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文章開始前,先來問個小問題,你的歡樂與悲傷,是誰的歌聲在陪伴?
好了,相信不同的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歌手以及喜歡的類型,甚至你在做不同事的時候,你聽的類型也不一樣。
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唯一,才形成了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
許多研究探索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受音樂影響的。人們一直在爭論這樣一個問題,「聽莫扎特的音樂會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
一些人說可以,另外一些人又持有懷疑的態度。
人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組大學生在聽過莫扎特音樂15分鐘後,聲稱他們在處理需要空間理解能力的任務時表現得更好。
調查結果公布後,全世界的人一窩蜂地跑去買莫扎特的音樂唱片。懷孕的女性對著肚子播放莫扎特的音樂,希望生下聰明的孩子。美國喬治亞州州長甚至給全州的新生兒每人一張古典音樂CD。
如今,「莫扎特效應」已經成了一條利潤豐厚的產業鏈,甚至一些人還以為莫扎特音樂能對癲癇病有療效。
你相信聽音樂能達到變聰明的目的嗎?
不能。腦科學家研究表明,聽音樂並不能達到上面大學生所達到的效果。至於聽音樂能讓孩子變得聰明,則更無從說起,因為兒童本來就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跟天才莫扎特沒有關係。
音樂代表著身份。有哪些人喜歡聽古典音樂呢?有研究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聽古典音樂。這是不是一種身份的認同感呢?我們無從得知。
2
不管別人如何看待,至少我們自己知道音樂會影響我們的感受。
腦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皮層有許多區域幫助我們將識別到的聲音與其代表的意義聯繫起來。我們認出聽到的音樂的同時,邊緣系統會產生某些情感,這些情感對我們是否喜歡這段音樂至關重要。
我們偏好什麼樣的音樂,要看我們在做什麼樣的事,此時的心情如何。
不管是莫扎特的古典音樂,還是現在的流行歌曲,音樂都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影響。
聽音樂會讓大腦基底神經節中被稱為「伏隔核」的那部分活躍起來,腦幹中的一組神經細胞會釋放出獎勵物質多巴胺。這條信號傳遞通路被稱為「獎勵通路」。
舉個例子,當你在朋友圈發個照片,有人給你點「贊」時,你的多巴胺就會釋放出來,而且你還希望收到更多的「贊」。多巴胺的釋放量能讓你體驗到幸福感,有一種上癮的感覺。
再如,吸菸的人為什麼很難戒掉,即使他們自己也知道吸菸不好,是多巴胺的作用。
什麼意思呢?吸菸者在吸菸的時候,身體內的神經細胞會有多巴胺釋放出來,能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快感」。時間一長,他們對煙就有了一種依賴作用。如果自己不吸,只是看著別人吸,就會感到渾身難受。
在戒菸的過程中,肯定有人會說可以用口香糖替代。這是收效甚微的,因為此時口香糖已不能引起身體釋放多巴胺,大腦已經對煙形成了一種依賴性(應激反應)。就像你發現那些喜歡發朋友圈的人總是發得很頻繁,而有些人則是半年不更新一次。
3
聽不同的歌,都能讓你產生多巴胺。對你來說,帶上耳機,當音樂響起的時候,世界便安靜了。你的悲傷與喜悅,都在這首歌中被表達出來。
你平時都在什麼時候聽歌呢?
根據我的觀察,有的人喜歡看書時聽歌,寫作業時聽,走路時聽……
多篇研究報告顯示,不管你喜歡的是哪種類型的音樂,只要你幹活的時候聽點兒什麼,都會讓你在幹那些重複枯燥的工作時輕鬆一些,你還能感受到時間過得很快。
不過,如果你要學的是新東西,你就該按下「暫停」鍵了。費腦力的任務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所以當你第一次學習一門新語言或嘗試破解一道數學難題時,最好把音樂關掉。
近年來,多項研究已經表明,如果在解難題的同時聽著音樂,你的表現會變得差一些。原因當然就是會讓你分心啦。
因此,如果你要學習新的東西,你就應該摘下耳機,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專注於一處。
從大腦認知資源方面來說則是,解難題是需要我們用更多的顯現認知,這時就應該清除隱性認知的佔用和消耗。(參考閱讀:別讓認知吝嗇毀了你的人生)
聽音樂帶來的好處還是挺多的,音樂能讓人找到自己。
當你聽著你最喜歡的音樂——無論你喜歡的是哪種類型的音樂,你都不會感到緊張。
但是,如果你想一邊聽音樂一邊幹活,那麼你至少得對所聽的音樂加以選擇,否則你別想幹好活兒。
怎麼選擇呢?至少選擇以前聽過的音樂。這樣就不會消耗顯現認知資源。
因為新的音樂會促使你的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它會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音樂上,而不是你正在做的工作上。這個類似於你剛到一個地方工作,你一上午都在注意周圍的環境,而不是工作本身。
所以,學習、工作的時候可以選擇「我的喜歡」裡面的播放,千萬別聽那些新歌,否則你的時間又沒有了。
如果你想聽聽新的音樂,怎麼辦呢?你可以選擇那些沒有歌詞的。純音樂比帶歌詞的音樂更能提到你的腦力,而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
這點我是深有同感,在看書的時候,放的都是純音樂,因為我發現自己要是播放那些有歌詞的音樂,注意力就會被歌詞所吸引,從而不能專注了。
當然,如果你做的是創造性的工作,如設計、研究、繪畫等,那麼來點背景音樂或許更有益。
結尾語:
在某評論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久了才發現,夜晚和耳機是一對情侶,他們總睡在一起,每晚竊竊私語,想入非非。」
這位朋友沒有直接描寫自己有多孤獨,而從另一方面來表達。這或許是我們大家的一種常態吧,不管怎樣,都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