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全面邁進5G時代,可是在進入5G時代以前,隨著智慧型手機性能的快速發展,大部分手機的「CPU」都有種性能過剩的感覺,一款旗艦手機正常用個一兩年是不成太大問題。安卓手機也不會像剛發布的那幾年一樣,需要通過不停「刷機」來提高手機的流暢性,反而現在的手機用戶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經常「刷機」了,而「刷機」也成了極少數數碼圈極客們尋找「折騰」的快樂的獨享「瞬間」。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可以供用戶選擇的品牌已經沒有那麼多了,手機市場的多樣性正在「逐年遞減」。很多風光一時的品牌,都在國內市場上遭遇「滑鐵盧」,像曾經在國內非常火熱的LG手機就已經在兩幾年宣布退出國內市場,也有很多國產手機品牌沒併購,像曾經的女神必備手機-美圖手機也被小米整體收編了。
其實,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近年來國產手機之所以能夠崛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高度成熟的供應鏈。在供應鏈成熟了以後,手機的生產和製造門檻也越來越低,手機品牌的機型之間設計差異化也越來越小。一旦某個品牌的設計廣受市場歡迎,得益於供應鏈的成熟,其他品牌很快就可以相繼推出差不多設計的機型。就好比全面屏時代前最受歡迎的安卓互動設計腰圓mBack,這個可以說是安卓目前為止最棒的互動設計(個人認為),可以說這一設計成為那幾年手機市場的一個審美和實用的風向標。當時幾乎所有安卓手機廠商都有跟進類似設計,輕觸返回這一功能是真的有「毒」,讓用戶用了就回不去。
當然,手機機身材質設計也是有一場大型的跟風潮,真正推動這股跟風潮的是iPhone。雖然蘋果不是首個搭載這樣設計的廠商,但是正正是iPhone加入以後,讓這個行業都在的眾多廠商紛紛加入到這裡面來。那個時候,所有手機無論是高端旗艦還是千元機都有著相類似的背部設計,iPhone那會也是智慧型手機市場技術發展的風向標,只要有風聲吹出來說蘋果將會使用的技術和材質,在那年裡必將會大熱。
另外,在全面屏時代,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多廠商跟風劉海屏這一ID設計,但是在iPhone X發布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安卓手機廠商們旗下的手機或多或少都同樣帶有劉海設計。如果說iPhone是因為Fcae ID元器件體積問題而進行妥協才有的劉海屏,那麼安卓手機廠商起初是真的只為跟風而推出這一設計。人臉識別這一項技術哪怕是到了如今,在安卓手機上的體驗也是無法媲美iPhone的Face ID。儘管現在安卓手機上的全面屏設計多種多樣(水滴、劉海、升降\滑蓋、挖孔等),但是最初那段全民劉海的設計風潮確實洗不掉。
其實,這些年的手機市場之所以會出現大規模的同質化設計,和我們的上遊供應鏈高度的成熟關係非常密切。如今我們已經向5G時代全面邁進,將會這兩年迎來一波新的換機潮,畢竟單純靠手機廠商在「科技創新」上的進步,已經很難推動用戶想要去更換手中設備了(蘋果的iPhone除外,畢竟就算只有4G的iPhone 11系列卻依然能夠大賣)。在更換設備指數持續下跌以後,5G將會是各個手機廠商「唯一」的增長點。
為什麼我會將5G形容成各個手機廠商唯一的增長點呢?那就是在供應鏈高度成熟以後,各個手機廠商之間的設備硬體差距已經可以做到「無限小」,你能買到的硬體,原則上其他廠商也可以買到。性能已經不再是手機發展的短板,而那些年制約手機發展的電池續航問題,也在各種「曲線救主」扶持下解決了,雖然不是完美,但是起碼能夠大範圍的保障手機用電的可持續性(快充+共享充電寶的組合)。
關於智慧型手機供應鏈高度成熟方面,我在這裡給大家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那就是近日有維修達人在微博上透露不同品牌的手機在互換主板後竟然奇蹟般能夠「通用」。這兩部手機就是華為nova6和榮耀V30。
它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個人認為就是後置攝像頭的排列位置,其他地方的相似度可以說已經到了90%以上。由於都是用EMUI,所以它們在系統層面上也是大體相同。
這位微博維修達人在通過兩部手機(華為nova6和榮耀V30)的主板互換以後,安裝好兩部手機以後,它們都能夠正常開機,而且在各種基本測試項目中都能夠順利開啟,攝像頭、揚聲器等等都能夠使用。這也從側面說明在供應鏈高度成熟的當下,不同品牌之間的手機在研發方面的成本會大大的降低,畢竟大部分都是公模改的。
雖然華為和榮耀是不同品牌,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們其實就是同一個廠商,所以出現互換主板以後設備以後能使用的情況,還是正常的,之前吵得沸沸揚揚的模塊化設計的低配版或許就是這般模樣。
未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將會是資本的運作以及系統層面的優化並駕齊驅,因為硬體的發展在短期內已經不會有突破天際的提升。在5G時代裡,誰能夠率先脫離「供應鏈」的束縛,誰就能夠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