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12月17日訊 作為另一種表現形式,繪畫在新聞史上影響深遠,1842年在英國,世界首份以圖片報導新聞的《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創刊在即,適逢德國漢堡大火,剛問世不久的銀板攝影術讓新聞攝影記者拍下了德國漢堡大火遺蹟現場,但苦於當時的印刷技術,無法直接將攝影照片製版印刷到紙張上,於是編輯以木板插畫替代再現了新聞場景,當期銷量26000份。1884年中國上海,《申報》附贈八頁以時事新聞圖畫為主體的旬刊《點石齋畫報》,開啟中國新聞的畫報形式。19世紀新聞業,娛樂漫畫蔚為風尚,普利茲創辦的《紐約世界報》(New YorkWorld)在1895年的周日版首發系列漫畫「黃孩子」(Yellowkid),成為世界第一個彩色漫畫,促進了報紙周日版的發行,刺激了廣告、玩具等產業。中國近代史上漫畫人物「三毛」,1935年在上海《晨報》副刊《圖畫晨報》上刊載並獲得廣泛關注。現代歐美國家庭審現場,由於法律觀念中,傳統上認為法庭是神聖的,法官是高貴無比的,照相或者錄像有褻瀆法庭和法官的嫌疑,因此法庭對公眾和文字記者開放,但不允許拍照,於是法庭畫家的手繪速寫成為唯一能夠提供法庭畫面的選擇。
在眾多的繪畫類型中,素描是歷史久遠的繪畫形式,可追溯到遠古人類用紅赭石和木炭等顏料在巖石表面繪製的圖像。素描可作為獨立畫作,也是其他繪畫形式的基礎,其表現方式與新聞報導的特性相通,素描的寫實風格符合新聞報導追求真實地反映現實的變化,素描的快速成稿符合新聞報導對於時效性的要求。滿都拉的《新聞人物素描》順勢跨界而生,融合新聞與美術兩大專業領域,關注以繪畫技法表現新聞人物,實現新聞的紀實性、人物的典型性、繪畫的藝術性。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新聞人物報導中的素描創作如何適應新聞報導出版發布的截稿期,既保障新聞的時效性,又符合美術的藝術要求,是新聞人物素描創作的重要課題,對於這一問題,該書在理論部分以歷史根源與特質屬性等方面進行追根溯源,實踐部分則以實際創作進行親身示範。
人物紙上生,筆下有新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印象。《新聞人物素描》畫好看,文好讀,將新聞與繪畫結合,概念新穎,一書兩用,從新聞談繪畫,從繪畫看新聞;既有新聞的敏感度,又含繪畫的技巧學;既能臨摹畫作,又能閱讀消閒,是一本有故事的素描書。新聞作品是新聞傳播者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新聞人物素描有助於呈現人物形象,提升新聞表現力。《新聞人物素描》探索了新聞人物素描的實踐與理論,對此領域的探討和研究很有價值。
《新聞人物素描》由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社長馬國倉作序,以中文簡繁兩種形式先後發行四個版本,包括中文簡體版《新聞人物素描》(第一版、第二版)、中文繁體版《用鉛筆畫世界——新聞人物素描基本工》(第一版、第二版,港澳臺地區發行)。
《新聞人物素描》是中國首套闡述以素描繪畫表現新聞人物的美術編輯圖書。中國各大書店及淘寶、京東、亞馬遜、噹噹、中國臺灣誠品書店、香港書城等均有銷售。
作者滿都拉,蒙古族,美術編輯學專家,長期在新聞一線從事美術編輯專業的研究與實踐,開拓了美術編輯學的新學科,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新聞人物素描以素描繪畫表現新聞人物,具有新聞紀實性,人物典型性,繪畫藝術性。在限定截稿期內,如何既保障新聞的時效性,又符合美術的藝術性,是新聞人物素描的重要課題。
《新聞人物素描》(第一版),¥68.00
《新聞人物素描》(第二版),¥79.00
《用鉛筆畫世界——新聞人物素描基本工》(繁體版),NT$480.00
《用鉛筆畫世界——新聞人物素描基本工》(熱銷版),NT$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