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地處浙江南大門,枕山近海,仿佛是鑲嵌在浙西南的璞玉,這裡有深山古道、山裡人家,有千裡綠水、臥波廊橋,有汩汩溫泉、山野民宿……新與舊、動與靜在這裡交融相生,繪就城與鄉統籌發展的幸福圖景,躍動著鄉村振興的活力因子,共同構築起新時代美麗鄉村發展的新格局。
錨定「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戰略目標,泰順把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工作來抓,不斷深化「千萬工程」,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發展環境,著力構建「美麗山城、自然泰順」的美麗鄉村大花園,致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宜遊宜居生態高地,讓這「養在深閨」的美麗山城逐步揭開神秘面紗,向世人盡情敞開。
徐岙底古村落
點線面結合,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一直以來,生態之美是泰順美麗鄉村建設的底氣和金名片。隨著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泰順重新審視這方鄉土,立足山水生態、歷史人文,深度挖掘、特色提煉,以全域整潔、全域美化、全域旅遊為目標,精細著筆,致力打好「兩最」評選、小城鎮綜合整治、生態創建等環境綜合整治組合拳,由點及面地撬動美麗鄉村的顏值躍升,一個個秀美鄉村在這裡串珠成鏈,連片成景,大筆勾畫美麗鄉村大花園的靚麗底色。
「保持村貌整潔乾淨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在更高層次上審視謀劃美麗鄉村的形態美,基於這樣的判斷,泰順在抓規劃編制、政策頂層設計的同時,融入了『先規劃、再布局』的理念,理順了泰順大花園建設環境打造和產業植入的關係,大力抓實踐探索,更好地激活鄉村沉睡資源,實現破局開路,為鄉村振興發展夯實基礎。」泰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烏巖嶺
堅持「一線(帶)一特色、一村一景觀」理念,泰順分類推進美麗鄉村精品村、風景線、鄉村振興示範帶、示範鄉鎮、最美鄉愁村等美麗鄉村載體創建,建設特色精品村37個,美麗宜居村26個,最美鄉愁村21個,重點培育世界最美廊橋、華東大峽谷、雲嵐牧場、畲鄉風情、文禮書院等特色區塊周邊村莊。目前,已建成百裡綠道廊、醉美畲鄉線、古村探秘線等美麗鄉村風景線3條,建成氡泉雲嵐休閒、筱村匠心人文、大安西暘土陶創意·運動飛行、泰順廊橋風情、羅陽關山北麓等鄉村振興示範帶5條,創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6個、省級特色精品村15個、省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152個、3A級景區村19個,創建美麗庭院13876戶,「一廊九線」美麗鄉村空間布局初步形成,讓「美麗風景」成為打開「美麗經濟」的金鑰匙。
華東大峽谷
「鄉村最終是人民的,所以無論框架建設多完美,最重要的還是要落腳到老百姓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中,讓他們能夠參與到美麗鄉村的日常維護與運營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確保鄉村的持續美麗。」泰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自2019年以來,泰順創新實施「兩最」評選,通過輪流掛牌亮美醜,促使幹部群眾形成衛生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改善當地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六清」行動,新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村45個,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有效形成「村點出彩、沿線美麗、全域整潔」的良好格局,進一步夯實美鎮建設之基,回應民生改善之需。
鄉愁為紐帶,激活鄉村振興產業帶
在泰順,曾經的廊橋、古宅、溪流、山林,櫛風沐雨,容顏不改,而這嵌入血脈之中的鄉情鄉愁正是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的情感紐帶,「鄉愁」正形成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鄉村振興,讓村子美起來、村民富起來、集體經濟活起來。
2020年4月,泰順「最美鄉愁村」建設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總體定位,泰順在全域內根據區域特點,在每個鄉鎮分別布點,選出21個行政村建設、打造「最美鄉愁村」,通過對鄉村文化的挖掘,喚起在外鄉賢對家鄉的「鄉愁」,更好地吸引人才回歸家鄉置業。
鄉賢周曉忠便是回歸泰順、建設家鄉的一員。4年前,他回到家鄉承包100多畝地建造了一片香榧林,他深諳創業不能只有自己一個人富,能帶動家鄉的經濟發展就是對自己故鄉最好的回報。無獨有偶,在上村村的「鄉愁片區」有一片正在建設的民宿,也是鄉賢回鄉置業項目。
人們在泰順找到了記憶中老家的味道,安放了久久縈繞心懷的鄉愁,與此同時,更多的社會資本也紛至沓來,為當地產業的集聚發展、轉型升級注入源頭活水。
眼下,泰順正聚焦牧歌雲憩田園綜合體、特色農業強鎮、數字工廠、浙南早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等項目載體,大力促進農業產業向平臺集聚,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描畫出產業惠民的幸福底色。據悉,今年全縣春茶產量1480噸,產值3億元,銷售額超4億元,產值同比增長15%。2020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三杯香」估值達到14.68億元;將中蜂產業作為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啟動百花蜜蜂一級種蜂場建設,全縣中蜂養殖量達到2.2萬箱;彭月工業基地浙江康鴻生物有限公司加工廠房建成並投入使用,中藥材深加工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與此同時,泰順以項目建設為引領,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啟動「4+3+3」模式,精心謀劃推進10條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明確2020年鄉村振興示範帶重點建設項目92個,總投資7.27億元,完成第一批融資資金1億元;強力推進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圍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五大工程,計劃投入24.24億元,謀劃建設產業類項目52個,年度投資總額位列全市第一,重點推進華東大峽谷國際旅遊度假區、廊氡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雅陽氡泉小鎮等標誌性產業類項目建設。
綠水含金,青山有價。泰順人民在綠水青山間尋得金山銀山,在綠色發展中探得發展先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塔頭底古村落
共享綠富美,觸得到的美好生活
鬱鬱蔥蔥樹木掩映下,在一個寧靜祥和的村子裡,16幢嶄新的民居沿溪流兩岸而建,「雀之舞」等畲鄉特色牆繪裝點著外牆,流露出濃鬱的民族風情,美麗庭院芳草菲菲、生機盎然……北坑村位於筱村鎮東部,是泰順20個民族村之一,常住人口800多人。目前,共建成搬遷新居16幢,村民已全部入住。
「這些『雀之舞』的牆繪是我們剛完成的外立面改造項目之一,村裡道路還進行了整治、硬化、綠化,村莊也進行了整體規劃和合理布局,如今村莊變美了、環境優化了、人口集聚了,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好生活。」北坑村黨支部書記黃永茂介紹道。
從起初囿於深山,到如今住上了新居,村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歸功於泰順這些年大力推進的生態搬遷。據了解,從2003年在司前畲族鎮率先發起「一鎮帶三鄉」搬遷實踐,到2011年推出「無區域生態移民」舉措,再到2017年升級推出「生態大搬遷」工程,直至今天的再深化、再加碼,17年間經歷3次升級、5次模式改革創新,終於打造縣級生態搬遷小區59個,安置群眾26583戶93644人,讓佔全縣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群眾實現「乾坤大挪移」。
「我們不僅要解決『下得來』的問題,還要做到『穩得住、富得起』!」泰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通過謀劃好村民搬下來後的生產、生活,泰順在推動人口集聚基礎上加快實現「人的城鎮化」,為百姓的生活鋪上了暖色調。一方面,利用閒置農房恢復鄉村市集,集聚鄉村非遺民俗文化項目,為下山安居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豐富收入來源。推出「一鎮一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分別在泗溪、雅陽、司前畲族鎮等重點異地搬遷點打造廊橋經濟、氡泉經濟、畲鄉經濟等地方特色「經濟圈」,幫助搬遷群眾充分就業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創新推出「權隨人走」農民權益保障機制,搬遷下山群眾土地、山林權益不收回,仍歸村民所有。通過土地流轉、山林權流轉、產權租賃等盤活資產,構建起「農民下山、產業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不僅如此,泰順還在安置點周邊建設醫院、學校、體育館、圖書館等重大基礎配套,就近布局小微創業園、竹木產業加工園和來料加工點,實現搬遷群眾就近就學就醫就業,兌現了當初「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的承諾。
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於泰順而言,是從「面子」到「裡子」由外及裡的深層次蛻變,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共建共享、共生共榮,讓這片美麗更加持久溫暖。
陳瀟奕/文 圖片由泰順縣農業農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