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豪
如今我們說到共享經濟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其中的共享單車,電瓶車, 充電寶之類的都為我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投資。
說到剛才的共享經濟,其實還有很多共享的東西受到啟發不斷的推出,比如,共享的汽車,共享的雨傘,共享的籃球,共享的按摩椅等。開發地點因產品而異。例如,在大中城市的購物中心中,共享移動電源和共享按摩椅更為普遍,人們在購物或就餐時的需求更多。共用自行車和共用雨傘這種的分配就更加密集,例如主要地鐵站,購物中心和辦公樓的入口都有分布。
這些共享經濟的產物一開始都發展得非常快,在發展過程中,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尤其是共享自行車。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共享自行車品牌開始紛紛崩潰,而2018年之後,共享經濟也由盛轉衰。
人們喜歡的共享自行車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大公司越來越多地收購一些共享品牌。例如,美團對摩拜的收購,收購後,又推出了美團自己的共享自行車。整個共享自行車行業正在朝著新的格局裡發展。
當然,除了共用自行車外,共用雨傘的命運也是相同的。共用雨傘在投放市場時也很受歡迎,您可以在公共圖書館,地鐵站,巴士站和超市中看到它們。
特別是在南部,雨季很長,雨傘就是一件必需品,因此共用雨傘就很受歡迎。許多企業家以1元的價格借傘進入了這個行業,而且您可以在很多人地方將其歸還,非常便利。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行業由於雨傘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業的特殊性,共享雨傘行業沒堅持過久,甚至北方的同學們都沒見過就已經涼涼了。
當然,共享雨傘行業下降涼涼的另一個原因是客戶不能及時歸還雨傘。最初,這家共享雨傘公司的創始人投資了數十萬把雨傘,併購買了超過30萬把雨傘。最初,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後,他發現了問題,許多人沒有選擇退傘。雖說是共享雨傘本質上是花錢租借,但很多人還是不會還回去,這就導致太多傘的丟失。看到這種情形,我們都會以為創始人應該很著急才對,但是事實相反,創始人不急反而笑了。
就這種情況而言,你丟了那麼多傘,怎麼算都是損失,創始人一定是急壞了才對,但有些知情人士透露,你越是不還,丟的傘越多,創始人就越是發財!
租用產品時,有一些步驟,例如租用自行車或移動電源。首先,您註冊並登錄,然後根據時間收費。使用時間越長,扣除的費用就越多,如果最終沒有將其退還,最終使用費,押金等將超過保護傘的成本。例如,一個朋友在晚上借了一個移動電源,卻忘了下班後第二天歸還它。他一次被扣了18元,就是這樣借用一天移動電源的錢就很虧。
共享雨傘同樣的是這樣的操作,如果您未能如期的把傘換回來,就代表系統默認的要扣掉押金。想像一下如果數以十萬的雨傘沒有還回去,是不是就等於創始人高價買傘了?共用雨傘的租金收入可能不會立即收回投資成本,但是直接像是這樣「買」雨傘不僅可以收回創始人的資金,而且穩賺不賠!
對於共享經濟我們很多人的態度是需要的,因為共享經濟是真的給人們提供一種及時的便利,它可以充分的活躍其閒置的市場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對我們普通有需求的人來講,這種較為低廉的代價換取自己及時的需求還是非常划算的事情。但不得不提的是,作為一個有素質的公民,要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意識,就算是租借,也是買賣雙方的自願行為,出於一個有著起碼公民素質的人也要保護好租借來的商品,這樣才能讓社會有更好,更持久的良好發展。那麼對此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你們在評論區留下你們寶貴的評論!
(本文系永益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永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