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編者按】庚子新春,運開時泰,瑞鼠銜金豬之尾,吱吱歡騰而來。小小老鼠,堅強、機敏、善於鬥爭,作為「萬物之亞靈」,常伴人之左右。鼠年新春之際,品讀欄目特撰「網絡述年·鼠來寶」三篇,趣話人鼠關係,天地玄同,萬物智慧對決,一笑泯恩仇。
——《鼠來寶》新春特輯第二篇。
老鼠最可愛、最廣泛的藝術廣告,是魯迅先生給打的。
在《朝花夕拾》中他描述:「我的窗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
這張「卻可愛」的花紙,正是邵陽灘頭年畫《老鼠娶親》。畫中14隻老鼠人模人樣,好不熱鬧。最有趣的是儐相手提大魚,準備給貓送禮,而貓,正團在一旁饒有興致地觀望。
灘頭年畫揭開了中國民間鼠文化可愛的面紗。現實中人人喊打的「害人精」,在民俗文化中變成靈性、富有生命力的象徵。
大畫家韓美林說:「都說老鼠醜,但我不這麼認為,藝術家要善於發現形象的優點並加以造型表現。」「我會懷抱這種友愛的心情去畫出它們的可愛勁兒。」
韓美林屬鼠,一生畫鼠無數。2020年生肖郵票《子鼠開天》便是他手筆。「鼠咬天開」出自中國古代瑞鼠文化,傳說天地混沌,老鼠騰空一躍,將天咬開縫隙,一道光撕開蒼穹,天,亮了。
古人崇拜瑞鼠,將它封為「倉神」「大耗星君」,每到年末,輪番祭祀。「老鼠嫁女」就起源於民間正月祀鼠的習俗,與浙江「打老鼠眼」、貴州毛南族「送鼠節」一樣,都是祈求鼠退人安,確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國民間自古流傳著原始的動物崇拜。除了老鼠,人們也敬畏狐狸、黃鼠狼、刺蝟、蛇。中國人恪守「天地人和」的自然觀,既與正統廟堂文化一脈相承,又有色香味俱全的民間煙火氣息。
五光十色的民間煙火,催生出鼠文化活色生香的形態。老鼠這個老對手,激發了文化的蓬勃生長。
老鼠首先作為神獸出現在宗教藝術中。
新疆瑪亞克裡地區曾發現「鼠頭神」壁畫,「臉部很像狗,張口,兩顎上可見巨牙;人耳,向上拉長,很像鼠耳」。寺院中多聞天王左手握持的神獸,竟是吐寶神鼠。
老鼠也成就了鼠畫的範式。
「繪鼠第一人」、明朝皇帝朱瞻基,筆下老鼠或嬉戲於苦瓜間,或與同伴嬉鬧,煞是有趣。這位皇帝是中國最早表現老鼠美感的藝術家,定格了鼠圖的原始風貌。
老鼠還進入文學領域。
《詩經》中「碩鼠無情」,《西遊記》裡老鼠精逼婚,《聊齋志異》「阿纖」與人相戀,《十五貫》婁阿鼠做賊心虛,最精彩的是《三俠五義》,「五鼠鬧東京」成為經典。
民間鼠戲,更嘆為觀止。
老鼠在人的訓練下,出演老鼠本鼠。藝人們身背木箱,送戲上門。箱內有鼠匣,箱上扎有彩漆木製小舞臺,藝人手敲鑼鼓,口唱戲文,老鼠一切行動聽指揮,「老鼠推磨」「三娘汲水」「劉金進瓜」,輪番表演,看得觀眾前仰後合,樂不可支。
豐富多彩的民間鼠文化,是中國人向自然致敬的方式。以此管窺,「天人合一」的崇高思想回歸到民間生活的須脈,滲透於鍋碗瓢盆的交響;中華文化精深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和諧生態觀,也由此穩穩紮根民間,形成代代相傳的思想力量。
文/管風 朗讀:田萌 音頻編輯:曾慧 動圖:唐盈