伶可俐和歐萊雅旗下的卡尼爾等。
露華濃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美妝品牌之一,據悉,改革開放前的1976年,廣州友誼商店就有露華濃的產品在售。可惜的是,露華濃沒有搶佔到「先機」優勢,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一直差強人意。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露華濃退出中國市場前,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僅佔公司全球總銷售額的2%。
2016年9月份,露華濃中國官方微博發出「露華濃出色歸來」的消息,宣布露華濃重返中國市場。在實體渠道下沉的趨勢下,露華濃轉走線上電商路線,在天貓、京東兩大代表電商平臺開設了旗艦店。然而,露華濃天貓旗艦店店鋪不知何時已暫時停止運營,顯示全面升級中,無法進行交易。界面廣東多次嘗試聯繫客服,卻發現無法進行操作。而店鋪評價也不容樂觀,除了服務態度一項的評分與同行業持平,描述與物流的評分分別低於同行業0.87%和0.72%。
2019年4月21日露華濃天貓旗艦店截圖更令人疑惑的是,從露華濃官方微博提供的連結訪問露華濃京東旗艦店時卻顯示地址已下線或過期,在京東首頁搜索露華濃旗艦店也沒有找到相應的店鋪。對於線上旗艦店暫停運營的情況,露華濃官方微博沒有任何聲明和回應,最近一條微博日期是2018年8月29日。
2019年4月21日露華濃京東旗艦店截圖其實,露華濃這種略顯「消極」的營銷態度早在第一次退出中國市場時就顯現出來。在2014年退出中國市場之前,露華濃在中國只在1999年投放過一次廣告。與同等價位的歐萊雅、美寶蓮相比,露華濃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望塵莫及。此外,很多外資「開架式」彩妝品牌在中國之所以沒有市場是因為他們的定位不準,最主要表現在同款產品國內售價與國外售價的價格差,國外「開架」的產品在國內卻要用「專櫃」的價格才買得到。當價格差過大時,消費者會轉向更實惠的國貨或尋找代購。而管理層的頻繁更換也體現出露華濃在中國市場舉棋不定的狀態,直到2000年之前,露華濃中國市場的CEO幾乎每年都會更換一次,營收稍有起色,就因為人事的變動而又受到影響。
露華濃在美國已經是一個成功的IP,但它在中國市場似乎一直呈現出水土不服的情況。現如今,電商在新零售的衝擊下已失去部分渠道優勢,而國貨的崛起不斷搶佔市場,露華濃如何在多重壓力下突破重圍,有業內人士稱露華濃應拋棄固有經營模式,抓住線下實體和線上渠道轉型升級的機會打出一套「組合拳」,才能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